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创新土壤 激发创业热情

眉山日报 2018-03-09 08:14 大字

蔡军在果园劳动。李奕燃(右二)清理树苗。卿春指导竹编产品制作。

【编者按】

近年来,眉山市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高校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潮,活力四射的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一些传统项目,也因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在这些创业者中,有回乡二次创业者,有接棒父辈创新种植模式者,还有全身心融入“第二故乡”的外来创业者,他们用心用情,更借助技术创新,在眉山这片土地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创业舞台,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蔡军:二次创业种油桃 情系家乡谋发展

张艺 本报记者 王允浩 文/图

仁寿县始建镇柳树村4组村民蔡军是众多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尽管历经25年艰辛努力,他已经在成都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天地,但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家乡各种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都吸引着他回乡再创业。“每次回到家乡,总有一种不舍,让我会问自己,我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蔡军说。

思乡情切 二次创业扎根故土

1992年初中毕业后,蔡军就一直在成都打拼。从纺织公司维修工开始,他靠自己的努力一路从班长、车间主任晋升到厂长。15年的企业经历,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

2008年,他和家人在成都做起了百货便利店连锁。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实现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

然而,事业的成功并不能让蔡军忘记故土。常年在他乡打拼滋生的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不断接收到关于家乡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的信息,都强烈吸引着他回乡创业。于是,2013年,他力排众议,满怀信心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弃商从农

看准商机种植油桃

创业之初,对农业生产不甚了解的蔡军发现,自己仅仅凭着对家乡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土地的价值体现出来?怎样带动广大村民增收?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为了找准发展方向,他四处考察,参加各类种养殖培训班,还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分析土壤、植被、气候等条件。最终,邀请的专家一致认为,当地非常适合种植油桃,且桃花盛开景色优美,还能延伸产业链。“这正是我想要的。”蔡军当即拍板。

随后,蔡军找到村干部提出流转土地,并邀请村干部和村民到其他的油桃种植区,亲见种植油桃的经济价值,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初期流转到100亩土地。

示范引领

踌躇满志发展产业

在目睹了油桃种植带来的效益后,部分村民也跟着蔡军种植。于是,蔡军干脆组织大家成立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统一生产采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确保油桃生产绿色无公害并畅通销售渠道。

始建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油桃色泽艳丽,甜度超出同类产品。经过悉心打理,2017年6月,蔡军第一次收获了10万公斤油桃,并通过合作社很快销往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在示范引领下,合作社成员不断增加,蔡军的油桃基地迅速扩大至8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投身油桃种植。

“追求高品质的绿色安全水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是我的最终目标!”蔡军申请注册了带有始建镇地方特色的产品商标。2017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他成功申请到扶持资金,筹建以游园、赏花、采摘为特色的旅游接待中心,准备利用现有的种植优势,把赏花和采摘作为卖点,力争年接待量达到1万人次以上。

“我会不忘初心,把家乡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我的终身事业。”蔡军说,今后他将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中,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求为标准,带领更多的乡亲共同发展、共同致富,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李奕燃:打造柑橘园 带动农户致富奔康

周伟 本报记者 王允浩 文/图

90后女孩李奕燃出生于仁寿县黑龙滩镇。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回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种植柑橘,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父亲发展家庭式种植柑橘30多年。我在果园中长大,对柑橘有感情,对柑橘种植有热情,我希望能在农村发光发热。”李奕燃说。

心系土地 返乡创业种植柑橘

2015年大学毕业后,学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李奕燃在眉山一家汽车4S店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刚上班时挺安于现状的,一开始并没有创业的想法。”她说,直到一次亲身经历,让她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

工作第二年的一天,李奕燃在陪同事逛街时买了两个柑橘。老板一上秤:8元钱。这让平时习惯吃家里免费柑橘,对水果价格并不大了解的她愣住了。回到宿舍,她彻夜难眠,反反复复在心中算着一笔账:两个柑橘8元钱,家里一棵树上有多少个8元?

而一夜无眠得出的结果,是第二天,她毅然向公司递交了辞职申请。

“不是一时冲动,我生长在农村,对种植业有一定了解。高校学习和之后工作的见闻也让我对提升种植技术、开拓销售渠道有信心。”李奕燃介绍,辞职回家后,她向父亲认真描绘了自己的梦想——打造一个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态柑橘园。令她惊喜的是,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并表示会从资金、技术各方面支持她。

有了父亲的鼓励,李奕燃展开拳脚,以建立柑橘园带领当地村民一起发展,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为目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开拓创新

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2016年12月,经过多方考察,李奕燃相中了位于仁寿县满井镇半山村1、2组的近500亩闲置山地。“土壤、环境还不错,就是村民多年弃种,漫山遍野都是杂草,但只要下功夫,这里一定会旧貌换新颜。”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当即和村社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很快注册了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对土地进行管理过程中,李奕燃了解到,仁寿县周边县市近年大规模流转土地进行柑橘扩种。为了避免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她决定提前做好品种的选择和品牌创建工作。为此,她引进了优质反季节柑橘品种。2017年10月,已经完成400亩的种植规模,预计大量投产时,年产量在300万斤左右。

合作社成立了,果园也建成了,李奕燃没有忘记自己带领当地村民一起发展的初心。她多次前往果园附近的农户家中宣传讲解相关惠民政策,进行技术传帮带。经过长达半年的引导工作,果园周围农户新增柑橘种植面积200亩左右。

“通过技术传播,对农药、有机肥统一采购,与农户建立紧密的技术交流联盟机制,增强了农户种植柑橘的信心和积极性,提升了柑橘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一定能实现让大家抱团奔小康。”谈及专合社今后发展,李奕燃信心十足地说。

卿春:第二故乡创业 三峡人的竹编情

周伟 本报记者 王允浩 文/图

他是三峡移民。他从一名乡村医生,转投青神竹编行业,成为行业佼佼者,同时带领一起移民的老乡、亲友共同发展,成为致富带头人。他,就是青神县某竹编制品厂总经理——卿春。

80后的卿春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他9岁时因病去世,眼见父亲辛苦打工维持生计,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在多年创业历程中,他也用坚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创业受挫 远走他乡谋生计

2000年中专毕业后,卿春靠着所学专业知识在村卫生室为村民服务。看多了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在他脑子里无法抹去。“越是在基层,才越能真切感受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卿春说。

2001年,由于国家三峡水库工程建设,卿春举家移民搬迁到青神县。

初到青神,人生地不熟,重新开始生活急需一块定心石。为了帮助一起移民过来的老乡、亲戚朋友发展生产,尽快创业扎根,卿春带领大家一起种植茶叶、中药材。创业之初,由于对市场不熟悉、缺乏种植经验等原因,他们的首次创业之路屡屡受挫,无奈终止。无奈之下,卿春只能背井离乡远赴浙江打工。

二次创业

积累经验再出发

在浙江,卿春通过勤奋努力,逐步从一个普通员工做到了管理者,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但创业的想法他却始终未放弃。打工过程中,他发现江浙一带竹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而自己的新家乡青神就是竹编之乡,其中隐藏着巨大商机。

2013年,卿春毅然回乡,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加工坊——“三峡人竹编工艺社”。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他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求助,生产竹编礼品包装盒。由于没有经验,第一笔生意就亏了几千元,让干劲十足的他愁眉不展。随后,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断为产品找出路、找客户、跑市场。在经过许许多多不眠夜后,生意逐渐有了好转,收入也水涨船高。

创新研发

助力青神竹编走向世界

“市场瞬息万变,没过多久,礼品包装市场越来越惨淡、竞争越来越大。”几年发展,卿春发现,产品本身季节性太强、没有新意,必须要不断创新,增加产品的多样性。

在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卿春与几所高校合作,创新研发竹制灯具、家居用品等系列产品,受到市场热捧。去年下半年,卿春与广州一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并在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产业工人培训50多人。

“接下来,我准备引进竹编机械设备,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展望未来,卿春满怀信心地说,“我会采取‘公司+农户+互联网’模式,让农民真正实现居家就业、家门口就业,助力青神竹编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接待游客71.4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 ——仁寿县春节旅游完美收官

黑龙滩风景区成为春节期间出行热点。春节期间,黑龙滩风景区游人如织。胡佳本报记者梁昊文/图近日,记者从仁寿县旅游部门获悉,2018年春节黄金周,仁寿县旅游市场人气兴旺。全县春节假期游客接待总量为7...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