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科 不忘初心壮产业 培育致富“金果果”

眉山日报 2019-03-28 07:01 大字

【人物简介】

徐文科,四川省劳动模范,2015四川最美农技员,四川橘源农业公司董事长。

【人物感悟】

“发展清见种植,就是要让乡亲们富起来。”——徐文科

仁寿县新店乡东桥村刘家山曾经是一片荒山,如今已变成了万亩果园;村里曾经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村民,如今也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农民“土专家”徐文科。

从1995年开始接触柑桔,二十余年中,徐文科坚持自学、研究和试验,先后攻克了清见种植“不结果、掉果、冻果、果软、果酸、黄化”六大技术难题,有效填补了中国柑桔淡季市场的空白。他成功注册“九道拐”商标,不仅推动仁寿成为全国“清见之乡”,而且推动清见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

扎根乡土做果农

克服难题种清见

1982年,18岁的徐文科初中毕业后回到东桥村务农。“养兔、养猪、养鱼,种菜、种水果,当时什么都想尝试。”徐文科说,正是那段肯尝试的日子,为他以后的种养殖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1995年,徐文科迎来了人生的大转折。那年,他的朋友引进了一种来自日本的优质晚熟柑桔品种清见,这种果苗当时只有研究所里才有。“当时看中了它晚熟的特性,就觉得越是少有的东西才越稀罕,这或许就是商机。”看准市场潜力,徐文科毫不犹豫将清见这一新品种带回了家。然而,一晃两年过去了,所有的果树都只开花不结果。

“当时这个品种很少见,连柑桔研究所的专家都不能给我更多的指导,但两年的心血不能白费,我不能就这么放弃。”徐文科说,为了克服技术难题,他开始了自学种植清见,施肥、培土、温度、热量、修枝……每个细节都反复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年的学习、研究和1000余次的试验,2002年,徐文科终于攻破了清见种植技术的六大难题,“水土不服”的清见不仅在徐文科的努力下“入乡随俗”,还提前2年进入了丰产期。

带头致富惠乡邻

抱团发展奔富路

技术解决了,徐文科富起来了。看到他的成功,同村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纷纷将以前种植的红桔树全部换成了清见。东桥村成为新店乡第一个实现品种改良的村。 紧接着,徐文科又带头发起成立新店乡优质柑桔协会,并组建了一支有40名会员的嫁接队伍,分赴其他区县、乡镇协助会员进行品种改良。

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店乡所有的红桔全部改良完毕,清见种植面积达到1.2万余亩。2004年起,仁寿县及周边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清见。徐文科也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种植能手和致富“风向标”。

截至2012年,新店乡优质柑桔协会会员已分布于眉山、乐山、资阳等5市16县84个乡镇。然而,随着协会的不断扩大和会员的增加,协会管理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品种杂乱、品质不一、产量不稳、价格下降,达不到客商的要求和标准等问题开始出现。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清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徐文科介绍,在此情况下,他又组织成立了清见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在经营管理中做到步调一致、方法一致、标准一致。果子成熟后,由合作社组织人采摘,并进行统一包装后向外销售,进一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发展市场化。”

结对帮扶助脱贫

示范引领促提升

自己和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都已成功致富,但徐文科觉得还不够,他开始鼓励贫困户入会,并利用合作社为每名贫困会员确定一名“结对”帮扶人员,出技术、出苗木、出肥料等,并由合作社作担保,租地给贫困会员,建立示范园。

据徐文科介绍,示范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铺设滴灌管道,统一管理标准,统购统销,分包户出劳力按照管理标准管理各自果树,销售后按果子产量和赚钱多少分账。同时,协会党支部紧紧围绕“创品牌、拓市场、抓示范、促致富”主题,以“诺字当头,共走致富路”为引领,巩固拓展已有成果,带领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如今,仁寿县已经规模种植柑桔20多万亩,辐射带动仁寿23个乡镇和6个区县。随着清见产业的发展壮大,打响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徐文科的关注重点。他在宣传果品特色、经济价值、食品价值和文化品位上狠下功夫,为仁寿清见注册了“九道拐”商标,并带着“九道拐”绿色清见在省内外多次展销,以其优质、诚信赢得了消费者和水果经销商的青睐。

“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富。”徐文科表示,下一步,他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并继续坚持走科学致富的道路,发挥好示范榜样作用,带动更多人发展种植,增加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

本报记者 王允浩 黄海波

新闻推荐

仁寿县龙桥乡:党建引领蔬菜产业发展

近年来,仁寿县龙桥乡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按照“抓党建、建龙头、扩基地、优服务、创品牌、促营销”的思路,创新“支部...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