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府烟云图》:艺术再现清中叶陇西历史风貌
□本报记者王长华
历史上,陇西有两次极好的城市建设的机遇,但都因各种原因,而与之失之交臂。
第一次,是金朝末年。
金天兴年间,历任巩昌府总帅、工部尚书和参知政事的完颜仲德,曾向金哀宗建议,秦州、巩州之间山深岩固,粮食丰足。不如将都城迁往西部,凭险要地势据守,命帅臣分路出战,然后进取兴元,设法攻取巴州、蜀州地区,这才是万无一失的策略!但这一良策没有被采纳。不久,金国就灭亡了。
陇西,错过了一次成为国都的历史机遇。
再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确定甘肃省会的时候,陇西是候选地之一。但有专家预测,说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量的激增,渭河会断流!因此陇西又错过了一次成为省会城市的机遇!
尽管如此,陇西在历朝历代的建置标准还是相当高,城市建设的规模,各类建筑的恢宏,都无愧于省会城市的气魄。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秋七月,中宪大夫、巩昌知府汪元祐在为《陇西县志》所作的《序》中写道:“今年秋,余奉简命,来守是邦。抵郡以来,见其山水周遭,城廓壮丽,人物熙攘,闉匝市辏,烟火万家,固洋洋然一大都会。”
193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察西北教育时在《陇西日记》中写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寿山,观大殿及诸庙……太白故里碑……此间城墙及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
正是有了这样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色,这才为杨继业先生创作《巩昌府烟云图》提供了足够的历史证据。
谈起这幅画图的构思,杨继业先生娓娓道来。
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可圈可点者诸多,但能够代表古代陇西城市建设高峰的时期,则非清中期莫属。这一时期,陇西城建规模宏大,文化教育也曾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仅书院就有四处,分别是:崇文书院、崇羲书院、襄武书院、南安书院。而作为文化教育象征的文庙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巩昌府烟云图》特选巩昌府文庙一角作为设计素材。
今天在陇西能看到的明清古建遗存为数不多,除了鼓楼、府文庙大成殿、县文庙棂星门、北关祖师庙等极少数建筑外,其他古建筑则早已毁之殆尽。图中府文庙门、万仞宫墙,皆为询问目击者后得知其位置式样外,其他棂星门、戟门等,都是翻阅旧志为准,其式样亦多仿明清建筑。图中五百余人,仅为各行各业,并非全概。整幅不施丹青,手绘白描而成。
为什么要选择清中期巩昌府城作为《巩昌府烟云图》的主要构图设计呢,其理由得从陇西历史说起。
杨继业仔细梳理了陇西的城建历史。
陇西,界天之西北,古九州之雍州西徼,中原之边郡,大秦通西之门户,夙称丝路重镇。考籍溯古,其境内部族杂居,民贫且悍,番汉争伐,羌族互劫,山童少水,烽火不断,历来为边陲要塞,素为古之角斗场地,故历来设有郡、砦、州、府、路府、布政使司、道、县等各级机构,以置行政而施令。
秦孝公元年,“西斩戎之豲王”,置豲道于陇西东境。周安王十八年,“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豲戎。”可知此境古为豲戎之方與。
唐贞观十四年,汪达镇守陇右,筑城陇西。同年汪达灭高昌,可见巩昌之城乃唐西征之产物,亦可显唐之强盛。尔后唐衰,巩昌城陷吐蕃,直至宋初,此期间建置都未有,何况留有遗存?
北宋范祥再修前城,曰古渭砦城。为修此城,官兵千人浴血,命丧哑儿峡,此事《宋史》有载。
神宗熙宁五年,以古渭砦设通远军,王韶兼知军事,王韶受王安石支持,依古渭砦,筑通远军,恢复宕、叠、洮、岷、河、熙六州,拓疆二千余公里,史称“熙河开边”。
崇宁时期,战后陇西,番民归顺,社稷太平,官置“威远监”,铸钱造币,设“市易务”,营商控财。民间更是行业繁多,民族融合,文化碰撞,佛教盛行。此盛况可在威远楼崇宁铜钟铭文中略显一斑,铜钟为庆祝徽宗皇帝圣寿所铸,涉军界官员、前归附番兵将领、寺庙大师、住持等各阶层,从而略知巩昌城出现过战后短时期的“国泰民安”与民族大融合之局面。北宋建有威远楼,亦望谯楼,址在今城东一里。北宋抗击西夏,章楶筑诸多军事工程,巩昌西郊高地亦有,名曰三角城。
金人占巩昌,时期不长,无大建树,记载平平。
元代军政强势,巩昌城东拓,始有东城、西城之分称,又起万卷楼,建府儒学,设立学宫。
朱明当朝,汉人执政,巩昌之地,堪称大修大建之时期。成化五年拓筑北关,倍于大城,六年建贡院,正德十三年始筑东西二关,嘉靖十四年建崇羲书院。时大城关城皆已建全,庙宇宫殿应有皆有。崇祯十七年,袁宗第再取巩昌,发檄考校诸生,选拔官员。故明除了古建,文化更加繁荣,人才济济,所遗碑碣颇丰。
清康熙十三年,吴三桂遣将踞城,张勇收复之时,楼橹拆毁者半,城墙受损。清康熙二十八年,古楼南新县署,改建崇文书院,康熙年间还建有聚奎阁、学泮池等诸宫殿。雍正、乾隆、咸丰之时,续之前朝,城市古建愈善。此时巩昌境地,寺庙百过,居家万户,城无隙地。清中期尤重教崇文。于道光十六年建文峰塔于渭河水口之滨塔坪,旨在佑吾巩昌之地广出人才。
同治五年八月,巩昌遭屠,府署衙门,皆成空堂,巩府之繁荣由此衰落。后近县移民,圈地圈院,渐闻鸡犬之声,再现炊烟。于是乎,巩昌之城,由城无隙地变为城广耕地,此况在民国地图上可见。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堡子大树巷、后阳沟瓦渣台、迁家巷杨家圈圈、东堡子等城中诸地,皆为耕地,耕地下面,多是瓦渣。
光绪九年,邑人莫氏,墨绳染木,起保昌楼,指望保佑巩昌再无兵戈之祸,庶黎相安,天下永久太平。
再至于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饥荒兵乱,黎庶苦日难熬,文化古建,无力再起。
改革开放,社会繁荣,高楼耸天,马路宽畅,堪称盛世。
纵观历史,清代中期是陇西古建的顶峰时期,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巩昌府烟云图》选择了最能代表陇西文化之文庙一角。从这一角望去,有文庙大成殿、棂星门、学泮池、万仞宫墙、魁星阁、贡院、明伦堂、府隍庙、文昌宫、崇文书院、巩昌府儒学署、陇西县儒学署这些包含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除了教育方面的建筑之外,还有钟灵池东陇右道署,古楼前东北方司狱司、威远楼、老街道、紫霄观、万寿寺、妙华寺、府隍庙、县隍庙、城墙、清安门、报恩寺、香山寺、庙台、大雄寺、礼拜寺、三皇庙、保昌门、北极宫等等,这些建筑隐藏其中,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如妙华寺,早在北宋崇宁铜钟上就有记载。
这真是,一纸烟云图,再现昔日繁华;满卷过往事,道尽千年沧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茂春)昨(5)日,以“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正式启幕。眉山...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