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林村:产业扶持促发展 干群同心摘穷帽

眉山日报 2018-12-24 07:21 大字

县房管局为楠林村贫困户送去仔猪。

本报记者 钟烨 文/图

“主要发展柑橘种植提供长效收益,辅以家畜、小家禽养殖快速增加贫困户收入,再结合甘泉寺、五龙山等人文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楠林村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群众越干越有奔头。”12月14日,记者在第一书记钟丽群带领下,漫步禾加镇楠林村,了解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发生的变化。

目前,正值春见将要上市的时节,在楠林村7组一处柑橘园里,沉甸甸、黄澄澄的春见压满枝头,贫困户黄昌华正在进行采前管理,向果树叶面喷施追肥,他饲养的30余只跑山鸡在林下相互追逐,成群觅食。

“还有半个月就到采摘期了,果实正是大量吸收养分的时候,如果不补一次追肥,可能会导致果品降低、采前落果,还会影响果树来年发育。”对于果树管理知识,黄昌华早已烂熟于心,这都得益于驻村干部与村两委一道,为他量身定制的产业帮扶规划。

黄昌华患有支气管炎、肺气肿、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2016年,村上按照规划,将他家7亩多土地改种上了春见,并为他提供了每亩5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还让他加入了村上的柑橘种植合作社,定期为他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

去年,黄昌华便成功摘掉了贫困帽。“我家有两头联系帮扶单位送来的母猪,去年3月便产下21只仔猪,全部健康成活,等养到30公斤重时,以900元/头的价格卖出,仅此一项就获得了近2万元收入。”黄昌华说。

“这两年,我家变化太大了。搬进了新建的易地搬迁新房,看病享受医疗扶贫报销,种养结合收入是以前种粮食的好几倍!”黄昌华幸福地讲述起帮扶带来的变化。

根据贫困户自愿申请,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实地勘察商议,楠林村为全村33户贫困户中具备条件的31户制定了产业扶持规划方案,立足全村普遍发展柑橘种植、具有1200亩果园的优势,村上鼓励大家通过扶贫小额免息贷款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并为他们联系鸡场供应鸡苗、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形成了3000余只的养殖规模,每年可出栏2200只生态鸡,销售收入可达22万元。

除了发展柑橘种植,位于该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寺,因其是全省仅有的几处明代斗拱古建筑,每逢传统节日,游客总是络绎不绝。甘泉寺旁,有一条200多米长的青石古街,街道两旁的古墙上悬植了200盆植物,囊括了杜鹃、金边吊兰、红叶石楠等各色品种,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每次回来,村里变化都很大!”村民叶学彬说,他家曾因父母均患重病而一贫如洗,后来,他和妻子通过村上介绍,分别前往深圳、成都务工,今年挣得7万余元收入,“这几年,村上的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等我攒一些钱后,就带着妻子回乡发展。”

“截至目前,楠林村危房改造与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全域安全饮水实现了全覆盖,村组道路也硬化完毕,为利用好甘泉寺、五龙山旅游资源,村上还在安全水库环线建设了6公里景观步道,沿线种植鸡爪槭和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为游客提供散步观景场所。”钟丽群称,今后村上还将通过开办采摘节、庙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打响柑橘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从事农家乐、小卖部经营,实现村集体与群众收入进一步增加。

新闻推荐

从书信到微信 40年沟通桥梁的变迁

传统的书信交流。使用智能手机沟通。“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曾几何时,人们把对亲朋好友的...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