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桥背桥

四川经济日报 2018-08-03 07:24 大字

□ 周闻道

姥姥,快看,桥背桥。

周末,一家人到岷江河畔的胖哥渔港吃鱼。外孙女若函一声惊奇的呼喊,把我的目光引向了不远处的岷江江面。不得不为外孙女童言的生动本真称奇:桥背桥。

是的,桥背桥。

我相信,只有像外孙女这样刚离开父母结实温暖的臂膀,开始独立行走的童真少年,才想得出这样奇特贴切、生动传神的名字。好一个“背”,让我的思维一下进入一种拟人模式:一座长长的大桥,小拱接着大拱,拱拱相连,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虹,横跨于大江两岸——我知道,那就是眉山最早的岷江老桥,也是眉山中心城区第一座跨江大桥,至今已有整整30年了。如今,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伫立江头,凝视滚滚江流,不知是在追昔,还是在抚今。江流似乎并不关注它的存在,只自顾自地一往直前,铺陈岁月的足迹。

关注它的是人。桥上熙熙攘攘的路人,或步行,或骑车,或驾车,或甜甜地酣睡在母亲背上。他们早上从岷东的乡下进城,卖菜,购物,走亲串户。当然,更多的是上班打工。傍晚又沿着进城的路返回。不管进城还是返乡,很多路可以省略或者绕过,唯一不可省略也绕不过的,就是岷江大桥。

奇怪的是,现在这桥上又背上了一座桥。

我自然想到背着孩子的母亲。只要一出门,走向小区,或者上街,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出于爱,出于呵护,或者说责任,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尚小,不能独立行走,母亲坚实的臂弯,就是他们最安稳的依靠。无论春夏秋冬、烈日风雪,母爱的伟大与孩童的温馨,都是街头最美的风景。

我心存疑惑,关于这背着的桥。

隔断的对岸,总是最诱人的风景。有了向往,又有水或沟壑阻隔,就有了桥;架桥的目的,是为了跨越与方便。

《 冠子·备知》云:“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形形色色的桥,梁桥、板桥、拱桥、钢构桥、吊桥、天桥、立交桥、组合桥(斜拉桥、悬索桥),是形形色色的希望。

在社会生活中,桥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它本来的功能,成为一段历史,一个符号,一种文化和引渡精神的象征。当我们伫立渭水浮桥旧址,把目光回溯到三千多年前,着陆于周文王迎亲的仪式上,看见那一长排用绳索绑扎,数十艘船并排连接贯通两岸的浮桥,怎能不想到,桥,实际上是爱情温馨通道;当我们行走在赵州桥上,踏着一块块被岁月风化了的青石板,怎能不凭生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喟叹。

也许是从小受岷江水隔之苦,从眉山走出去的苏轼,每到一处,都在为百姓分忧解难。在造福一方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桥。直到如今,只要我们循着苏轼的足迹,轻轻的一个举步,就会在不经意间跨越千年,闯入北宋,踏上苏轼的桥。颖滨桥、徐州桥、惠州桥、百坡桥、载酒桥……不止一座,也不止惠州、黄州、儋州。苏轼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的桥;哪里江海为隔、水患横流、百姓苦渡,哪里就有苏轼。桥,不仅是一种连接、一种引渡、一种方便,还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忠诚。踏上苏轼的桥,就走进了苏轼波澜壮阔的人生。

可眼前的桥背桥,似乎是一种浪费了。

过去,眉山的岷江之上一直没有桥。我甚至怀疑,眉山之名字的得来,也与这里没桥有关。也许是在很早以前的某年某月某日,久居眉山的一些文人雅士,闲来无事,到岷江边赏景看水,品茗闲聊,吟诗作赋。因江水阻隔,不得而过,只好望江兴叹。就在这一望之间,这些长期置身成都平原的文人雅士们,为对岸的美景惊叹了:美眉如黛,一山静卧。如果那时的岷江上有桥,文人雅士们能够随意到达向往中的对岸,踏入那片郁葱,身在此山,还有“眉”“黛”之感吗?

富是最美的风景,眉山有桥。

眼前的岷江老桥,修建于1988年。因项目是我所在的原乐山市计经委立的项,我随委领导应邀参加了开工典礼。当时最强烈的感觉是震撼与振奋:震撼于工程的浩大。那么宽阔的一面大江,波澜壮阔,深不见底,老家的思蒙河难望其项背,竟然要在上面架一座桥。从现场高清晰的大桥效果图来看,我甚至有点担心这桥是不是太宽太高太现代时尚了。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随市领导到县上检查调研,路过这座岷江老桥,见桥上人疏车少,冷冷清清,心里仍有一种幽幽的浪费的忧虑。

振奋于这桥昭示的未来景象。我知道,因大江阻隔,交通不便,卖粮难、卖猪难等,常常是领导下乡调研面对的难题。有了桥,两岸百姓不仅可以自由往来了,上公粮卖鸡卖猪买肥料之类的,也方便了许多。我情不自禁地默念起伟大领袖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场高朋满座,从中央、省市县来的各方宾客,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壮观场面,也印证了这桥的不同凡响,意义重大。

又过了10年,到了1997年。

乐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从乐山管辖区划分出来,成立眉山地级市。在制订新眉山发展规划时,第一批市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就有岷江二桥。新的岷江二桥选址在岷江老桥上游约3公里处,是省道106线东连仁寿、资阳、重庆,西接丹棱、雅安、西藏的区域联网必经之路。在讨论规划时,突然想起岷江老桥。曾经的过桥景象在脑海里浮现,我欲言又止——自己毕竟很久没有经过那桥了;再说,新区新发展新要求,正是争取大项目的好时机。择一个周末,自驾车去了一趟岷江老桥。车流、人流比10年前多了很多,但还是能够正常通行,也不算拥堵。也许是自己分管工业,总的感觉是,在眉山主城区岷江上再修一座桥,并没有国企改革脱困那么迫切。

转眼30年过去。此刻,自己才突然发现,经常在宽阔现代的高速公路上行走,竟很久没有注意岷江老桥了。

吃完鱼,带着外孙女走近那久违的桥。

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岷江老桥。桥体已有一些陈旧老化,浅灰变成了黑褐,还处处留下了岁月风蚀的残痕。印象中的宽阔现代时尚也荡然无存,代之以矮小逼仄,甚至有点小小的丑陋。已是下班尾峰,桥面上仍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车混杂,不时出现拥堵。我心中隐藏30年的忧虑彻底消解了,还有点为自己长期的浅薄短视而汗颜。

这时我才发现,所谓桥背桥,不过是一种视角错觉。原来是紧挨岷江老桥修的一个改扩工程。新桥桥梁已合龙,正铺设桥面。因桥体比老桥高出一头,远看便有了桥背桥的感觉。巧合的是,在桥头遇见新桥改扩总工程师小张。一番简单介绍,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新建的桥,及“桥背桥”的关系。

小张不小,已40有5,是眉山新区建区时选调的优大生。当时讨论新区规划、现场办公、研究项目时,一位小青年,常常跟在领导身后做一些服务工作。大家都叫其小张,叫久了,也就习惯了,就像我的领导现在仍叫我小周一样。

小张说,他负责岷江老桥改扩工程的可研、设计和施工,现在是争分夺秒赶工期——不赶不行啊。说罢,小张指着下面的老桥说,你看你看这桥堵得,还常常出交通事故。

小张介绍说,眉山建区设市20年,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从1997年的1.6万辆、3万余人,分别增加到2017年的58.8万辆和78.7万人,分别增长了36倍和25倍。不说眉山市中心城区,就是许多县城,现在也经常堵车。

这时,弧光一闪,映照出小张从容自信的脸庞。

小张进一步介绍道,根据省里的战略规划,将水、陆、空并举,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中国西部交通枢纽。岷江属于规划中四川内陆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为此,省里统筹实施了岷江航电梯级整治开发。眉山汤坝航电工程正在实施,建成后眉山主城区岷江的水位,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4米以上。因此,岷江大桥的改扩建,必须与岷江航道整治及通航相适应。不仅岷江老桥,就是上游新修的岷江二桥,也在改扩建哩……

我边听边思考。那些车,相当于眉山三分之一的成人数哩;那些驾驶人,相当于眉山近一半的成人哩。桥背桥,渡过的也不只是人和车,还有船,及走出内陆、出海远航的向往。

透过宽阔清朗的江面,我隐约看见不远处又一座桥背桥。

眉山岷江桥(资料图)

新闻推荐

抓好“三个重点” 预防安全事故

本报讯(记者郭侨)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杜绝发生安全事故,今年以来,仁寿县抓好“三个重点”,切实把握问题导向,推动各项工作任...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