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传真、电子邮件…… 从投稿方式之变看社会发展 □

眉山日报 2019-11-24 00:55 大字

潘建勇的稿件多次登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资料图片)潘建勇用电脑发送稿件。

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在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变化,往往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对眉山市仁寿县的新闻通讯员潘建勇来说,如果谈起发生在身边息息相关的变化,最明显的无疑是几十年来投稿方式的变迁。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从信件到传真,到电子邮件,再到微信、QQ、微博……虽然稿件投送方式不同,但都完成着同一个任务,那就是投稿。通讯员投稿方式的变迁,只是经济社会万千变化中的缩影之一,环顾四周,回望往昔,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变迁的又何止是投稿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潘建勇,听他讲述30余年的投稿的故事。

新闻常常变“旧闻”

1985年,因为机缘巧合,在乡镇工作的潘建勇踏上了写新闻报道之路。农村一幅幅改革开放画卷让他怦然心动,处处都有着新鲜事正在发生。虽然满怀一腔对新闻的好奇与向往,但他当时对新闻写作可谓是一窍不通,乡上的宣传员便叫他多看《四川日报》,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并教他如何投递新闻稿件。那时候投递稿件,只需要在信封上注明稿件两个字样,并剪去信封的右上角,不用贴邮票就可以寄出。

交通不方便,乡上每天只有一班邮车,如果过了这一班,就只有等到第二天。所以投送的稿件快的三五天可以到报社,慢的会等上十天半月。往往是新闻稿件到了编辑手里已成了“旧闻”,因而采用率不高。

农村条件艰苦,夏季有蚊虫叮咬,冬季严寒来袭,但潘建勇一开始写稿就会进入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由于长期执笔用力抄写,他的拇指和中指,隆起了厚厚的肉茧。

那时候基本都采用牛皮信封,每个2分钱,由于投稿量大,信封用量很大,为了节省成本,潘建勇就去找别人装了水泥后扔下的牛皮纸,把纸压直后,再用剪刀剪,最后用自制的糨糊粘,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都一直采用这个办法。这些经历,如今一些年轻的通讯员已经很难相信了。

投递稿件开始收费后,先是一封信收8分钱,超重了就是0.16元,可是稍不注意就超重了。邮票也从一张0.1元渐渐涨到了0.8元,一年光买邮票就得花去上百元。那时候,潘建勇最头痛的是发图片稿件,照片照好后,还得从乡下坐班车到仁寿县城去冲洗,通常要好几天才能拿到照片,寄照片几乎没有不超重的。

时间久了,尽管邮电所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用不了多久,都会成为潘建勇的熟人。他说,记得有一次,到邮电所去寄稿件,邮电所关了门,没买到邮票,为了不耽误新闻稿件的时效,只好把钱贴在信封上,一起投到邮箱里,第二天邮电所的工作人员会主动帮忙贴上邮票,然后投递出去。

当时,收信也是一个难题,每个乡只有一个邮递员,一般都是由邮递员在村干部开会时,把该村的信件交给村干部带回村上,村干部在开组干部会议的时候,再由组干部带回去交给和潘建勇较近的邻居带给他,一般一封信到邮电所后,还要等十天半月才能到手里。

“1989年,《四川日报》对我投递的稿件附上修改意见后又寄给我,村干部拿到信件后先拆了看,组长又看,村民又看,等到了我的手里信件已面目全非。”至今,回忆起这些细节,潘建勇依然记忆犹新。

新闻推荐

文化传承润无声 书香校园铸师魂

文化传承润无声书香校园铸师魂——记四川省仁寿县农旺镇中心小学金秋十月的一个清晨,尽管微微的风已带着一丝丝凉意迎面而...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