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镌刻岁月路 历史难忘文化魂 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一天
袁泉在堆满书的办公室内工作。袁泉(左)查看花椒长势。郭氏族谱首页。
■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或者乡村,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走遍山山水水,他们孜孜不倦探究和保护民间文化。或许一生都籍籍无名,但他们却为文化事业的传承添砖加瓦,于平淡工作中散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他们就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从2018年仁寿县本土文化探索与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伴随着大量的下乡走访,这一职业渐渐走入普通群众的视线,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有人说,基层文化工作者“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天到晚在乡下,不比民工好那里”。有人说,基层文化工作者“一杯茶来一张报,工作悠闲又清高。翻翻资料搞研究,写写文章出成果”。为了一探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状态,7月19日,记者跟随仁寿县文化馆副馆长袁泉,感受了这个小众职业的一天。
早上7点,袁泉开车前往方家镇,一路上小雨淅淅沥沥。大约40分钟后,袁泉见到了方家镇文化挖掘小组的成员李建军。“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对乡镇的民间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袁泉说。之前,他们已经对高家镇的民间文化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目前正在做方家镇的民间文化收集整理的收尾工作。
停好车后,袁泉和李建军同行,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他们来到了甘泉村方家坝方进士大瓦房前,再次进行拍照记录。遍生青苔的院坝、摇摇欲坠的房顶、铺满灰尘的雕花大窗……陈旧的建筑无语地倾诉着流逝的岁月。
李建军介绍,方进士大名和生卒年无考,相传其进士及第时修建此宅,当时舂米的碓窝捣坏了四个才完工。但不幸的是,方进士在走马上任途中病卒,因为他并无后人,此宅一直为其宗亲居住。20世纪90年代,房主们相继修建了新屋,老宅无人居住和看管,开始走向破败。
“考证一处建筑的历史很难,有时候我们是先听某个村民介绍,然后查资料进行核对。”袁泉说,方家镇的一条小河要进行整治,有些老桥需要拆除后重建。今年大年初一,为了了解小河上的一座座老桥的故事,为建设提供参考资料,袁泉吃过早饭就去当地进行实地调查。在与一位老人交流时,老人的家人对他产生了怀疑。这时任何解释基本上都没用。他又到另外的地方去进行探访。这样的经历常有,他每每总是笑一笑,有些无奈,有些心酸。
上午11点,在跑了几个地点之后,袁泉来到方家镇武通村村委会办公室休息。东升村11组的村民郭建勋带着一本厚厚的族谱前来向袁泉请教。装在木质盒子里的族谱已经被蛀虫咬出了很多细密的小洞。
“这是我们家族的‘老辈子’去世前传给我的。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本族谱。”郭建勋说。族谱上写明了他们这一支的来源,他们是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的后代。族谱里还绘有彩色的郭子仪和郭暧的画像。
“这本族谱你一定要好好保存,彩色的人物画像十分珍贵。”袁泉告诉郭建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修复。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袁泉一行又赶到鸭池乡的花椒基地。不仅冒着小雨亲自下地采摘花椒,袁泉还认真地向非遗传承人了解全手工花椒油的制作步骤。虽然已来过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下午4点,袁泉返回文化馆办公室,准备整理当天下乡的收获。“今日事今日毕。”袁泉说,文化收集整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如果偷懒,只会越堆越多,变成一团乱麻。
踏入袁泉的办公室,入目全是书。一摞摞书堆在办公桌和茶几上,有《仁寿县旧志集成》《仁寿文史》等关于仁寿的资料,有《蜀学》《四川省志》等关于四川省的资料,还有很多关于哲学、历史的资料。整理资料时,袁泉和下乡时的健谈判若两人,他神态严肃,一丝不苟,往往端坐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核对人物的事迹,袁泉会立即拿出手机在网上买书回来进行查证;有时候,为了了解一个乡村趣闻,他也会在办公室里”煲“上1个小时的”电话粥“。
时间一分一秒流失,埋头整理资料,一转眼2个小时就过去了。“这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出了办公室后,袁泉和记者告别,独自走进了暮色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甜)昨(23)日,资阳市政府副市长舒勇率工业考察组来眉,考察眉山市工业发展工作。副市长唐宏陪同。考察组先后前往信...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