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运输处置人员:坚守岗位 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眉山日报 2020-02-26 02:08 大字

消毒。统一的运输车。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仁寿县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与时间赛跑的“救助者”,不是挨家挨户排查的“敲门者”,不是风餐露宿坚守的“拦截者”。他们在大众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冒着巨大的风险,默默工作在防控一线,他们就是被称为最后一道关口“守卫者”的医疗废物运输处置人员。

因为存在着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医疗废物也被称之为“顶级杀手”,处理不当将导致病毒二次传播,处理起来尤其需要专业和小心。

运输

全副武装

从凌晨4点到下午3点吃不上一顿热饭

2月20日凌晨3点40分,仁寿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运输员陈珍九的闹钟铃声就准时响了起来。他起床洗漱完毕后自己动手煮了一大碗面,分量有点多,因为不知道下一顿饭几点能吃上。

凭工作证出了小区大门,街上只有路灯陪着陈珍九。启动医废专用转运车,他每天去的第一站就是县人民医院。作为眉山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全市所有确诊患者均在该医院接受治疗。每天,在隔离病房产生的医疗废物会用双层专用垃圾袋进行包装,贴上“新冠”标识,标明时间、地点及垃圾性质等信息,统一存放在暂存间。

陈珍九到达目的地后,戴好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穿好防护服,全副武装等待医院工作人员搬出一个个黄色的专用箱。经过称重、登记、装车、双方签字、确认交接信息完毕后,陈珍九赶到其他医疗单位,重复同样的工作。

“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要统一运到眉山市医废处置中心。”陈珍九告诉记者,集中隔离点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就直接运到县医废处置中心进行后期处置。每天3名运输员分工合作,运送全县的医疗废物,他们跑遍各个点位,用自己的辛勤换来清洁和安全。

因为物资紧缺,陈珍九身上的防护服已经穿了几天了,每天工作结束后就在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消毒室内用紫外线进行灭菌处理,第二天又继续穿上。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都是干完一天的‘活’才吃饭。”陈珍九说,通常每天下午3点之前会结束工作,特殊时期,饭店没有开门,有时候就买一碗泡面充饥,下午回家后再正式吃一顿饭。

处置

全神贯注

从大年三十起就没回过一次家

“除了要运到市医废处置中心的,其他所有收运回来的医疗废物都需要进行高温蒸煮,温度控制在134℃,蒸煮时间80分钟。”仁寿县医废处置中心负责人陈刚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操作人员必须全程穿戴好全套的防护装备。

尽管冬天的车间里温度并不高,但穿着隔离服密不透气,54岁的王安军常常汗湿衣服和口罩,每天要换5个以上的口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开始,负责在车间里控制电脑进行蒸煮操作的王安军就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回过一次家。

“病毒这么凶,谁不怕呢?”2月20日下午3点,正在工作的王安军告诉记者,每个工作总得有人来做,他愿意成为那一个人。

王安军的家就在离工作地点3公里的地方,妻子、儿子、孙子都在家里。但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他主动把自己与家人“隔离”了开来,有时候想念家人了,就戴着口罩,往家的方向走去,远远地看一眼。

自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定点处置单位的仁寿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负责着仁寿县、彭山区和眉山天府新区疫期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转运和处理。在岗的员工全部取消休假,所有与疫情有关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都当日收集、当日转运、当日处置。

“我们做好防护,专车专送,并优化运输线路,最大限度与人群保持安全距离。”陈刚介绍,每天医疗废物处理量达到2吨以上,截至2月20日,共处置66.511吨医废垃圾。

新闻推荐

做实三项举措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本报讯(闵新)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疫情期间就业工作安排部署,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连日来,仁寿县人社局立足主责主业...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