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一种工具 成为一种艺术

眉山日报 2019-09-29 03:39 大字

1985,改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陈云华供图)1968年,陈云华在南城乡(现为南城镇)三大队办的第一个竹编作坊。(图片由青神县竹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提供)1984年, 第一期竹编培训班学员。(陈云华供图)

□本报记者 肖倩 文/图

青神的竹编传统技艺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千年发展,从制作竹筷、竹席等生活用品,到编织竹编工艺品以及制造生活用纸、家装材料,如今青神竹编以新、奇、特、绝的神韵“艺甲天下”,已由简单实用的传统竹编发展成为集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工艺竹编。

一路走来,青神竹编成绩亮眼。2000年5月,青神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青神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同年,青神竹编被国务院、文化部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劳动智慧 竹编千年传承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先民就已经开始用竹制作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篼筐盛物,编竹子扇扇凉等,这类竹制生产生活用具应用广泛,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据传,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与青神才女王弗相恋,王弗见苏东坡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了一身包,十分痛心。为了帮助心上人解决蚊虫叮咬之苦,她请篾匠教她竹编技术,学成之后,编织了一把精美的竹宫扇,作为“定情物”送给了东坡。王弗用竹编织宫扇的做法启发了篾匠们,他们开始学编竹宫扇,将其称为“东坡宫扇”,青神的竹编扇子从此就出了名。那时候,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了,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明朝时期,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在进京做官期间,他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竹宫扇已经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竹编艺人能够在扇面上编花、编字了。特别是抗战时期,竹编艺人开始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有“抗战到底”字样的扇子。县内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成斗笠,边沿写上“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竹编业得到快速发展,家家户户都用竹编织器具。

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簸箕、箩筐、篼、篮、粮屯、蒸笼、鱼具等30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枕席、竹水瓶壳、工艺型竹扇等。

说起往昔岁月,有一段令青神人骄傲的历史不得不提。据竹编大师陈云华回忆,开国大典时那八个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就是用青神单竹制作的骨架。

新闻推荐

11年不变的陪伴

张文贤(右)细心照料瘫痪在床的曾昭龙。11年来,张文贤和院民们同吃同住。□本报记者王丽文/图“今天,我们给院长投票。满意就...

青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神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