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版的“比萨斜塔” 陈家碥和尚塔

眉山日报 2019-04-28 01:01 大字

陈家碥和尚塔。陈家碥和尚塔第三层。陈家碥和尚塔第一层。

远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世界的斜塔——比萨斜塔,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卓越的艺术价值享誉全球。在眉山市仁寿县,也有一座斜塔——陈家碥和尚塔。采访当天,记者驱车在崎岖的山路来来回回寻了几趟,才在一处分散着零星坟墓的山坡上,看到了一座不太起眼的石塔。塔身约10米高,略微有些倾斜,呈土黄色,怪不得隐匿在山坡上让人难以寻得。

这个不起眼的石塔为什么会倾斜?

它是哪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

又有着怎样的传说故事?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仁寿县虞丞乡反封村4组,近距离探寻这个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一睹昔日文物风采。

在仁寿县虞丞乡反封村4组一处海拔545.7米的山坡上,记者见到了陈家碥和尚塔“真身”。斜塔为双层石塔,坐西向东,建于明代,现由仁寿县文物管理所进行管理。据当地村民说,陈家碥和尚塔所在地从前是一片树林,不知何时迁来了姓陈的农民,后来随着迁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当地人就把这块地方取名为陈家碥。当时由于连年遭遇严重的地质灾害,土地逐年下沉,农民庄稼颗粒无收。突然有一天,不知从哪来了个和尚,连夜修建了此塔,镇住地质下沉的趋势,从此陈家碥地势再也没有下沉了,农民们的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风调雨顺的好势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修建石塔的和尚,于是便把和尚的头像刻在了塔上。

走近陈家碥和尚塔,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塔的二三四层均为整石,其中第二三层每边各雕刻有一佛头,共12尊佛头。整个塔为石质仿木结构,四重檐,六面体,攒尖式顶,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底层中空,其余均为实心。由于倾斜,当地村民俗称其为“斜塔”。塔通高8.55米,塔座高1.65米,每边长1.8米,塔身共有四层。第一层高2.35米,其中一面石板缺失,其上部雕刻双层斗拱;第二层中间每面刻佛头像,其上刻1斗3升拱3朵,每面仿木结构双扇门窗;第三层云纹圈上刻佛半身像;第四层为宝顶。

据仁寿县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陈家碥和尚塔有四个独特之处。第一,一般塔为单层居多,而陈家碥和尚塔为双层(四层),是该塔一显著特点。第二,一般塔式建筑都是下大上小,而该塔则是第四层大于二三层,属于上大下小的结构。第三,塔身上雕刻的佛像只有头部,根据佛教造像仪轨,单独刻佛像一般为全身,而此处只刻头像,实属罕见。第四,除塔第一层外,塔身均由整石构成,如此大的体量由整石构成,也较为少见。

陈家碥和尚塔所处地势属龙泉山脉下段的低山区,塔西面10米为山,南面5米为坝,东、北两面为耕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站在山上远眺,可以看到,塔南面30米和北面10米有民居5户,西面50米半山腰有一条机耕村道,东面20米有一条立新村至虞丞乡的机耕村道。据了解,陈家碥和尚塔周围原建有寺庙,寺庙现已全毁无存,只剩孤零零的一座石塔,寺庙和石塔均没有任何文字和题记。但根据石塔的造型和塔身上所雕刻的佛像,认定陈家碥和尚塔是不晚于明代的作品,且历史较长,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塔基长期被雨水冲刷塔身稍微倾斜,仁寿县已于2009年对塔基进行了加固维修。塔身底层塔门石板缺失,20世纪50年代有肉身佛像,早年被毁。各层石材及雕刻均有风化剥蚀,宝顶缺失。

为加强对陈家碥和尚塔的保护,仁寿县文管所、虞丞乡政府等相关部门多举并错落实安全保卫责任,按照县文物主管部门、镇乡政府、行政村、义务保护人四位一体的保护管理模式进行保护管理。在保护范围之外延30米建设了控制地带:以塔为中心,向南外延20米,向北外延10米至村民房屋墙脚,向西外延20米至山脚,向北外延20米。

同时,制定了陈家碥和尚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全保卫组织,确定了文物守护人并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不断补充完善建立健全了陈家碥和尚塔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管理文字档案,确保文物档案万无一失,确保塔的安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陈家碥和尚塔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给后人留下更为完好的文化瑰宝。”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梁昊 文/图

新闻推荐

仁寿: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经济百强县

“现在办证比以前方便快捷多了,在交资料上,以前需要跑多个部门和窗口交多份资料,现在只需到一个窗口,交一次资料;办证时间短,以...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