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 那片“绿叶”背后的故事

眉山日报 2022-02-09 07:12 大字

□王丽

2月6日晚上8时许,看着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接过“绒”耀之花的一瞬间,在电视机前守了很久的“小洋洋”开心得跳了起来,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手工“月桂叶”,“爷爷,奶奶!你们看,这些冠军花束里的叶子是不是和我手里的一样?有冠军拿着我勾的叶子啊!”

看着孙女脸上如花般的笑容,“小洋洋”的爷爷奶奶不禁红了眼眶,这是他们从未想过的一幕。因为眼前这个活泼、清新的女孩,过去却是个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困境儿童。

记忆拉回到4年前。那一年,家住青神县青竹街道五更桥社区的“小洋洋”初中毕业。也是从那年起,“小洋洋”成天宅在自己的房间,几乎没有出过家门,连周围的邻居都不认识。发呆、画画便是她那几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花一样的年纪,却没有绿叶的包围,“小洋洋”未能像花儿一样恣意开放。看着从小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孙女成天郁郁寡欢,已到耄耋之年的爷爷奶奶深感无力,整天唉声叹气。

2020年,听说了“小洋洋”的情况后,青神县妇联与苏母艺术工坊联合送教上门,手把手教“小洋洋”毛线钩织,送去教材和材料包,像妈妈一样关注她、爱护她。从未拿过钩针的“小洋洋”,人生好像打开一扇窗,照进了阳光,照进了希望与美好。

2021年的一天,“小洋洋”走出了家门。这次出门,她连续参加了青神县乡村妇女儿童合作发展促进会实施的两期共40天的“手作之爱”钩针技能培训。

培训的头几天,“小洋洋”总是喜欢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看到角落里那个瘦小的身影,培训班里热心的阿姨和婆婆会主动和她搭话、关心她、引导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洋洋”的心慢慢被温暖,主动将听课位置移动到靠前的地方,移到了学员当中,话也多了起来。

“小洋洋”很快学会了用极细的线钩出精巧别致的胸针、发簪、摆件等,并在工坊姐妹的帮助下,打开了产品销路。她的脸上终于露出花朵般的笑容……

“爷爷,爷爷!你知道吗?这样一片‘叶子’需要勾200针、20多分钟……”“小洋洋”的笑声打断了爷爷的思绪。爷爷用微笑回应着,他知道,就是孙女手中的这片“绿叶”,带给了她笑容和希望。

2021年12月,苏母艺术工坊接到天津合作伙伴的“月桂叶”毛线钩织品订单,并按期交付了600多片“月桂叶”,其中的100多片是“小洋洋”勾的。2022年1月1日,官方发布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后,对方才告诉苏母艺术工坊,他们勾的这些“绿叶”是颁奖花束的一部分,将跟随奖牌一起被各国运动健儿带回国,永久珍藏。

本来只期待一片绿叶,它却带来整个春天。

在苏母艺术工坊这个大家庭里,和“小洋洋”一起的,多是容易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有农村留守妇女,也有残疾人、抑郁症患者……100多人中,年纪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就是刚满18岁的“小洋洋”。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生活的每个家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正如其名,苏母艺术工坊自成立起,就在“一家之主”——青神县首届道德模范、2018年“四川好人”冯燕霞的带领下,通过开展各种手工技能培训,传承苏母勤劳的本色、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是我们青神人。成立苏母艺术工坊,就是想通过‘毛线’这根纽带,把大家紧紧连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感染,更好地弘扬优秀家教家风文化,有效促进邻里和谐。”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介绍,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好地弘扬优秀家教家风文化,让家庭成为撑起社会好风气的基本元素,才能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只要内心富足了,很多家庭问题、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新闻推荐

共庆百家寿宴 情暖趣味冬至

别样生日庆冬至。本报讯(何立坤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诗雨文/图)冬至大如年,无论再冷的寒冬,吃上一份热腾腾的饺子或羊肉,就能...

青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