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双胜利 基层看发展”系列报道⑦ 青神县:三块地上“枯木逢春” 从百家池村看如何让乡村“地气”活起来
千亩蔬菜基地。椪柑节。美丽乡村引客来。成片的柑橘林,助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一片承包地的变化——2014年,百家池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7400余元,到2019年已达到29000余元;
一片闲置宅基地的变化——多年废弃不用的老房屋成了“城里人”热捧的特色民宿,在精品民宿项目带动下创收;
一片荒地的变化——“种啥无收成,养啥啥不行”的荒滩地正在变成“金湾湾”;
……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资源资产。对于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来说,土地就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3月12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明确要让乡村“地气”活起来。如何让乡村“地气”活起来?或许我们可以从百家池村“三块地”的“前世今生”中找到答案。
林地变“金山”
柑橘产业打底
3月31日,本报赴青神采访报道组从眉山驱车,沿今年1月通车的岷东大道一路南下,30分钟便到达了高台镇百家池村。
村口拐进去就是省级农业示范园:沿产业线蜿蜒的彩色骑游道而行,沿途是葱葱郁郁的柑橘林,树上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将村庄装点得生机勃勃。
74岁的徐贵枝正坐在自带的木凳上,在地里为柑橘树疏花。“这些树子都是2018年栽的。”指着面前半人高的果树,徐贵枝说,她和老伴都上了年纪,种了大半辈子的柑橘,从开始的两三亩地到如今的10多亩,把田间地头及山埂上都种上了柑橘树。“我们村的柑橘是出了名的,几年前就打上了品牌标识,果子供不应求。”
土地经营有规模,农业才能高效,农产品才能高品质、更安全。作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百家池村正在验证这个道理。
百家池村是典型的浅丘地区,耕地紧缺。过去,老百姓手握1000余亩林地,却无效益可言。2013年年底,青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青神县加快椪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对青神椪柑进行全产业链扶持,将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持椪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百家池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如祥打起了这片林地的主意:“全部种椪柑!”
说干就干。刘如祥挨家挨户搞动员,把核心园区的620户农户组织起来,挖山培土,规模化种植柑橘。按照县上“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政策,高白(高台—白果)椪柑产业环线从百家池村穿过,可供两辆大货车并排而行。随后,长6公里、宽5.5米的货运观光两用沥青车道与长7.3公里、宽5米的生产便道网络在村里铺开,货运卡车能直接开到山间田头。
地还是那块地,村已不是那个村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灌溉池渠、土壤改良、电力改造等项目的相继实施完成,百家池村的同一块地,其效益在几年里就增加了几倍。
市场行情看好,老百姓种植柑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新的问题又摆在眼前。村里像徐贵枝一样的老人有700多位,目前有500多人还在种地。有一天他们都种不动了,谁来种?
对此,刘如祥告诉记者,2014年年底,百家池村成立了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橘香百家”商标,形成“农户+合作社”的创新带动机制。合作社将农户柑橘的种植面积、土壤特性、区域环境制作成专业的种植档案,为他们精准规划了农资供给,牵线代种代管土地,并安排专人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
目前,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78户,柑橘种植面积3500余亩,其中标准化果园超过2000亩,全部纳入了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同样的土地迸发出了不一样的活力。
“下一步,农户中缺乏劳动力的散户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农资、技术、销售,最后以‘631’模式分红,即产值的60%归农户、30%归合作社、10%归村集体经济。”刘如祥说,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农户的收益问题,又能抱团做强柑橘产业,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下一步发展筑牢基础。
老屋焕发新活力
盘活闲置宅基地
前不久,养路段退休工人胡其林回农村老家时发现,昔日热闹的村子,显得有些冷清。无论是新宅还是旧居,不少都是大门紧闭,有的农户房前屋后还长了杂草。
“老乡告诉我,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少人选择到城里居住,农宅闲置的情况普遍,一些农宅闲置的时间有三四年甚至十年以上。不少老乡也感叹,建了这么多房子,根本用不了。”胡其林说。
胡其林的老房子现在已经全部整平,即将成为东坡乡愁·田园民宿。在村里,他是带头将宅基地出租给外来人员投资项目的第一人。
“女儿女婿都在城里上班,我和老伴退休后就给他们带带孩子。”胡其林告诉记者,大约六七年前,女儿在县城买了房子,一家人搬到了城里,百家池村的旧宅彻底废弃并日渐破败。
“住久了有感情,舍不得,一直没拆。”刘如祥介绍,村里每年因农村人口转移,都会新增农村闲置住房。这些破败的老房子既占土地面积,又有损村庄形象,有些还存在安全隐患,很多村民也盼着早点拆除,重新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去年9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
一个月后,青神县率先行动,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学者举办“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跨学科交流会”,并前往百家池村,针对闲置宅基地和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专家调研明方向,基层发展勇探索。在县、镇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刘如祥也去过好多地方调研,思考着如何将土地指标资源利用发挥到最大化。最终,决定先摸清村里闲置宅基地的情况。
“以前,宅基地流转只能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我们拿着这些闲置的宅基地就像捆着手脚一样,放不开干事。”刘如祥说,如今,村里可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宅基地流转有据可依,让更多的外来项目可以落地,
前不久,包括胡其林在内,百家池村6组6户村民的宅基地共740平方米纳入了东坡乡愁·田园民宿项目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包括乡愁博物馆、田园民宿、农耕亲子体验,休闲配套服务设施等,以田园度假的理念,将东坡、竹艺、农耕、乡愁、陶艺文化充分融合,跨出了打造百家池村田园主题民宿样本的第一步。
“全村计划整合租赁20户村民的宅基地,这些人有30%都是在城里买了房的。”百家池村妇女主任周惠勤说,现在村里谈下来,已有六七户村民愿意将宅基地出租。但是相对于市场需求,这个数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去年,一位慕名而来的城里人,在百家池村租赁了一处闲置的房屋,通过自己打造后,主要用于休闲度假。随后,陆续有20多人联系,想要在百家池村租赁闲置房屋或宅基地。
得知消息后,刘如祥在心里打起了“算盘”:一旦盘活农村宅基地这项“沉睡的资产”,让老屋焕发新活力,不但能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难题,还将带来倍增的经济社会效应。
目前,百家池村“两委”正在和各村民小组协商,考虑整合集中供养五保户老人的闲置宅基地。
荒滩变“废”为宝
打造原生态美景
如果说,盘活宅基地,是让农村旧貌换新颜;那么,盘活荒滩地,则是变废为宝。
百家池村位于岷江东岸,粤江河、沙溪河穿流而过,有着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可是,与岷江相邻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荒水荒滩,一直闲置着。”刘如祥说。
然而,在刘如祥眼中,这片不起眼的荒滩,集中了两个“宝贵”:一是土地资源宝贵,滩涂面积近千亩;二是面临机遇宝贵,青神县“一带两路”“拥江发展”两大战略在此交汇。于是,近些年,他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盘活这些荒滩地。
从2017年5月开始,该村便加快兴修水利、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沿着岷江、粤江河、沙溪河打造旅游长廊。“这条长廊美起来了,整个村子也更漂亮,也就有外地游客来耍了,游客可以休闲、观光、徒步、骑游……这也是为村庄添彩、集体资产添金的好办法。”刘如祥说,目前,这片集体所有的近千亩荒滩地已纳入全村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以后,村集体经济多了保底土地租金收入。“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这些荒滩打造成千亩‘湖泊’,让荒滩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湾湾’。”刘如祥满怀信心地说。
盘活“沉睡”的土地,一篇妙文才刚刚破题。
刘如祥认为,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三块地”是否充分发挥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千万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自己有想法和规划,要‘干’字当头,先把事情做起来,这样上级部门的支持也有了明确方向,效果也会更好。”
如今,百家池村在青神县委办等9个部门的对口联系和帮助下,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道路、林盘、沟渠、河流的分段分片包干,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家房前屋后都被打理得干净整洁,并用花草、假山、水池等装饰得漂漂亮亮。这样的特色院坝,已成百家池村打造美丽乡村的“标配”。
从“三块地”的“前世今生”,看百家池村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一幢幢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的乡村民宿展露新颜,一个个融合发展、高产高效的产业基地强村富民,一个个因地制宜、宜居宜游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
□本报赴青神县采访报道组
新闻推荐
中法农业科技园子项目儿童乐园建设现场。眉山李记乐宝15万吨蔬菜深加工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乐高乐园项目产城规划...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