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陶艺千年技艺 传承匠心

眉山日报 2019-11-24 00:49 大字

金猪土陶瓶。黄建军正在拉坯。2019个金猪土陶瓶摆成2019。(资料图片)90后陶艺师接受外国主持人采访。陶艺东坡像。

□本报记者 梁昊 文/图

仁寿陶艺是一项历史悠久、传承久远的传统技艺。从明末清初的坛、罐、窑到现在的陶器工艺品,仁寿陶艺发展到如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仁寿陶艺主要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两种,既有古朴的文物造型,也有创新的现代器型;既有呈现陶土本色的素坯器,也有色彩华丽的现代图案;既有大到一人多高的花瓶,也有小到酒杯的器物。经过岁月沉淀,仁寿陶艺已经从原来的土陶制品,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仁寿陶艺工序繁多,主要包括采集陶土、陶泥炼制、手工拉坯、模具成型、手工刻花、素胎上釉、入窑烧制、釉上加彩等步骤。一般一名手艺人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组成了陶艺生产流水线。目前,仁寿陶艺非遗传承人共有6名,其中蔡中云、蔡中银为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建军、袁群辉等4人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30年以上的)从艺经验。近日,记者走近仁寿陶艺非遗传承人,观察记录一件陶器的诞生之旅。

走近陶艺

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制作陶器的原材料罐土均采集于仁寿县天峨镇。天峨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数万吨的优质坛罐土。罐土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通过观察、挖掘、初筛、粉碎等步骤采集而成,随后需要经历炼制,等水分蒸发到适当比例便静置在一旁等待使用。

黄建军主要负责的便是第一个步骤。当天,黄建军取出一块陶土反复揉搓,粗捏出整体形状,随后开启拉坯机的转盘开始拉坯。在拉坯的过成中,黄建军不时用铁片对坯身进行修饰,拥有30多年从艺经验的黄建军手稳、眼准,不一会儿,一堆朱红色的陶土便在均匀力度的拉扯下初步成型。

陶器初步成型后,还需要进一步打磨,这便是修坯。黄建军手握胶板工具,仔细小心地在瓶身表面细细摩挲,不多时便将较为毛躁的陶器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

袁群辉和辜秀英则负责接下来的雕刻、抛光、上釉等工序。在袁群辉的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刻刀、玻璃棍、打磨片等十多种工具,仅仅是不同刀尖的刻刀就有10余把。这些工具则肩负着“剔、刻、漏、印、画、镂、点”这七步陶艺的精髓雕刻步骤。从19岁第一次拿起刻刀开始,近20年的从艺经验让袁群辉如今每拿到一件陶器,便能轻松雕刻出想要的模样来。每一道刻痕间,都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味。

最后,陶器将会被放入环保的电窑炉,进入烧制环节。经过不断调温烧制后,一件极具光泽度的艺术品便呈现在了大众眼前。

转变思路 

让传统焕发新生

然而,仁寿陶艺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市场等诸多原因,当年跟蔡中云一起学艺的伙伴,几乎没有人还坚守在陶艺行业了,学习过陶艺的年轻一代们也纷纷外出务工,技艺的传承难题常常让蔡中云辗转反侧。

如何传承仁寿陶艺这项古老的技艺?如何实现传统技艺的丰富和再造,重新在当下焕发生机?蔡中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瞄准了转产这条路子。

“刚开始从事陶艺时,是以土陶制品为主,生产一些泡菜坛子、醪糟缸缸、猪油罐罐等陶器。到了1998年,我开始转产做工艺品陶,工序也从原来的几道工序增加到几十道工序。”蔡中云告诉记者,“陶艺的传承和复兴还得靠年轻一代,让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陶艺。同时要对陶艺的外观设计、制作工艺等进行巧妙构思、提档升级,让古老传统手艺结合新时代的特征,重新焕发生机。”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陶艺、喜欢陶艺,蔡中云每年都会走进学校、社区、眉山非遗大讲堂等开展陶艺培训、交流活动等,并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国际非遗节、文博会及省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陶艺与现代元素接轨,让仁寿陶艺走向全国。

传承之路虽然举步维艰,然而,在蔡中云的不懈努力下,仁寿陶艺这一传统技艺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在加强陶土资源保护、搭建仁寿陶艺平台、培育本土制陶艺人、营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5年,仁寿陶艺被市政府评定为市级非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由蔡中云制作的彩陶作品《如意瓶》,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在仁寿县非遗中心主任钟建明看来,仁寿陶艺工艺让泥土在千年炉火中羽化,熔炼成熠熠生辉的陶器。仁寿陶艺传承人们则肩负着传承和保护这项技艺的重要使命。“传承好陶艺的文脉,有助于让当代陶瓷变得鲜活而成熟,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学习区块链知识 建设“智慧仁寿”

本报讯(刘俊)为提升干部职工的专业能力,近日,按照主题教育部署,仁寿县大数据科技信息化局邀请区块链专家为全局干部职工专题讲...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