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7,先贤与雕塑 历史与当下

眉山日报 2017-12-24 01:37 大字

东坡醉月苏洵像青衣神叶毓山与苏辙像张绍蓁创作三苏雕像《风雨共名山》

探秘眉山雕塑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眉山,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太多精彩的故事,然而,大多都被淹没在了时空的长河之中,唯有能对抗时空的事物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雕塑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之一。

有人将城市文明比作一条河流,城市雕塑则是这条河流中最璀璨的浪花之一。这是因为雕塑有着特殊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地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是城市之魂的象征。一直以来,雕塑艺术都是眉山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绽放光芒,如今更是被广泛地应运到眉山的城市建设之中。

步步见绿、步移景异、四季有花、四季常绿……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眉山、绿色眉山,正在向世人徐徐展开一幅多彩画卷。在这绿色满城的画卷里,东坡盘陀坐像、三苏雕像等各种各样的雕塑被掩映其中,与眉山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美化了城市,让眉山市民倍感亲切。然而,美化环境只是雕塑最浅层的功用,雕塑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雕塑能够反映时代声音,可谓是城市之魂的象征。

这是因为雕塑有着特殊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感染力,能最有效地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建立城市标识、塑造城市形象、宣扬城市品牌上,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人认为雕塑是城市的灵魂,从一个城市雕塑的历史,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特色、品位和档次。“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早在80多年前,梁思成曾到美国、欧洲留学访问,期间他流连于各大博物馆,在无数雕塑前徘徊,感叹雕塑的无限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雕塑是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成功的雕塑则是一个城市气质和内涵的点睛之笔,雕塑因而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当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如城市广场、道路、步行街等大量城市开放性空间不断涌现,如何利用好这些空间成为了一道难题?于是许多城市开始利用这些开放性空间,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赋予公共空间更好的人文气质,展现城市风采。城市建筑、城市家具、小品等纷繁复杂的公共艺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雕塑占据了主体地位,美化了城市环境,点亮了城市。

这些年,眉山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城市规模也扩大了不少,公共设施,城市绿地也增添了不少,与之相随的城市雕塑的逐渐增加,见证了眉山的发展历程。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这些雕塑依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深深地扎根于眉山人的文脉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可以说,雕塑是眉山悠久历史的见证,同时也能体现眉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可以说,雕塑承载着眉山人的历史记忆,能有力地增加眉山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像位于彭山区江口镇石龙村依山而造的石龙,身长17米、身径0.7米,它鳞甲披露、张牙舞爪、曲折盘环,虽历经千年,但风采依旧。嘉庆《彭山县志·杂识》称赞它:“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仄蜿蜒,髻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鬼斧者然。”在青神县中岩寺风景区,被树木掩映在山林中从唐代到清代的摩崖造像,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文化”传奇。而在承载着千年佳缘的唤鱼池畔,树立着一尊相依偎的苏东坡和妻子王弗的雕塑,又让人感悟到爱情的美好。被称为“仁寿三绝”之一的仁寿冒水村大佛,是生活式特写佛教造像的代表,是国内罕见的精品。据《仁寿县志》记载,造像始凿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至清宣统二年(1910),有造像6龛共22尊,另有碑记一通,题记一处三则,大部分完整。原来该处曾有一寺庙,名为“昆迦寺”,人们在寺里凿了两个佛像,但最终只有这座《世尊讲法图》的大佛被保留了下来,不仅阐释了佛家内涵,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这些都属于是眉山的文化艺术宝藏,它们不仅向人们展现着眉山的一段历史,也是在无时无刻提醒着眉山的儿女不要忘记历史,要为眉山明天的强大而继续努力。

从2017年8月13日起,本刊隆重推出《探秘眉山雕塑》系列报道,旨在探索这一尊尊雕像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该系列明年将继续连载,敬请读者关注。

新闻推荐

阳光照耀盘鳌山 爱心送暖到农家 ——记东坡区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寒冬送温暖活动

帮老人剪指甲。本报记者廖文凯文/图12月19日,寒冬里少有的晴好天气,暖暖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结霜的盘鳌山上。早上8点,东坡区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带上大米、床单被褥等生活物资,驱车1个多小时前...

仁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仁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