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青神县老旧小区治理“乘风破浪”

眉山日报 2021-03-17 06:19 大字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干净整洁、停车规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住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人民安居乐业。为交好“老旧小区改造”这份答卷,让群众住得满意、住得舒心,近年来,青神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新”换“心”,投入2.47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23个,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治理的青神路径,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华 张丹梅 实习生 徐婧兮 文/图

听诉求聚共识

老旧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错综复杂,居民意见难统一,如何做好居民思想工作,成为开展此项工作的共性难题。对此,青神县开展老旧小区骨干培育行动,引导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等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或业委会成员,全覆盖成立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建立小区业委会或自管委,形成“党支部+业委会(自管委)”自治格局,老旧小区治理从此有了“主心骨”。党支部以“听诉求、答疑问、聚共识”为主要内容,召开小区坝坝会、小区夜话等860余场次,就老旧小区拆违拆围、新增绿地、规划停车位等问题“面对面”征集居民意见980余条,号准了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脉”。

青神县基金会小区院坝公共区域有两个私自搭建的厨房,在院坝一左一右,使原本就窄的地方更显拥挤。“这是为数不多的立面改造小区,但拆违被阻让进场动工的时间被滞延。”3月12日,该小区党支部书记介绍,经过细心倾听、耐心跟进、恒心坚持,最终该小区拆违得以顺利实施。

“会诊”老旧小区改造难点痛点

根除违建“顽疾”

青神县安装公司、老审计局、盛德小区3个小区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共有183户住户,常住人口545人。改造前,3个小区有围墙阻隔,小且杂乱,公共活动场所几乎为零,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青神县通过“拆墙并院”“拆违增绿”,推动3个老旧小区合并成一个小区进行管理,共拆除违建约1109平方米,拆除围墙6处。“现在小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了,增加了停车位,活动空间也变大了,还增加了一些公共资源和设施,我们住得更舒心了。”小区居民李女士笑着说。

违法违规建筑是城市肌体的“顽疾”,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和痛点。如何根除这个“顽疾”?为此,青神县开出两剂良方。一是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实施户户走到行动,抽调社区干部、网格员,深入小区开展自查自纠、宣传教育;召集居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老旧小区改造成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违建必拆”的氛围。二是居民自治、党员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小区党组织作用,通过“线上+线下”主动与违建住户沟通协调,耐心解释政策,通过“机关单位主动拆、党员干部带头拆、职能部门依法拆、街道社区组织拆”,形成“违建快拆”的势头。

目前,青神县已拆除各类违章建筑93处约10000平方米,既拆出了小区改造公共空间,又拆出了速度和温度,为老旧小区改造扫清了障碍。

小区党支部发挥基层堡垒作用

健全三项制度

小区的硬环境得到改善,线网乱布、雨污混排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2个老旧小区安装了智能监控、门禁系统等安防设施。但如何改善小区软环境,通过“硬件+软件”的叠加效应,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课题。

对此,青神县把制度机制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健全三项制度,破解小区治理短板和居民痛点。一是建立互助制度。完善“居民下单、支部接单、多元领单、积分兑单”服务机制,小区党支部定期收集居民诉求,发布服务项目,实行“揭榜认领”,引导居民开展互助服务,解决服务不足、邻里不识等问题。二是健全议事制度。建立小区联席会议制度,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定期研究小区重点难点问题;完善民情恳谈、小区夜话等制度,搭建“双向交流”平台,群策群力解决小区停车难、环境维护难等各类问题。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老旧小区治理经费,按照“100户以下3000元,100户至499户5000元,500户及以上8000元”标准兑现小区党建经费;建立老旧小区治理项目申报制度,鼓励小区自行申报环境美化、氛围营造等项目,通过“项目补助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社会投入一点”,解决环境脏乱、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青神县青枫小区坚持“改治”结合,一手抓硬件建设,通过实施道路黑化、雨污分流、水电气表分户,增设停车位、健身设施等,做美“大环境”;一手抓软件建设,通过建好用好“青枫家客厅”、办好办活“居民课堂”,营造“家氛围”,实现了小区环境由乱到治、小区民心由散到聚、小区评价由差到好的转变。

提升组织力增强向心力

拆除群众“心墙”

老旧小区改造,要拆除围墙、拆除违建,更要拆除群众的“心墙”。对此,青神县大力弘扬邻里互助精神,多举措提升小区党支部组织力,增强居民向心力。

开展活动聚合力。依托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亲子运动会、小区坝坝宴等邻里活动,常态开设歌咏、手工、书画等居民兴趣学习班,通过活动增进了解、打开“心墙”。

做优服务暖民心。通过“留改建”整合公共空间,建成一批特色型小区邻里中心,开展代办服务;鼓励小区“定标定量、统收统管”物业费,根据居民特长、个人意愿培育自治组织,引导小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植入文化强精神。结合街巷轶事、文物景观、人物事迹等,在公共空间打造青神“老八景”、民俗馆等文化场景,发动居民设计小区标志、修订小区公约,增强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青神县福家小区是开放式老旧小区,现有居民41户182人,党员17名。由于小区人员组成复杂、遗留问题较多,该小区党支部担当担责,发动居民修订“福家公约”,对党员实行积分管理,通过“福家联席会”解决居民诉求,开展“福家活动”拉近邻里关系,终使老气沉沉的旧小区焕发出年轻新活力,实现了邻里一家亲。该小区党支部书记王志明感叹,“小区是我家,我不爱她谁爱她;小区有我房,我不帮忙谁帮忙。”通过改治并行,福家小区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新闻推荐

川台文旅合作释放新信号

川台文旅合作释放新信号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邓翔沣杨艺茂)3月2日,由省台办、省文旅厅共同举办的川台文旅交流合作...

青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