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隋唐圜丘忆千年 “天下第一”不虚传

西安日报 2017-11-04 05:41 大字

圜丘遗址顶部圜丘遗址一角

○刘嘉辉文/图

八月二十五日,微雨,西安天坛东路的一座土台上,一个人极目远望,一切的一切仿若从前定格的瞬间,嵌入史书中,沉默了千年。此地是隋唐两朝皇帝祭天之所,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唐朝沿用近300年。至公元904年,梁王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废毁了长安城,这座祭台也随之淡出了历史的舞台。1999年3月1日至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发掘了此遗址;6月18日至7月2日,对遗址周围的附属建筑进行了探沟勘察,因其修筑年代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规制也较之高,故被誉为“天下第一坛”。

古时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感,相信万物皆有灵性,故祭祀便成为每年不可或缺的任务。《新唐书》卷十一《礼乐一》载:唐时祭祀分大祀、中祀和小祀三种。大祀包括祭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有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五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是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共近40项,其中“天子亲祀者二十有四”。为配合这些祭祀活动,需要修筑众多庙坛于长安城内外。如皇城安上门东建太庙;含光门西建社稷坛;祭天之坛曰圜丘,立于明德门东二里;祭地之坛曰方坛,设于长安北十四里;朝日之坛为日坛,建于长安东门春明门外;月坛也称“夕月”之坛,建于长安西门开远门外。以上是唐代较为重要的庙坛,另有一些小庙坛在长安城内外星罗棋布,现可知名称者有:太乙坛、先农坛、百神坛、黄帝坛、赤帝坛、白帝坛、黑帝坛、青帝坛、九宫贵神坛、灵星坛等。

或许部分人称这座祭台为天坛,虽也无错,但天坛之名乃元朝之后的称谓,追根溯源,圜丘才是其本名。“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这是《周礼·春官·大司乐》中的记载。又见贾公彦疏言道:“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

隋唐圜丘遗址高8米,为4层圆坛,最底层直径约52.45米,第二层直径约40.04-40.89米,第三层直径约28.35-28.4米,第4层直径约19.74-20.59米。第一层高1.85-2.1米,第二层高1.7-1.85米,第三层高1.45-1.75米,第四层高1.75-2.25米。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分布在圆坛四周,应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据《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从北始按顺时针旋转依次命名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午陛(南陛)比其他11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

圜丘遗址整体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四层坛体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作为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其外观洁白,庄严大方。

经钻探表明,圜丘主体夯土基底低于唐代地面约2.2米。而自第一层台壁往外3米,有一周厚约0.7米的夯土带,这说明当初建圜丘做基础时曾进行过大开挖。清代称这种建筑做法为“满堂红”或“一块玉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的基础采用的也是这种做法。这有助于防止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于圜丘这种单纯由夯土构筑的高台坛体建筑,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而专门建坛应自西汉开始。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可见北周的圜丘已变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唐代时,以圜丘为中心,方圆150米左右的范围内都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存在,故皇帝站在坛顶,长安城和关中沃野尽收眼底。而冬至为白天时间最短的一日,又是白天时间逐渐加长的开始,有新旧交替之意,所以祭天的日子定在冬至。祭天前七日,皇帝与参加祭祀的官员便要开始沐浴斋戒,洁身静心,司礼官同时还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到冬至时,皇帝天未亮就要起驾,从寝宫赶往长安南郊的圜丘。车马辚辚,一路浩浩荡荡,沿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门再向东,大约两个时辰抵达圜丘。鼓乐、大臣诸人员各就各位,祭天大典便开始举行。按照司礼大臣的指引,皇帝登坛献礼,敬献给天帝的牺牲、玉帛等祭品在圜丘东南的燎坛焚烧,霎时烟火腾空,让天帝和诸天神享用祭品。此时,圜丘的每一阶上都站着礼部的官员,祭祀与他们位置相对应的二十八星宿。圜丘外有三道环形的矮墙,将圜丘层层围住,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是不能进入内墙的。

星月流转,转眼千年。自圜丘遗址考古发掘以来,沉睡的历史渐渐苏醒,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意义非凡的土台。在斑驳的时光里,一幕幕隋唐的盛景好似近在咫尺,在你我放飞梦想的同时重放光华。

新闻推荐

鳌陵乡:全力做好脱贫攻坚迎检验收工作

本报讯(记者杜沁莲)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连日来,仁寿县鳌陵乡多措并举,做好脱贫攻坚迎检验收工作。认识重视到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