罗泉镇和天下唯一“盐神庙”

华西都市报 2020-05-25 03:56 大字

罗泉古镇盐神庙是国内唯一纪念管仲的寺院。

罗泉会议遗址。

斑驳门窗的精细雕饰。

“长”在水边的房子。

子来桥边的石狮子。

清末书院遗址。

盐神庙严整古朴的建筑,透视着浓郁的沧桑味儿。

□李贵平文/图

前不久,成都15辆大巴车载着700多名户外爱好者,经成渝高速公路,浩浩荡荡开到蜀中名镇罗泉。

群山环抱中的罗泉古镇,树木葱茏,空气清新。当成群的户外爱好者一出现,镇上人都傻了眼。平时冷冷清清的镇子顿时比过年还热闹,孩子们满街跑来跑去。

不过,镇民们“有备无患”,他们一大早就在门前摆放着连夜赶制出的豆腐包子。

头天晚上一直下雨,副镇长焦虑地给他朋友、成都知名驴友“狮子”打电话说:“如果明天继续下雨你们不来,全镇人都会扛着豆腐包子来我家喊买单,那一辈子也吃不完呀。”

唯一拜“盐神”的古庙

罗泉,一座隐于深山中的百年老镇,曾经权重一方,管辖仁寿、威远、资中三地。沱江支流球溪河,从镇边缓缓流过千百年时光。

《资中县志》载,罗泉镇成名于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发现这镇子商贾云集,但球溪河水不能饮用,他命人挖井取水,井的形状似箩筐,泉水奔涌,名之“罗泉井”。

来到罗泉,当然得去看看盐神庙。

盐神庙是国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位于五里街子来桥的东隅。子来桥建于明代,长50米,桥头立有龙头和貔貅,绿苔斑斑。

跨入庙门,那古朴之风扑面而来:严整古朴的建筑,透视着浓郁的沧桑味儿。从戏台下穿过进入院坝,先是一片令人压抑的暗色,进到院内豁然开朗。院坝正前方的台阶上是正殿,两侧有牌坊、戏台、耳楼、走廊等。

主脊正面,翘角密布,每个翘角都挂有响铃铛儿。曾多次来盐神庙采风的成都摄影师赵平说:这屋脊上的铃铛声让平时寂静的庙宇有了活力:一夜风吹,铃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传说中经常吸引各种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也成了善兽益鸟的大乐园。

盐神古庙,占地面积1275平方米,建筑形态保存完好,这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很罕见。

《资中县志》另载,罗泉盐业比中国著名的盐都自贡,还早400年。它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代,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发展到顶峰,光绪年间已有盐井1500多口,所产精盐于1925年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当地盐商们出资修建盐神祠,得皇帝认可后改名为“盐神庙”。这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盐神庙。

“盐神”是谁?大名鼎鼎的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当年他靠开征盐铁税,为齐国成为战国霸主立下举世之功。盐神庙中自然有管仲塑像,寓意在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以仁义礼信为重。

如今的盐神庙,只有70岁的胡道长一人看护。胡道长50岁时拜师出道,青灯孤影中,一住就是20年。

秋风潇潇,烟雨蒙蒙。罗泉镇五里古街,犹如一幅苍润悠远的写意画,到处是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门匾窗花,无不显露出老镇建设者的精湛技术。

罗泉镇还有一个有趣的歇后语:罗泉井的锅巴盐——包咸(涵)。这说的是,“锅巴盐”是罗泉井独有的特产,是将盐井中的卤水加以黄豆磨成豆浆,放入盐锅里的盐卤熬炼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锅中的盐汁结成锅巴,越结越厚,最厚的可达一市尺,冷却后坚硬如铁,要用铁锤才能打成碎块,用麻绳吊着,按斤两售卖,价格是普通食盐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卖主就说这是锅巴盐。问:咸不咸哟?卖主就回答:“包咸”。而“咸”字与“涵”字谐音,于是人们就借用来作为宽容谅解之词。

习武之乡的“保路”壮举

“镇上老辈子,大多会些拳脚。”在墙体斑驳的罗泉老茶馆,自称每天要来“泡”半天茶的居民钟四宝告诉我:目前中国武功约有58个派别,其中极富盛名的“盘破门”功夫就创于罗泉镇。

原来,罗泉盐业自古繁荣一方,也引来土匪出没,一些富商或家族为保家护院,纷纷开办拳社训练子弟,如此便武风盛行。

清雍正年间,罗泉镇新桥村有个叫刘灨的袍哥大爷,他经营盐业,家道富有。刘灨27岁那年随一名道人去峨眉操习盘破门拳法,后又三下河南嵩山,学得少林寺拳法。他将峨眉武术、洪门武术、岳门脱化功等众多功法融于一体,独创了“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拳法,从而创立了名噪一时的盘破门。

传说这刘灨大半生浪迹江湖,晚年回到资中县武庙和罗泉镇后,悉心教授武功。他根据教派祖训,令弟子只习武不做官,这样弟子们都与科考无缘,却热衷于打擂台比武功。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武圣人关羽的生日,刘灨把这一天定为打擂比武的日子,四川各路袍哥习武之人都会慕名赶来参加并祭祀关公,互行“歪屁股礼”(即相互侧着身子歪着屁股打躬作揖,这是四川袍哥的特殊礼节),热闹非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罗泉镇的盘破门武功,还多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和世界级武术大赛,斩金获银上百次。

那天下午,我在子来桥附近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朱姓老人在练习盘破门。他身手矫捷,举手投足,风生水起,呵呼吐纳。半小时一口气儿练完,脸色平静如常。

朱大爷身边一男子给我讲了个故事:那年十一黄金周,镇上游人如织,有个外地男子正要偷拧一游客的相机镜头,被义务安全员朱大爷发现。大爷跨步上来紧紧捏住小偷的手。小偷的同伴朝老人瞪眼辱骂,还想扇他耳光,哪知手没挨着就被老人另一只手捏得梆紧。两人拼命挣扎,脸色苍白,挣到后来被老人反扭手臂。贼娃子知道遇到高人了,马上跪地求饶。

“我们这老镇,大伙儿来来往往就像一家人,从光屁股娃娃到老得杵拐杖,街坊邻居连架都不吵,哪里容得下偷鸡摸狗的下三滥事?”朱大爷笑着说。

好武之人,必秉忠义。

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旧址,墙上有一面“罗泉井会议”字碑。这里,居然是酝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故地。

1911年6月中旬,为抵制清政府向列强出卖筑路权,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成立。是年8月4日,由同盟会会员(也是袍哥大爷)龙鸣剑、秦载赓发起,在福音堂召开“攒堂大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同年9月7日,川督赵尔丰在成都引发“成都血案”,龙鸣剑、秦载赓等人立即将消息书于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发出“水电报”。

一时间,四川各地纷纷起义,抗击清军。罗泉会议也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中由和平请愿向武装斗争的转折点,并成为武昌起义推翻清廷的重要导火索。

不吃豆腐没来过罗泉

明清时候的罗泉古镇,原有九宫一寺八庙,但如今,一些遗迹因年久失修荡然无存,尚存盐神庙、城隍庙、万寿宫、东岳庙、罗泉会议会址、绣楼、四合大院以及许多古民居。

来到罗泉古镇,如果不品尝当地的豆腐,算是白来一趟。

四川民间有“罗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罗泉”的说法。

镇文化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古往今来,茶马古道商人经过罗泉歇脚时,都喜欢品尝罗泉豆腐,离开后他们逢人便讲罗泉豆腐独特的美味,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罗泉豆腐的美名就香飘四方了。

“用石磨推出的豆腐,又细又嫩。”在镇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用石磨磨豆腐,虽然如今有了电动磨豆腐机,但老王把家传手艺传给了女儿小王,一再叮嘱她依然使用石磨磨豆腐,说这样磨出的豆腐才细腻、鲜嫩、绵实。

前面提到的“豆腐包子”更是四川一绝。豆腐包子,是把肉馅夹在豆腐中间,进行各种烹饪,吃起来特别有味道。小王说,是清澈球溪河的水和当地盐业的发达,才造就了当地豆腐好吃的秘诀。

镇上的豆腐包子一般6毛钱1个,10元1斤,价格不贵,味道很美,不仅本场镇的人喜欢,成都、重庆、贵州等地也常有人开车来品尝。

罗泉街上,到处可见卖豆腐包子的摊点。居民们也不吆喝兜售,颇有点“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怡然自得,而不像许多旅游区,老远就对着游客大声武气地鼓吹他们的东西如何好。

那天下午黄昏时,全镇的豆腐包子都被来自成都的700多名驴友一购而光。动作慢点的,就垂涎着抱怨“咋不多准备一点嘛”。

经数百年沧桑,罗泉镇就像一位无人打扰的迟暮美人,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不紧不慢地保留着往昔风韵。

那天黄昏,春雨滋润街头,怀着布道式的神圣感,我默默走在罗泉镇的老屋和断壁残垣间,手头的相机轻轻按下快门。不远处的球溪河汩汩滔滔,低吟浅唱,像是为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盐镇”唱着挽歌。

新闻推荐

党员先锋服务队 送水抗旱润民心

“我们家自来水还没安装起来,这几天我们用的都是蓄水池里面的水,池子里的水已经用光了,政府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每隔一天...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