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寒食帖》往事(中)

华西都市报 2019-11-14 02:55 大字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

张縯题跋。

黄庭坚题跋。

《寒食帖》局部。

云顶石城北城门。李贵平摄

云顶石城炮台。

云顶石城城墙。李贵平摄

□杨虎

见好友张浩突然驾临,黄庭坚喜出望外。当张浩迎着岷江边的清风,在他面前的石桌上徐徐铺展开所带来的《寒食帖》时,黄庭坚眼里闪出了晶莹的泪花。他喜不自禁,于是应张浩之邀,挥笔为其题跋。文曰: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这一篇跋,一改他以前对老师书法的偏见,转而对苏东坡的诗与书皆推崇至极。其题跋气酣笔健,与苏轼原作可谓是珠联璧合。他认为东坡的这篇书法作品熔冶了前辈大师如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等的高明技法,并提炼出了东坡书法前所未有的独特意趣!

题跋《寒食帖》 次年黄庭坚写下《经伏波神祠》

联想起以前黄庭坚对东坡书法的评价,这则题跋仿佛出自另一位对苏东坡五体投地的欣赏者的手笔。然而细品其中意味,这中间却又饱含了两位绝顶书法家内心多少微妙的艺术思维与人生兴叹啊!

黄庭坚目光犀利。他一眼就看出了《寒食帖》那淋漓笔意在起承转合间的特别之处,字体不再是以往的肥厚倾侧,而是大小错落参差,动感十足,随着字型前后变化,许多字看上去笔锋凌然,更具惊喜。

神品本为天赐,岂是人力可求?久经书法三昧的黄庭坚面对这一卷《寒食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青神县本是苏东坡表妹兼妻子王弗的故乡,处处都留下了二人青梅竹马的痕迹。也许是对东坡太过熟悉,也许在青神的山水间看到了太多东坡的身影,黄庭坚的这段题跋表面上看起来写得非常自然,却又暗含了内心一点微妙的心思,比如他写下的字,竟然要比作为作品主体部分的苏字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黄庭坚在遵循题跋旧式赞扬了苏字之后,又转而谈起了自己,谈起了自己的书法和苏轼书法的微妙关系: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这里,黄庭坚的评语暗含了好几个层次。他虽然承认《寒食帖》的巅峰成就,但也表露了一点不服气、欲与东坡比高低的意思。作为那时书法界的一时瑜亮,这大约就是黄庭坚内心深处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上的那一点微妙的争胜心理吧?

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路上收获人生的风景。写这段跋文之际,正是黄庭坚由困顿转向奋发的好时光。同样喜爱书画的宋徽宗登基以后,黄庭坚作为王安石反对派的“前罪”遭赦,得到了监管鄂州盐税的官职。本拟即刻赴任,却因江水大涨不能成行,于是索性乘舟到青神探访亲友,正在潜心揣摩蜀地山水意境的他恰逢张浩之请在《寒食帖》上题跋,于是悠悠情思都留在了东坡的诗书之后。

或许是暗中向自己定下了目标。第二年,也就是北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黄庭坚写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经伏波神祠》长卷。这件书法作品令人惊心动魄。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苏轼和黄庭坚二人早年均学颜真卿,在颜、柳之外,黄庭坚也常临苏字,然而他一直活在苏东坡的影子里。《经伏波神祠》是黄庭坚晚年的代表作,黄庭坚对这幅作品也颇为自得。他在卷后题道:“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在诗法上标榜“脱胎换骨”的黄庭坚,终于在为《寒食帖》题跋之后,迎来了自己的书艺高峰。

三年后,六十岁的黄庭坚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在那云蒸霞蔚的天堂里,他该重逢了东坡。两人应该从此摆脱了人间的烦恼,终日把酒临风,逍遥自得地在云雾间论字,在星辰间吟诗吧?

惊鸿一瞥 张縯就此变得茶饭不思

与黄庭坚在青神县盘桓数日后,张浩兴冲冲地带着《寒食帖》向江原祖宅善颂堂进发。朝政日益不堪,徽宗皇帝登基后,对蔡京依旧宠信,让天下有识之士寒心不已。张浩早已有了归乡的打算,此次如愿得到了黄庭坚对《寒食帖》的题跋,内心更下了决心要将它藏之于老屋,让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联袂而成的这幅珍贵墨迹陪自己度过余生。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8月,川西一带正是谷黄秋收的季节。沿着岷江边蜿蜒铺展的官道上,马蹄急急,走来了终于得以归乡隐居的张浩。为官多年,他不曾“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简单的行囊里,除《寒食帖》之外,还有一幅仁宗皇帝的“飞白书”,此外仅诗书一卷,清风两袖。

转眼数十年过去,风流倜傥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被金兵掳到了黑龙江五国城“坐井观天”,张浩也住进了那白檀繁茂的张家坟园。昔日威势赫赫的大宋只剩下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半壁江山。

这一年清明祭祖,张浩的族孙张縯因在朝中担任了秘书省正字,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典籍及参与编修国史的工作,方得以登堂入室,在老屋深处的一间书斋里得见了《寒食帖》的庐山真面目。

暮春的夕照从窗棂中投射进来,洒在面前的墨卷上,黑白交织的字里行间如斑驳着点点碎金。饶是张縯早已见多识广,当他第一眼望去,那碎金间的每一个字突然奔涌起来,如奔马似剑戟般,静默的天地间风声如啸。他内心顿时狂呼不已:

绝代之珍!绝代之珍!

对《寒食帖》的惊鸿一瞥,让张縯就此变得茶饭不思,整日沉浸在苏、黄二人精妙的书法意趣之中。他叹服黄字的峭拔,更倾心于东坡诗书双绝的偶然天成,联想起山河破碎,不禁为伯祖张浩苦心收藏《寒食帖》、保存大宋那一缕文化血脉的痴绝感动不已,思之万千,他决定仿效黄庭坚,在帖上题跋,向后人讲述苏东坡《寒食帖》与自己家族相依相伴的深情故事: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皆跋其後。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於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後。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

三晋张縯季长甫

诗人范成大 拜谒“寒食帖”未留真迹

张縯之后,再次得见《寒食帖》真容的,应该是著名诗人范成大。

南宋孝宗淳熙4年(1177年),担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奉调回京。在成都呆了三年多,他一直忙于公务,无暇饱览蜀地景色。此次回京,他选择了由水路出三峡,首段旅途便是沿文井江顺河而下。

正是“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的五月末。范成大一路马蹄得得,从成都直驱郫县安德铺(今名安德镇),然后抵达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准备由此抵达蜀州元通古镇行船至江原,然后达新津县,再扬帆东下。

在都江堰,范成大登上西门城楼(又名玉垒关),领略了一番杜甫笔下那“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万千气象后,于六月初三晚到达了青城山。在山中一处名叫长生观的道观里,他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北宋画家孙太古笔墨奇雄的“味江龙”,在苍松暮云间盘桓两个晨昏后,进入蜀州地界已是六月初七。

那天早晨,范成大从青城山下出发,一路流水淙淙,帆影悠悠,转眼间两岸朝云暮霭,当晚宿于元通镇外圣佛院,第二天抵达江原善颂堂,并在此与张縯在月下把酒临风,促膝长谈。

多年以后,范成大在老家苏州吴县归隐林下,江南的田园风光令他兴致盎然: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就在那江南暮秋的连枷声声中,范成大铺开纸笔,回忆起了当年放船出川的情景,蜀州元通一带的景色首先涌现出来,那一河碧波在墨行间荡漾婉转:“江水分流,滩声聒耳。人家悉有流渠修竹,易成幽趣。”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了善颂堂和张縯:“季长之族祖浩藏仁宗飞白书及……”范成大此行很有可能也欣赏到了《寒食帖》,但出于对张家的承诺,他没有将自己拜谒这幅东坡真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见诸于文字,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就在范成大离开之后不久,因世事日益动荡,经慎重考虑,张家便将《寒食帖》深深地秘藏了起来,再也不轻易示人。

金堂云顶山 “寒食帖”最后的“故土”

墨迹历久弥香,江山几度变色。

就在张家数代人苦心孤诣、想尽各种办法保存《寒食帖》之际,蒙古铁骑来了。《寒食帖》就此离开深深爱着它的蜀州故土,开始了此后长达六百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涯。它首先去到的地方,是南宋末年四川抗蒙堡垒之一云顶山。

云顶山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金堂县境内,系龙泉山中部最为雄伟的山峰,海拔虽仅有九百八十多米,却因俯视着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显得山势挺拔,峭壁入云,最高处的云顶峰更是巉岩壁立,似刀削斧砍。奇特的是,如此险峻的山峰顶上却环布着数十亩坦平之地,边缘磐石环护,犬牙交错,状若一座天然城垣。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石城山”。

威风凛凛的“石城山”脚下,千里沱江缓缓流淌。

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形如一把铁锁,紧紧扼守住川东北水路进入川西平原的进出咽喉。早在三国时期,便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守隘,利用其易守难攻的地势,布防得如水泄不通的天险一般。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初秋,一个乌云惨淡的午后,蒙军三万铁骑浩浩荡荡朝云顶山直扑而来。黄昏时分,蒙军在山下的沱江边扎下营来,点燃万支火把,人喊马嘶,映得夜空一片血红。次日一早,蒙军派人上山传话,要守卫石城山的宋军投降。蒙古使者趾高气扬,扬言若不投降便将山上杀得寸草不留。

将士们杀了来使,决心死战到底。第二天凌晨,五百名蒙军爬到半山进行试探性进攻。宋军拨出三千人守在山旮旯里,其余四千人藏在草树掩映的地洞和壕沟里,待蒙军攻到北城门正要搭云梯时,宋军突然火炮齐发,弓弩猛射,滚石擂木暴雨般倾泻下来……

眼看巍峨耸峙的云顶山一时难以攻下,蒙军便调转方向,收买了当地山民,派出一支轻骑兵绕道翻过龙泉山,朝成都直扑而去。一马平川的锦绣天府怎能抵挡得了?转眼间,蒙军攻陷成都,纵兵屠杀,花团簇拥的锦官城被屠戮一空。蒙军还不罢休,随即纵兵四出,准备渡过岷江,趁势杀向成都西边的蜀州、大邑等地……

新闻推荐

广交会见证 眉山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马诗雨近日,第12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眉山市精心准备的一批具有眉山特色的竹产品、...

青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