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文学的一次重装突围 周闻道报告文学《重装突围》分享会实录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6-12 06:07 大字

[编者按]眉山籍作家、经济学家周闻道长篇报告文学《重装突围》,在2020年1月的北京春季书展一经面世,即引起强烈反响,一直稳居当当网热销前列,点评逾万条,好评率99%以上;2月,被《英才》杂志专文向全国英才推荐,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列入重点推荐书目;3月,被长安街读书会推荐为全国干部读物;4月,被中国建设新闻网“天眼查”推荐为“2020产业经济重大新闻事件(4月7日-13日,第144期)”,并跻身由新华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跨媒体联合主办评选、京东图书音像特别支持的2020年第一季“中国影响力图书”。首印1万册,短短3个月已卖出4000余册,至今势头不减,呈现了中国改革文学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探索之后,再次重装突围、出发进击的新气象。

前不久,本报与青神县文联、《四川文学》杂志社一道,在周闻道的家乡眉山青神举办了《重装突围》分享交流会,来自全省各方的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家和经济专家,围绕作品的思想内涵、时代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分享。

本报今天选发部分交流分享发言,以飨读者。

周闻道

唐小林

卓慧

李银昭

蒋涌

张生全

刘馨忆

林雪儿

陈庆烈

彭建群

李云

雪夫

华子

林歌尔

若若

陈立

彭晓兰

彭飒

郑晴霞

李海燕

唐小林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之于沉疴,未来之于现实,建设之于否定,悲悯之于苦难,亮光之于幽暗,深切的爱之于无奈的恨……巧妙结合、水乳交融,统摄于恢宏的叙述语势和改革的宏大叙事,使《重装突围》既见审美,又见审智,还见审理;既不乏细节的丰富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无怪乎被人称为改革的“史诗”。而我毋宁说,在一个更加辽阔的视域里,《重装突围》通过“国家经验”的“文学重构”与“雕刻”,塑造起一处独特的体制机制改革与自我革命的“国家博物馆”,留住了正在我们身边消失的“公共记忆”。同时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经济启蒙的文学读本。因此,正如阿来先生所说,它不是靠传统的经验写作能够完成的,在这个叙事界域里没有现成经验。它靠的是在场的发现性写作。因此,它不仅书写了中国高端国企在改革中的重装突围,也是中国工业题材改革文学在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发轫,经历了长达40余年的沉寂、困顿、探索之后,又一次的重装突围。

卓慧

(文学硕士,《四川文学》副主编)

我们都知道,周闻道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在我们《四川文学》也发了不少作品,是我们的老作者。前些年,他和周伦佑等人一起发起了“在场主义散文”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开端性事件,已成为近年来颇有风格标识的一个散文流派,在整个散文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周闻道是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又是践行者。他的很多散文,都富有在场感,同时又不乏洞见和诗思,耐人品味。这是他作品的一个维度。他作品的另一个维度,或者说“场”,是社会或曰经济。我想,这可能与他曾经长期担任眉山市经贸委、发改委主要领导,工作在经济主战场有关。有在场理念支撑,有对国企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参与和深度认知等鲜活经验作滋养、作血肉,并形成一股喷薄而出的创作冲动,写出这样被称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经验蓝本”的煌煌大作《重装突围》,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创作,于作者,是春蚕吐丝,是不得不发;是身处这个时代的耳闻目睹者、参与者,在内心理念和使命感召唤下,要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书记员,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份财富的在场担当。于读者,则是含英咀华,和周闻道一起亲临“现场”,触摸改革的脉动,享受改革的愉悦,获取或拓展阅读经验,并藉此调动自己的思维,让认知升级,让见识扩展。十分具有意义。

李银昭

(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作家)

因我多年在经济媒体工作,对闻道先生书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企业改革诸多敏感问题的观点,极为认同。尤其是早期他提出的以产权为中心,及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价值认同的企业改革观等。此外,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针对著名经济学家国世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论,他大胆提出不仅不会“崩盘”,拐点也未到,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将持续走高。今天回头来看,均是研判准确的高见高论。如果我当时听了周先生的高见去买房,今天就笑了。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学创作上的每一次收获,甘苦只有作家自知。要完成这部32万多字的时代大书,我认为至少要面临三个挑战,或者说至少要解决三大难题。

首先要熟悉经济。最有生命力最鲜活的经济学不在书本上,不在象牙塔里,而在现实中,在于能不能有效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最宏大高深的经济学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找到现存答案。

其次是应懂政治。本书涉及资产重组的两家企业都属央企。要驾驭这样的题材,并准确书写,以报告文学呈现,如果不熟悉中国体制、机制、行政运行规则,是很难进行分寸适当、恰到好处地掌控的。

最后是文学功力。除了经济、政治以外,对这个题材进行书写的人,还应该是一个对文字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并善于用文学进行表达的作家。

由此可以说,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周闻道虽不敢说是唯一,但至少还不多见。

蒋涌

自贡市作家、评论家)

《重装突围》属于一般作家望而却步、俗手无从企及的高难度系数的纪实文学。

难在何处?笔者以为:其一、写作对象啃的是中国国企改革最难啃的一大块硬骨头,需要作者胸怀“千钧笔力”的文化自信;其二、作家是进行式的在场跟踪,甚至不乏与实施者同步的介入,需要作家有“快速反应”的过人识见;其三、这一次“重装突围”的国企改革的决策层和实施者,都是主持央企、坐镇一域的行业精英,他们本身站在中国企业的顶层,他们立足于国内同行竞争与全球企业列强交锋或交际的最前线,他们的每一次搏击都被友善和敌意的目光紧盯着;第四、要解读好中国国企改革的一场硬仗,需要写作者高度集中精力,并使出浑身解数,实际上写作者真是全身心地投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血性拼搏,尽数施展了自己的全部看家本领;第五、这是一次足见高度、深度、广度、力度、精度和难度的跋涉于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非常规文体的具有多维度的精神触角和辐射线的立体书写,是一种文坛罕遇的破“体”鸿篇,其写作的复杂与改革的复杂如此绝妙的两相匹配;第六、这部书不仅是写作难、解读难,要挺得住岁月的冲淘、社会的考验也难,读者阅读也并非走马观花那么轻松。也许,要细列,还有许多一言难尽的难。但是,正是这些难中难、难上难,更凸显出这一文本的珍贵价值。也许,这就是在场写作的魅力。

张生全

(作家,历史研究者)

周闻道的报告文学,是一种饱含深情的书写。

这种饱含深情,缘于周闻道对经济工作的熟悉和热爱。经济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在我们看来就如同大型国企中的庞大机器和复杂图标,既沉重压抑,又枯燥乏味。但是,周闻道却能够在其中跳脱往复,纵横驰骋,就如同武功高强的大侠在百万乱军之中的谈笑风生。而周闻道笔下的文字,亦如大侠剑尖抖出的那些剑花,斑驳,美丽,迷人,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敢触碰,因为在美丽之中,深藏着重重杀气、滚滚风雷。不过,周闻道与古代的那些大侠又是有区别的,正如我们上面说到的,他饱含深情,他有一种仁者的情怀,这让他的书写又具有另一个特质,温情敦厚,而又热气腾腾。

刘馨忆

(军旅作家,成都市武侯区作协副主席,曾获首届长征文艺奖)

无疑,《重装突围》是一部书写现代中国央企深化改革的时代大书。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在全球化、“互联网+”的经济大潮中,如何让“中国制造”占据制造产业链的高端,成为真正令世界瞩目的制造品牌,是以任洪斌为代表的新一代制造人的时代道义和国家使命。国机与二重的重组实践,正是他们以世界经济的战略眼光,穿透市场迷雾,从对二重的增资保壳,到退市减债,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韧,在重重围困中砥砺前行,惩治腐败,狠抓质量与责任,重塑了二重的精神脊梁,擦亮了二重的制造名片,让二重走出了扭亏脱困的沼泽地,真正实现了国机与二重的优势互补。

而书写呈现这一国企改革的深度实践,是对作家精神洞见、战略视野、删繁就简、跨界破“体”诸多方面与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写作难度堪比改革难度。

周闻道先生长期浸淫于经济生活一线,熟悉经济领域,一如鱼之熟悉于水。所以,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国企重组这一重大题材,他能见人之所见,又能见人之所不能见,在宏大与杂芜里,洞悉和把握事物运行的脉动与规律,举重若轻地用文学的“鱼骨理论”去匹配国企改革的鱼骨理论与实践,以文学的“在场”精神担当呈现中国国企改革深水破冰的探索和经验,深刻展现了周闻道先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学笔力。

如果要给国企重组取个象的话,我觉得犹如泛舟于河,或舰行于海。对于写作而言,国企重组的过程是流动的,作者的思想认识也是变化递进的。经过12稿的修改,完成这一宏大的书写,在高层次的冲突与和解里,形成另一个层面的博弈互动和共生共存,是鲜活的呈现,是“在场”的更大自由。

林雪儿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小说《妇科医生》《亲爱的宝贝》等)

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和雄劲的笔力,动用丰富的经济知识储备,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风华正茂的国机与濒临破产的二重,经过改革重组之后焕发生机。作者直面矛盾,由点及面,对中国特定时期的央企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陈庆烈

(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校长,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写作专委会主席)

《重装突围》是一部描述国企改革的时代大书,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知识积淀,与高超的写作技能相结合的产物。作者以强烈的在场意识,审视当下城市经济改革。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将高端央企改革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处理得恰到好处。其中,有关国企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与实践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读者揭开了国企改革的神秘面纱,让读者深入体味中国国企改革的风云变迁,更为写作者提供了如何驾驭这类工业题材的在场写作经验。因此,该书既有“宏大”的冲击力,也有“细微”的感染力。其内容涉及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实属文坛难得的“跨界”鸿篇,也是改革文学的新收获。

彭建群

(作家,峨眉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

周闻道的《重装突围》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懵懵懂懂,第二遍逐渐悟到些门道。因为我不熟悉经济,书里面的许多经济学概念非常陌生。我边看边查百搜,始有所悟。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几年报纸上、会议中、电视里天天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中等收入陷阱等等热词。身边许多企业都觉得这些年来生意不好做了,制造业压力大了,国际形势不好预料了。原因何在?《重装突围》通过国机与二重重组的个性经验,给我们作了精彩的回答。不是搞经济的,但要关心经济。这就是我的收获。

李云

(作家,出版有历史小说《龙蛇飞动》,散文集《零度忧伤》等)

我对报告文学存在偏见,感觉不是真正的文学。换句话说,报告文学书写具有很高的难度,不容易写好。打个拙劣的比方,好比习武,不仅需要学会十八般武艺,也得学会花拳绣腿,像东方不败的花拳绣腿,一支绣花针也可杀人于无形。报告文学的写作也是如此,需往精细处着力,在人所未见处见功夫。周闻道的《重装突围》纠正了我对报告文学的偏见。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地说,就两字,回望。是对过去那段火热生活的凝视、抚摸与审视。在一般老百姓心中,国企改革似乎与之关系不大,实则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装突围》揭示的正是这种关系,关注天下苍生,情系黎民百姓,豪情与悲悯尽在其中。周闻道以文学家的敏锐和经济学家的渊博,为我们带来了一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国企变革史,给人以启迪和警示,在当下是独一无二的文本存在。

雪夫

(作家,先后任《四川文学》《百坡》编辑)

近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屏幕上,一个关键词闪闪发亮:央企重组。这是中国再造大国重器的重要举措。对于这一历史性大事件,其进程,其得失,亟须有人驱笔为文。

可喜的是,周闻道成了书写者。他的新著《重装突围》,以广阔的视角、精巧的构思、生动的叙事,将国机与二重的重组案例,置于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深入观察、思考并呈现出浓墨重彩的史诗般的画卷。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周闻道一以贯之地将“在场”精神注入其中;作为作家,他以高度的敏锐力和责任心,承担并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大课题;而作为眉山人,他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实现了文学与时代同行、个人与家国同命、生活与理想同梦的价值。

华子

(诗人,出版诗集《我歌唱的高潮就要到来》《小树林》等)

闻道的在场理念有力支撑了他在社会多领域能够自如穿梭和钩沉。他出版的多部专著音域宽广,跨度惊人,彰显了文学无处不在场的野心。他新出版的《重装突围》,继续高扬“在场”的大旗狂飙猛进。雄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胸襟视野,决定了他敢于拿捏这史诗级的重大题材。在常人眼里原本是金属材质的经济学术语、财经知识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数据,在他笔下,却是触手可及的体温和呼吸,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清晨和黄昏。高屋建瓴的专业性、故事性和文学性,已不是一般意义的雅俗共赏,而是精英和大众都可以得到心领神会的满足。

林歌尔

(作家,已出版诗集2部,散文集1部)

力透纸背,太厚重了,我只能这样形容。

周闻道无疑是一位有现实担当、激情澎湃的“在场”作家,读他的《重装突围》读得我激情飞溅、思绪万千。他把经济和文学结合在一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叙事宏大,把抽象的经济理论落脚于以任洪斌为代表的人物身上,围绕国企改革,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重装出发,一系列的挑战与突破,以及破冰的思考,精神的升华,让读者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

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什么都要有,善恶、真假、主次、长短、高低等,世界才得以跌宕起伏,百花齐放。这个世界也是什么都可以落入文学写作,重要的是你要写得精彩,写出审美的趣味,以及对生命的追问,人性的探索等。

周闻道做到了。

若若

(作家,出版个人散文集,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百坡》编辑)

读完《重装突围》,花了不少力气。不只是书的厚度,而是一路读来,那些沉重、艰难、希望、激荡交织引发的情感与情绪,需要长时间的平复和沉淀。更何况,还有众多陌生的概念、晦涩的术语、莫测的规律需要消化。

事实上,无论是写作者,还是众多非经济专业的读者,这都是一场突围。

二重的“重”达百万吨级,而改革的难,算得上千阻万险,那些险峻峭拔的交锋,山重水复的困难,柳暗花明的涅槃,不仅因其史诗般的厚重、广阔和磅礴,更是因了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经济学与文学之间自如地穿行,而让读者在驰骋突围的快意淋漓中,有了御风飞翔的轻盈。阅读一个章节,就是跨越一段征程。

是的,这是报告文学的在场与纪实,也是文以载道的另一种突围。打通的方式,是慢慢穿行,细细咀嚼。

陈立

(东坡故里人,出版有诗集和散文集,杂志编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周闻道先生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世界经济发展的立场、一系列大腕级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从大局着眼,用细腻、写实的笔触,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央企深化改革的画卷!“爱并不会是一种罪过,恨也不会是一种解脱”。真正的好作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为国企的辉煌历史喝彩,为国企的涅槃重生而骄傲,这是怎样的热血澎湃,爱与担当!国企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国企的方向是市场,国企的生命是改革,改革永远在路上。《重装突围》是一部国企改革的好作品,更是一部文学家爱与良知突围的作品!

彭晓兰

(眉山东坡区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337页的《重装突围》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看到封面上的推荐词“供给侧改革典型蓝本”“央企深化改革的巅峰之战”,更觉分量不一般。周闻道先生用了10分钟给我普及“国机”“二重”的这段历史,听得我惊诧不已:我居然不知道这件大事?认真把书读完,这场气势磅礴、遍布荆棘的改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闻道先生文笔老道,字里行间有一股铮铮之气。当文字离开对小我的依恋,聚焦时代的车轮,抒写当下,也就有了更昂扬的姿态和宽厚的肩膀,这是我读周闻道先生的这本书最强烈的感受。

彭飒

(一个读书人,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毋庸置疑,纪实文学所保持的现实意义,将给予历史记忆更准确、更精微的描述和阐释。在阅读《重装突围》的过程中,我需要克服对我来讲显得抽象的经济学叙述范式和尚嫌恍惚的心境,才能跟随作者一道在集中开拓深层次的改革解密里,深入央企改革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省思与构建的艰难历程,才能读析作者信手拈来的诗词歌赋,为“国机”和“二重”的“机械组合”,充盈着场景化的修辞形象和感情釉彩。《重装突围》是一部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国企改革风貌的文学大书,是融合了国家使命、时代意识、丹棱精神、人才群像等内容的典型经验文本。某种意义上,它所表征的不仅是重装工业扭亏振兴的突围经验,更是全球经济语境下中国国企成功崛起的经验图谱。

郑晴霞

(眉山市青少年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东坡区青少年作协主席,《百坡少年》文学杂志主编)

我平日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与儿童文学、乡土文化等息息相关。这是我日常而真实的生活。《重装突围》的题材离我的现实比较遥远,捧读之前还担心着有阅读栅栏。但没翻几页,就被周闻道先生文采斐然的笔触所吸引。大气磅礴,纵横捭阖,既立意高远,又心思缜密,那些对我原本异常陌生的人事物鲜活地扑面而来,让我不由自主置身于这场大变革中,与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呼吸和思考。周闻道先生将这样高大上的题材写得如此朴实亲民,而且从始至终激情满怀,让我深感敬佩。《重装突围》为我的阅读和生活开启了更为广阔和崭新的天地,并启发我,再次审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交通……我相信很多读者与我一样,乐于打开一个神秘的宝盒。

李海燕

(眉山市东坡区新闻中心编辑,眉山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这是我第一次读如此长篇的报告文学。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报告文学范本。“国机”和“二重”波澜壮阔的重组史,让我内心激越澎湃。“二重”的前世今生,“国机”的力挽狂澜,重组过程中的矛盾、争锋、纠结,太多磨合和疼痛,即便合上书,闭上眼,仍有身临其境之感。周闻道的文字,严谨、准确、克制,又真诚、细致、热忱,总能一下子击中内心,而情感便在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里恣意流淌。

读《重装突围》,我很容易被作者带入跌宕起伏的央企重组改革中,不由自主地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以及风云莫测的世界经济格局。这也许得益于“在场”的叙事方式,对现实的介入,敞亮的文字,令人不自觉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自觉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浮沉。周闻道非常善于将宏观叙事与家国天下、个人情怀相结合,文字鲜活,张弛有度,既大开大合,又从小处着笔,有细节,有温度,是我读到的报告文学中最提振精神的一部。

新闻推荐

汉阳:千年古镇水码头(上)

□李贵平如今古镇越来越多,像是被人栽了种子从地里呼哧呼哧长出来似的。别说在乡村,城市的周边也不少,成都周边就有洛带、黄...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