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黄河风情线 提升兰州城市品质 优化城市环境 ——市政协关于黄河风情线核心区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的建议

兰州日报 2018-08-02 03:34 大字

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最重要的滨水生态和文化休闲景观带,是兰州的城市名片。改造提升黄河风情线,是提升兰州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彰显历史文脉、地域风情和自然生态,打造兰州核心旅游风景区、城市客厅和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为助力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市政协把“黄河风情线核心区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列为常委会2018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织专门力量攻关,力图通过对黄河风情线规划、建设、管理的深入调研,寻找有价值的思路对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从年初开始,通过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外出学习取经,多视角学习借鉴东、中部地区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黄河风情线发展现状和问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出了推进黄河风情线核心区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的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

黄河穿城而过是兰州最独特、最重要的资源。黄河风情线东起城关区桑园峡,西至西固区西柳沟,全长42公里,是全国最长的城市滨水景观长廊之一;目前南北管理范围为:南起南滨河路北侧人行道,北至北滨河路南侧人行道。总面积281万平方米,已建成绿地155万平方米、分车绿化带12万平方米、行道树16000余株。按照市城乡规划院《中国·兰州黄河风情线2020——兰州市黄河风情线5A级旅游景区规划愿景》划定的范围,深安黄河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之间的区域为核心区域,全长约20公里,北至九州台、白塔山、五一山、徐家山,南至黄河南岸200-600米区域,总面积38平方公里。核心区分布着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市民广场、音乐喷泉、银滩湿地、百合公园等11个城市公园和14组城市雕塑,集中着风情线主要的市政和景观设施、绿化美化成果,是市民和游客观景、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建设,黄河风情线核心区已初步成型,并以独特魅力享誉省内外,获得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2017最值得游走的50处风景”荣誉,是兰州条件最成熟、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城市资源、旅游资源。近年来,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特别是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成立以来,景区执法、绿化管护、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规划设计、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也提上日程。但由于多种原因,黄河风情线总体上存在着困难多、发展慢、提升难的问题,与国内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带、绿带、绿道、风光休闲带相比,渐显落伍,急需大幅度、大力度改造提升。

一、黄河风情线核心区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

根据黄河风情线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着眼于兰州未来发展、市民愿望和不断提升“中国西北游、相约在兰州”的品牌影响力,根据省政协的要求,综合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在优化美化亮化和改造提升中,注意把握以下原则思路:

(一)提高站位、提升品位。黄河是兰州的、甘肃的,更是全国的、世界的,要紧紧抓住“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唯一穿城而过”“黄河上游的璀璨明珠”等重要特质,用世界眼光、现代理念、未来思路、精品意识做好黄河文章,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科学论证、综合规划、大胆设想、分段施策,高站位、大视野、高品位,将黄河兰州段建设成集生态绿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精品工程,打造世界级滨水景观带、国际滨水旅游名城。

(二)规划先行、优化布局。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确保高品质开发、可持续利用。要用系统思维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项目,抓住核心关键部分,项目带动,整体推进。要逐步优化风情线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根据不同空间段的条件禀赋和发展目标,划分若干组团,确定整体目标和不同区域、节点的功能、风格、景点和设施。要从最迫切、最可行、最易见成效的部分做起,优先提升改造核心景点、核心段,逐步延伸到次核心,最终推广到整体。

(三)生态优先、美化环境。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水景、河堤、树木、花草、灯光、景观共治,把风情线改造提升同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水工程管护结合起来,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结合起来,建设“黄河绿带”“城市绿肺”,追求山水映河、满目青翠、鸟语花香、水洁地净、一尘不染的效果,形成城市生态走廊,树立黄河兰州段生态标杆,打造河通水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水韵金城”新名片。

(四)综合协调、丰富功能。不能就风情线建设风情线,要同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量风情线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把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起来,形象展示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生态保护和美化四大功能结合起来,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娱乐、形象展示、文化展示、地方风情、生态美化于一体,按照生态、景态、水态、商态共治,天际线、山际线、水际线协调,空间通透开阔,设施、建筑、植物富有美感的原则,打造整体环境,形成具备城市客厅、绿带公园、滨水景观、文化长廊、生态长廊多种特质的城市名片和本市居民、外来游客共享的优美生活空间。

(五)厚植文化、夯实底蕴。要将黄河风情线建设成文化线,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景观搭台、文化唱戏。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多方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开发文化产品,把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历史文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本地独有的珍贵的读者文化、牛肉面文化、四库全书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融入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中。文化挖掘要突出重点,有所取舍,科学论证,选取有价值、有底蕴、有特色、能让游客市民产生共鸣的内容,巧妙融入、精心打造,防止粗制滥造、捕风捉影、低俗媚俗。

(六)理顺关系、科学管理。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创新体制、理顺关系,科学经营、精细管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完善大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逐步改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事权不一的状况,保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保护工作统一协调、有序开展。要综合使用行政干预、利益补偿、示范带动的方法推动项目实施落地。要破除兰州市城市建管中长期存在的粗放习惯,高品质设计,高质量建设,严防粗制滥造,严防得过且过,避免因陋就简。思路设计、建设项目、管理方式要有延续性,防止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二、黄河风情线核心区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的对策建议

针对黄河风情线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上述原则思路,参考各地经验,提出黄河风情线核心段优化美化亮化改造提升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科学规划,“一张蓝图”引领黄河风情线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为改造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设计理念、思路。

1.编制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体系。建议市政府尽快启动风情线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与第五版城市总体规划衔接,编制黄河风情线总体规划,同时编制旅游发展、土地利用、路网、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和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引领,总体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明确规划定位、目标、范围。建议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滨水景观带的要求,明确风情线三大定位:一是兰州城市科学发展和品质提升的核心工程;二是彰显兰州历史文脉、地域风情、自然生态和都市生活内涵的核心区域;三是兰州城市的核心旅游风景区、城市客厅和旅游目的地。在规划目标上,应确立可走、可跑、可骑行三线贯通,生态水景、文化景观、绿化美化、服务设施齐备,休闲、锻炼、观景、体验四位一体,旅游、购物、餐饮、文娱各项活动相得益彰的目标。在规划范围上,按照建设大景区和“景城一体”的思路,扩大规划范围,纵向贯通,横向扩展,区分核心区、外围区、延伸区,有序过渡,功能互补。核心区规划应将白塔山、仁寿山等景区纳入,同大兰山景区规划衔接、呼应。

3.改进规划方式,提升规划水平。聘请国内外优秀规划专家进行高水平规划,针对景观、道路、设施、植物、灯光、河堤等要素,逐一开展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天际线设计、建筑风格设计、色彩设计。整合两岸土地资源,利用山形水势规划设计文化展示、休闲旅游、民俗风貌、餐饮购物等不同功能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规划水平。梳理沿线相关规划及建设情况,在全面调研评估基础上,借鉴各地经验,征求各方意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尽量使规划符合实际、可操作、不留遗憾。

(二)实施核心景观建设、改造、提升工程

以景观建设作为龙头,实施黄河风情线重大项目战略,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景观工程项目。

1.黄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河堤改造保护、湿地建设、排洪沟改造、生态伤痕修复等项目。对全线河堤进行踏勘,采取工程措施改造保护险段,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改造、美化全线河堤。改造提升银滩湿地公园,美化提升景区出入口,增加遮阳、休憩、购物设施,加装步道护栏,提升安全性。建设新的湿地,踏勘自西固太阳岛至城关雁儿湾沿岸湿地、河滩地,充分论证,建设一批新的湿地项目,开辟栈桥、步道、亭台,种植花草芦苇等植被,放养水禽,构建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远期可考虑建设人工运河、人工湿地,扩大城市水域面积。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相结合,修复生态伤痕,推进污水收集、雨污分流、垃圾清理、堤岸滩涂修复和绿化美化,改变排洪沟脏、乱、差、污的现状,清理关闭排污口,有效保护自然生态。

2.美化和畅通工程。增建亲水平台、亲水栈道,连通健身步道,美化地面铺装,优化植物花草造型,设置多处休闲广场,建设景观小品、雕塑、浮雕墙、牌坊、长廊、亭台楼阁等景观,扩大活动空间。改造现有景观和设施外形、色彩、风格,追求一步一景、一桥一景、一厕一景。采取上跨下穿、移除挡道设施等方法,打通核心段所有因基础设施、桥梁、道路造成的中断地带,还岸与民;借鉴宁波“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①经验,在桥梁下方、河岸立面见缝插针设置人文壁画,变设施为景观。

3.核心景区改造建设工程。建设黄河母亲园,利用黄河母亲雕塑,就地扩建或异地选址搬迁重建。改造中山桥南北广场,搬迁广场附近单位,扩大广场面积;尽快启动下穿道路工程;跨北滨河路建设金城关关城②,中山桥南广场修建门楼、照壁,镌刻碑文,介绍桥梁、建桥历史、大事记等。建议建设建桥历史人物雕塑群像、建桥历史浮雕群。

(三)实施建筑物外观和色彩改造工程

借鉴杭州、武汉等地经验,启动实施风情线内、南北滨河路及周边街巷建筑物“穿靴戴帽换衣”美化工程。

1.建议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对风情线全线及周边建筑物造型、色彩进行重新设计,按风格统一、有所差异、协调柔和的原则,根据自然、水系、植物、景观、功能、文化等因素,将整个景观带划分为若干个色彩区块,每个区块指定几组微色差色块,根据实际选取。

2.按照造型和色彩规划,采用新型墙体装饰材料,逐步开展风情线、南北滨河路和周边街巷建筑外立面改造,打造和谐、优美的建筑带。

3.整治建筑物屋顶,美化第五立面③。集中整治屋顶摆放杂乱、老化破损、违建、广告,对物品、设备进行有序摆放、合理遮挡,在有条件的楼宇实施立面绿化、楼顶绿化。

4.研究出台《兰州市城区建筑物外立面管理条例》,推动外立面管理由集中整治转向常态化管理、依法管理。

(四)实施灯光和夜景改造提升工程

整体改造现有灯光和夜景设计,使风情线“一带两岸”展现出流光溢彩、五色斑斓的美景,用美轮美奂的滨水夜景来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增加兰州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1.借鉴重庆、深圳等地经验,将黄河夜景作为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打造黄河风情线独特炫彩的灯光夜景,围绕“山、水、景、城、桥”特色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天气、时段,精心设计夜景灯饰,打造“夜游黄河”品牌。利用灯光夜景,开发实景演出、夜景轮渡、水幕电影等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夜景休闲游。

2.根据各景观带、景观节点、建筑群、单体建筑的特点,利用色彩、造型变幻,量身设计、精心打造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色灯光夜景,动静融合,线面结合,明暗相间,注意增加夜景的文化主题和寓意。在核心地段、标志性建筑设计灯光秀、动态灯光带和标志性夜景。

3.建立夜景灯光智能控制系统,建设“智慧照明”,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系统。建议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高水平景观亮化照明企业,制定照明和夜景自动控制方案,实现一键控制、远程开灯调光、终端分组控制、自动巡检、远程抄表、数据统计处理、故障自动告警等功能。

(五)厚植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融入

突出文化资源挖掘和展示,将兰州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建设文化风情线。

1.突出文化保护与传承。重点保护中山桥、白塔山等历史文化遗存,采取适当方式恢复或展示金城关关城、金山寺④、荡喧楼⑤等历史文化遗存。充分挖掘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华夏始祖园、百合公园、龙源等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改造提升现有雕塑,同时建设一批有体量、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景观设施。利用在建的黄河楼、兰州老街及其他规划建设的地标建筑,建设或开办丝绸之路博物馆、读者博物馆、牛肉面博览馆、红西路军纪念馆、黄河石展示馆、黄河风情书画美术馆、兰州近现代工业博物馆;选址建设读者文化公园,或将雁滩公园改造提升为读者文化公园。文博类场馆,不拘大小,因地因势设置;沿绿道排布文化长廊、共享书屋、公益广告、文化石、文化墙,发挥好音乐厅、体育公园、秦腔博物馆等现有设施的作用。

2.巧妙融入。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大量、合理、巧妙融入景观设计和各种设施中,如利用浮雕、壁画、城雕、背景墙等形式展示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天女散花、玄奘取经、茶马互市、名著诗歌等文化内容。合理选址,铺排兰州历史人物雕塑,如张骞、班固、玄奘、霍去病、左宗棠、林则徐等,彰显兰州历史文化。

3.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打造敦煌系列、黄河系列、民俗系列等实景演艺项目,实现大景区驻场演艺常态化,白天观美景、夜间赏大戏。举办黄河音乐节、合唱节、民歌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展示黄河风情。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造提升项目、维护修缮项目、优化美化亮化项目,逐步弥补短板、还清欠账,建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1.建设和改造交通基础设施。早日论证、下决心建设南北滨河路蜂腰段下穿工程。增建过街天桥地道,加快建设地铁、中央大道、南北过境路,合理调度风情线周边交通,搬迁周围物流企业,减轻南北滨河路交通压力。建设无障碍设施,对天桥、地道、台阶、步道实施无障碍改造,实现全域无障碍通行。提高道路铺设质量和档次,减少修补。

2.建设、改造、提升停车场、游客中心、公厕三大辅助设施。把黄河风情线“厕所革命”当做兰州城市建设提档增质的基础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文明工程、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按照景区星级公厕的标准,增加数量,提高档次,改造提升原有公厕,解决与市政管道连接不畅、选址不当、管理不善等问题。挖掘土地空间,利用公园广场,建设大型地下立体车库,增加停车港湾。在改扩建后的中山桥南广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在各节点分设游客服务点,解决旅游服务、中转、休憩、如厕、购物、用餐、饮水等问题。

3.建设、改造、提升其他基础设施。提升绿地花草品质,按照美观、适宜原则科学选择植物品种,保护好大树,及时清理补充死株断档和老化植被。尽快改造绿化灌溉系统。合理设置进出通道、台阶、休憩坐凳、健身设施。建立完善标识导览系统。及时修缮破损的护栏、步道等设施。建设管廊线廊,取消架空线,严控道路开挖。清除废弃线缆杆、标志杆、信号杆及桩基。拆除违章建筑、临时建筑、堵路杆(石)。

4.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要突出精细化,在寸土寸金之地既要丰富景点景观,又要适当留白,保留开阔通畅的空间和天际线、山脊线、水际线,保持淡雅、简洁的风格,不宜大红大绿、拥挤繁复,消除钢筋水泥地面和建筑,多采用木制、仿古、文化元素巧妙装饰。开阔处可选用简洁的钢结构,彰显现代科技和文化气韵。设施改造工程要特事特办、加快进度,小的工程采取夜间施工,不产生扬尘或能够做到严格抑尘的项目,应允许冬防期间施工。

5.在外围建设大型综合体,增加购物、酒店、餐饮、娱乐场所。主动对接服务、加快可行性论证,推进“兰州科技城”等项目。

(七)开发旅游项目,扩大经营范围

从景区建设和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整合资源,策划推出旅游和服务项目,加快景区商业开发,推进景区经营,提高效益。

1.按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引导、改造一日游、二日游、水上游、夜景游等项目,科学改造,有序经营,做成品牌。支持引导旅行社和商家联合,创新经营方式,增加经营品种。扶持旅游餐饮和旅游商业,选址建设旅游餐饮一条街、黄河风情风味小吃夜市;选址设立旅游名品馆、甘肃土特产馆、电商展示厅和专营店;设立售货亭、售货车、小型门店,组织摊贩有序入场经营

2.加强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创意、开发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兰州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制作符合兰州、甘肃、西北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形成土特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文玩工艺品、微缩模型等系列品牌,延伸旅游品牌产业链条,提高精品份额,增加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份额,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旅游业的吸引力。

3.做大水上旅游和水上交通。大力发展水上交通,提高通勤能力,发展水上观赏游览。增加羊皮筏子旅游和体验项目,引导商家改造羊皮筏子,科学设计,适当加大、美化筏体,加装座椅,既保留古风古韵、又适宜乘坐;统一管理,优化服务,达到宜乘、舒适、美观、安全的效果。

4.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根据《甘肃省“十三五”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和省委关于“打造全国知名低空旅游品牌”的部署,开发沿风情线高端直升机观光旅游、航空摄影、低空飞行等旅游项目。

(八)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提高管理权威性,严格依法管理;实施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1.启动管理立法,解决无法可依、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健全景区立法,抓紧研究《管理条例》,尽快列入立法计划。建立完善景观、建筑、文物、设施、花草树木等《保护办法》,明确四至边界,保护资源和生态,规范经营管理和服务,维护游客、市民和企业权益,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建议采取一支队伍、统筹管理的办法。

2.科学确立大景区的管理体制。按照城市景观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双重属性,理顺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制定科学的运营方案、管理细则。通过立法,赋予大景区管委会应有管理权限,明确其他单位参与经营管理的权限,应退出的尽快退出、移交,应尽责的明确划分边界、加强职责。加快理顺人员、编制、体制、职能等方面工作,理顺水利、水务、交通、建设、城管、文旅、体育、生态和区级多个部门,整合管理资源,协调好各种关系。

3.按照政企分开、科学运营的原则,借鉴国内外优秀景区的运作方式,组建平台公司,承担招商引资、旅游开发、项目融资和经营管理工作。支持管委会在兰州水运投资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大景区平台公司的探索,帮助完善体制机制、早日投入组建运营。

4.治理顽疾。禁止大型犬、烈性犬进入风情线,继续治理流浪犬,彻底解决狗患。将广场舞噪声扰民、锻炼人员占道堵路、无照经营、地摊叫卖、围场卖唱、自行车随意骑行等行为纳入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和处罚措施,加强动态巡查、管理。调整、严管餐饮茶座类趸船,还河岸宁静、整洁、视野通透。加强景区执法,在黄河风情线实现监控全覆盖,曝光不文明行为,严惩破坏行为;严防市政设施侵占绿地行为,严禁特权单位在风情线违规停车、违规经营。

5.改善服务。完善标识引导系统,制作黄河风情线导游图,在各节点设置大型图示,并免费向游人发放导游图。在有条件的地段开设小型代步车,方便游客通行。优化沿线公交班次和线路,在核心景点组织出租车有序候客、定点上下。加强交通服务,为外来游客车辆、旅游大巴提供引导、引路服务,加强管理和疏导,尽量避免处罚。华夏人文始祖馆、黄河文化展示馆及停车设施通过资产整合、协调,尽快投入使用。

6.借鉴武汉管理城市公园的经验,向社会公开选聘市民园长、特邀管理员及志愿者,开展义务巡查,引导市民参与管理、自觉维护,并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鼓励市民随手拍曝光不文明行为,实行有奖举报。

(九)多方投入,加大金融土地支持力度

1.强化项目支撑。建立黄河风情线重点设施、景观和旅游项目库,储备项目。每年遴选符合规定、条件成熟的项目纳入市列重大项目和为民兴办实事项目,由市级领导包抓,并争取纳入省列重大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审批、推进、协调、调度绿色通道机制,由发改、国土、规划、建设、交通、生态、水务等部门联审联批,及时解决立项、审批、用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加强同黄委会沟通联系,用好用活国家政策,争取更多的支持。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环境保护、黄河治理、旧城改造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市政府加大黄河风情线旅游专项资金投入,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大景区基础设施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景区及沿线水、电、排污、通信管网和道路建设。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综合运用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黄河风情线旅游发展。市政府建立黄河风情线财政资金补助奖励引导机制,对重点旅游业态和产品给予补助奖励。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黄河风情线旅游产业发展,可对旅游资源作价评估,采取有偿委托经营或其他约定经营等方式,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开发经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参与风情线开发建设的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贷款门槛,允许景区以特许权、运营权质押担保,增加旅游信贷规模。

4.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或中期调整完善中,将实际需要新增的项目用地调整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风情线建设和旅游用地提供保障。对游客集散中心、厕所、观景台、停车场、自行车道、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先划拨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旅游项目用地,鼓励旅游用地产权交易。

(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黄河风情线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其风采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值得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其成为展示兰州、宣传兰州的窗口和名片。

1.打造黄河风情线旅游宣传精品。在全国征集兰州旅游宣传创意,策划提炼有特色、叫得响的黄河风情线文化旅游宣传口号;

邀请口碑好、影响大的文化名人担任风情线旅游形象大使,打造旅游形象品牌。政府应投入资金、组织力量编写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组织文艺、史志专家,推出高水平的黄河风情线系列解说词,拍摄制作电视风光片、旅游宣传片、旅游广告,讲好兰州故事;邀请名家创作、拍摄与兰州、黄河历史文化有关或以其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创作流行歌曲,开展摄影、绘画展览,撰写游记、散文、诗词,在央视、旅游卫视、各大网站播出,在各大报刊特别是旅游类杂志刊载,多管齐下,扩大宣传。特别要发展本土影视产业,利用精品影视作品提升黄河风情线知名度、美誉度。

2.将黄河风情线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公益宣传。在机场口岸、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商业中心、交通干线、城市出入口、客运站、公交车站等游客集散地设立黄河风情线旅游形象品牌公益广告。积极营销,扩大客源市场,发起或组团参加各种宣传促销、推介活动,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等各种展会,专题推介风情线旅游。积极融入黄河旅游推广联盟,加强与境内外旅游机构、企业合作,建立促销联盟,开发境内外客源市场。加大与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沟通交流力度,在信息交流、文化展示、加强合作方面,着力延伸兰州形象宣传新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组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推介活动,利用独特景观和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元素吸引境外游客。

3.推进智慧营销,创新旅游宣传模式、手段、载体,扩大网络宣传影响力。加强与各大门户网站、大型旅游网站、搜索引擎的合作,策划开展全方位、多平台宣传营销。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APP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智慧宣传营销。通过网络直播、影视植入、达人踩线、演艺动漫、旅游攻略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角度宣传营销。建议由市文旅局、风情线管委会建立黄河风情线旅游网站,推进智慧营销。

■注释:

①宁波“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姚江、甬江、奉化江交汇贯通宁波市中心,故称“三江六岸”,三江交汇处为“三江口”。2012年起宁波市实施了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提升工程,以三江口为起点,打造全长约36公里的滨水生态绿廊。该项目是宁波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围绕“市民之江、城市之脉”的功能定位,高标准、高品质建设。该项目已基本成型,包括三江口公园、滨江大道、滨江绿带、干流堤防和清淤等工程,建设了大量景观和休闲设施,开展了绿化美化和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开发了“三江夜游”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成为宁波最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旅游风景区。

②金城关关城:金城关源于汉武帝在今西固黄河岸设置的金城津,是当时兰州的四大要津(渡口)之一。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北宋军队打败西夏进攻,在今金城关址正式修建了金城关城楼,并在关城东侧架设浮桥,以通青海。明清两代,金城关屡毁屡修。“倚岩百丈恃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其兵防、交通、商贸地位十分重要。历经千年的金城关,1942年因修路被拆除。

③第五立面:屋顶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随着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越来越越多,屋顶占到城市建筑面积的20%。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通过屋顶绿化美化、功能开发,合理有效地利用屋顶,打造城市建筑的“生态第五立面”,已成为现代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活动空间以及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④金山寺:原金山寺位于金城关城稍东北的山坡上,建于明清,曾是兰州较著名的景观之一,后坍塌。据文献记载,每逢重阳,金城父老及文人墨客相应而至,把酒临河、登高作赋。林则徐曾游金山寺,并题额“绥清边陲”。寺内原存有岣嵝碑,即禹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摹衡山岣嵝碑所立,现尚存。

⑤荡喧楼:据史籍记载,自唐至清,兰州有过金城北楼、金城临河驿楼、望河楼、拂云楼、荡喧楼等11座黄河楼。荡喧楼原址在中山桥索道西边,是当年观浩春涨之地,是观赏从雷坛河下来的雪水、白马浪的涛声以及中外商旅从金城关往来的赏景楼。

□兰州市政协供稿

新闻推荐

农旺镇:党建助力脱贫攻坚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仁寿县农旺镇通过“机关党支部+农村党支部”“党员干部+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模式,发挥机关...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