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九百年命运追溯(上)

华西都市报 2019-11-07 01:43 大字

《寒食帖》

苏轼

《寒食帖》局部。

黄庭坚题跋。

黄庭坚题跋。

黄庭坚

□杨虎

四个人,衣袂飘飘。

站在京城开封那一派笔墨风景的深处。

晕染他们身旁的,是后来张择端含泪融进《清明上河图》里的隐隐青山迢迢绿水。

这四个人,虽然年龄、性格、人品和由此而生发开来的命运遭际如泾水和渭水一般分明,但当时的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们放在一起称呼:苏黄米蔡。

人们说,苏飘逸,是仙;黄方正,似杜工部;米痴绝,如酒狂;蔡呢?人们踌躇了一下,说,喝茶喝茶。

那是靖康之耻前,京城开封书法界聚会时常见的情景。康王匹马横渡之后,杭州城大街僻巷的酒肆茶舍里,人们痛苦地听着钱塘江的涛声,思念着长江对岸的半壁江山,又重新提起了蔡,不过已从蔡京换成了蔡襄。

排名紧随在苏东坡后面的黄庭坚虽被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一段时间却对老师的字不以为然——苏轼写字姿态太不雅正。

然而,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夏季的一天,正在青神山水间留恋的黄庭坚,突然见到了苏轼十八年前信笔而发的一幅作品时,当场惊呆了!

从苏轼到苏东坡

十八年前的寒食节,北宋元丰五年(1088),黄州很冷。比天气更凄凉的,是苏轼的心情。两年前,即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四十五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这里,挂了个名为团练副使的闲职,不但“无团可练”,反而处处被监视、被掣肘,一举一动都被人暗中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向京城报告。

形同软禁的生活,让苏轼生活潦倒,精神落寞。

尤其令他心寒齿冷的,是所谓“乌台诗案件”爆发时,他被一根绳子拴在颈项上,像鸡鸭一样被押解上京的情景:

元 丰 二 年(1079)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轼。史书记载说,当气势汹汹的差人走进州衙时,苏轼害怕得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后来经朋友百般劝说,他才战战兢兢穿了官服走出来。差官立刻摘了他的官帽,然后像捆鸡鸭一样将他捆起来,呵斥着他上路……行到太湖的那晚,天上繁星满天,湖面波光浩渺,想起人间如此风景,而自己上京却不知是死是活,苏轼难过之极,差点就一头扎进了太湖之中……

终于从监狱里挣脱出来,来到了偏远的黄州,可是这里的生活状态让苏轼非常难受,尤其是昔日诗酒唱和的朋友们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更令他心酸不已。两年后,他精神稍稍平稳下来,提笔给友人李端叔写了一封信,描述了自己那时候的境况与心情。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元 丰 四 年(1081),友人马正卿见他日子过得实在穷困,便代他向州官求情,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垦种,才得以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后来苏轼将那里取名为“东坡”,并修建了雪堂,并就此将自己称作了“东坡老人”。晴朗的日子,这个四十来岁的东坡老人便像他喜爱的陶渊明一样,带着农具来此劳作。短暂休息的间隙,他常躺在地上看天上白云悠悠……

《寒食帖》之来由

有时候落大雨,苏东坡戴了斗笠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走上雪堂,一路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山野间响个不停。

到东山坡上开荒耕种的第二年,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清明前一天),黄州的天气突然由暖转寒,一早起来,朝霞如彩,谁知到了中午,天边突然乱云飞渡,到黄昏,濛濛如丝的细雨竟夹杂冰雹,噼噼啪啪地敲打下来。东山坡上,已青中带黄的麦穗被打得七零八落。

眼看一年的辛劳转眼化为乌有,苏东坡再也压抑不住,查看灾情回来,他愤然提笔,在灯下作诗一首。诗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一夜雨声淅沥。第二天一早起来,天地间雾气生烟,春雨已成绵延不绝之势。他伤感不已,再次挥笔,将心中的愤懑尽铺于纸上: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上的一幅珍品就此诞生。因是苏东坡在寒食节当天以诗入书,诗书双绝,后来的人们把它叫做《寒食帖》。全称为《黄州寒食诗帖》。它是一幅横三十二点四厘米,纵十八点九厘米的行书作品,共十七行,一百二十九个字。

叹江海寄余生

后来至今的九百多年间,中外的研究者、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书画家对这幅书法作品众说纷纭。有的说,(其)以书法而论,通篇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则持另一种观点:在此诗帖中,苏轼一改惯常的温柔敦厚,顿挫提按,转腕如轴,加粗、放大、拉长,沉雄、激昂、婉转,墨迹的变化犹如心情和命运的起伏变化……

确如斯言!在《寒食帖》里,苏东坡的笔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飞跃,虽然字体有大有小,却无一不恰到好处。特别是有几个字如同长剑一般,锋芒如虎:如“年”、“中”、“苇”、“纸(帖上为帋)”,应该是悬腕才能写出的效果。

后来者说,这几个字中最形象地表达了彼时苏东坡内心那一股怒火的,是纸字下面的“君”字。此字在诗句中被指为皇上,但是呈现在书法中的字体却又小又扁,和上面“帋”字那尖尖的长竖连着,好像“君”字是被狠狠地刺了一剑!

论者们由此津津乐道,愈发深入:在以忠孝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时代,苏轼却经历着诗句中所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煎熬和痛楚,那种“死灰吹不起”的困顿、压抑和潦倒无助的欲哭无泪,简直穿越千年,扑面撞来!人们由此说道,在《寒食诗帖》中,看不到他前后赤壁赋书卷中的那种平缓温厚,看不到他《中山松醪赋》中的那种畅达浩荡,也看不到他《渡海帖》中的那种率真无畏,只有一股倔强、执拗、孤闷、彷徨,仿佛他在拿头狠狠撞墙!

然而有趣的是,写完寒食诗帖之后,苏东坡转眼就从悲苦愁闷的情绪中一下子回到了乐天知命的路子上。就在这年麦收之后,仲夏的一个夜晚,他和当地几个乡村老人在雪堂中一边听着四周浩荡的蛙声,一边在星空下轻摇蒲扇。把酒话桑麻的氛围让苏东坡不觉大醉,待他醒来,人们早已散了,唯有银河中万星如灯。借着星光,他兴冲冲地返回城里,却不料家门紧闭,他感慨地吟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汝平生功业

就在黄州城边滚滚东流的江涛声中,苏轼瞻前顾后,如炬的目光穿透深邃的历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的谷底间,他如同天地间独自起舞的沙鸥,趁明月清风振羽而起,于渺渺星空下获得了身心的大解放。此后,心明眼亮的东坡居士白衣飘飘地立于命运的波峰之上,笑容可掬地面对了一切苦厄:离开黄州之后,他曾一度重新入朝为大学士,转眼却又被贬斥,被赶到了更加边远困苦的广东惠州,然后又是更加遥远的海南,然而他已毫不在意。在惠州的赤日炎炎下,他开口便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横渡雷州半岛,前往海南的路上,眼看天地间波涛茫茫,仿佛走到了天尽头,六十二岁的他回望身后渐行渐远的大陆,一生经历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闪过,虽已是将军白发的年纪,他却从容吟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年后,公元1101年8月24日,六十五岁的苏东坡从海南返回,行到江苏常州时,死于馆驿之中。

苏东坡是不死的。

他离开黄州后,因行色匆忙,随手写下的《寒食帖》来不及收入行囊,被州衙一位杂役暗中收在家里,随即被前来探寻他墨迹的四川蜀州江原县人,时为河南永安县令的张浩以数百两银子的高价收藏起来。

张浩,世居于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江源镇)崇福寺旁。他的祖居叫善颂堂,江原张家本为西汉留侯张良所传下的一个支脉。晋室东渡之后,举家迁移到蜀州。江原当地传说,张家刚从北方迁移过来时,人丁不旺,家业不振,幸亏祖宗一直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晴朗的日子,他们牵着家里仅有的一头水牛,汗水淋淋地在田里劳作;落雨的时候,张家的子侄们便由家中一位通晓文墨的长辈率领,在散发着农具味道的南窗下,朗声诵读: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自乔木。

……

觅蜀中高人题跋

天上雨云漠漠。张家子弟的读书声从屋里响亮地透出来,回荡在稼禾碧绿的田野上,惊起了河湾里栖息的数只白鹭,在空中翩然徊旋。

如此“晴耕雨读”大约三代之后,位于崇福寺不远的张家祖坟上,突然长出了一棵白色的檀木树。这棵檀木栉风沐雨,数年后便高达四五米。每到春天,枝条上便开满了白花,远远望去,形似一树琼玉。张家人欣喜异常,认为这昭示着张家血脉自祖宗生息的三晋之地散落全国之后,居于江原的这一支即将在蜀地迎来开枝散叶的繁盛局面,从此便自称为白檀张家。

果不其然。白檀张家到了张浩父亲张公裕这一代,得益于赵宋王朝的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数十载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得以入朝为官。张公裕为人宽厚,与同事李公择之间常诗酒唱和,颇为相得。也是《寒食帖》机遇巧合,李公择的妹妹恰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母亲。所以张浩自小便与黄庭坚在一起玩耍。长大之后,张浩虽文名不显,却眼光独具,尤爱苏东坡的诗、词、书三绝。东坡被贬谪在黄州之后,远在京城河南永安的他忧心忡忡地关注东坡的一举一动,当他听到东坡在黄州愁闷欲死,心里大恸,恨不得自己插翅飞到东坡身边,为其牵马执蹬,磨墨铺纸,然而官职在身,乌纱难辞,他常为此夜不能寐,终日唉声叹气:我大宋何以不惜文士如此?

从黄州衙门的那位杂役手中得到《寒食帖》之后,张浩爱不释手。他将其精心置放,每次谒览前,都要洗手焚香。多年以来,张浩一直渴望自己能在书艺上有所精进,因此常在公务之余,走访村野,叩问禅院,搜寻街巷间的碑刻,谁知踏遍了夕阳余晖,却每每一无所得。正无限怅惘,却忽然每日里可以亲炙苏东坡手书真迹,真正是大喜过望。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因母亲去世,正在江原守孝的张浩听说好友黄庭坚因官场人事倾轧,借探亲之名,正在岷江边上的青神县寄情山水,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东坡远在海南,不知今生还否能够相见?倘若不能再见东坡,这《寒食帖》须得另觅一高人为之题跋,方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如今天下书艺,世人皆谓苏黄米蔡。米芾自己不熟悉,蔡京为人奸恶,唯有黄庭坚正好!

新闻推荐

青神竹编广交会签单逾2224万元

来宾参观竹编四川经济日报讯(陈梦颖记者常坚文/图)近日,在广州举行的第12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二期)落幕,青神县组织的15...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