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沟村:“中国竹编第一村”传承千年竹韵
如今的兰沟村已有“中国竹编第一村”的美誉。竹林温地公园成村民休闲好去处。
□本报记者 钟烨 文/图
乡村名片
兰沟村位于青神县城南面的南城镇,幅员面积2.86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居)民1148户3562人。当地气候温和,地势平整,雨量充沛,盛产竹节悠长、纤维细软的单竹、绵竹,是竹编的优质原材料。“编竹为器”的民俗当地古已有之,竹韵传承千年,早就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兰沟村以竹编文化为特色,聚力产业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截至去年,该村共有规模以上竹编及竹文化产业企业30余家,经销竹制工艺品商家近百户,培育了多位国家、省级竹编人才,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展会在此成功举办。除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国字号”荣誉外,还被国际竹藤组织、国家林业总局共同授予“中国竹编第一村”殊荣。
以竹为底色 建齐硬件新村朝气蓬勃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8月29日,记者在兰沟村内的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里看到,散布在绿植中的古风石简上雕刻着《咏竹》《咏春笋》《被酒独行》等诗词,园内起伏的坡地上丛丛竹林,与搭配栽植的乔、灌、花、草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正值初秋,竹叶翠色不减,随风而吟,与湿地的流水潺潺声交织成天籁之音。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遍布的大片荒滩。
这是全国首个以竹林为主题的湿地公园。300亩园区里除乡土竹类外还引进了世界各地具有观赏价值的竹类400余种。公园以竹林景观为基底、竹编民俗为特色,融入川西园林风格,给人美感的同时,传递着当地特有的竹韵文化。2015年建成开园以来,兰沟村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茶余饭后三五成群到这里散步赏景锻炼,成了村里的新时尚。
离公园不远,一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施工,工人们有的借助机械将钢结构桁架、钢梁吊装到位,有的在室外铺设雨污水收集管网,忙得不可开交。据兰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小建介绍,该项目是继国际竹艺博览馆后,青神县又一国际性展馆——国际竹产业展览中心。该项目占地约26.33亩,投资1.5亿元,目前施工方正在抢赶工期,确保在9月中旬竣工,迎接今年竹博会。
“2012年,青神县出台了全县竹编产业发展规划,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高标准设计竹编产业园区,兰沟村正处于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赵小建说,得益于上级政策支持,该村干部群众都积极响应配合,近些年村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硬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紧邻青神县竹艺大道,有一处兰沟村近年建起的新农村综合体——水竹怡庄。这里矗立着一栋栋盖蓝色西瓦大坡屋面,贴米白色小方砖,刷铁黑色贴脚线,统一通透围墙的农家小楼,其间分布着竹牌坊、竹围栏、竹状路灯、竹面长椅、竹主题活动广场……无处不在的竹元素点出浓厚的竹编文化主题。
这处聚居点是青神县产村相融的示范样板,在建设之初就因地制宜采用“林盘式”集中居住特色布局,房屋按自然地势错落而建,以竹为底色,以竹作风景,建成后引导入住村民利用“前店后坊”的房屋格局从事竹编经营性产业,将新村建设与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相互衔接。
在居住于此的老党员徐朝明家中,记者环顾室内,只见液晶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沙发、茶几、橱柜擦拭得一尘不染。“房子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自来水、天然气、有线电视、高速宽带全部入户,比起我年轻时住过的土坯房和前几年还在住的红砖平房,简直是天上地下!”徐朝明感慨地说。
打好“竹”字牌
产业融合端稳“竹饭碗”
据了解,今年67岁的徐朝明于20世纪70年代末退伍回到兰沟村,先后在村里担任过组长与村主任职务,见证了兰沟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村里得以实施。如今从兰沟村走出的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云华在1984年办起了竹编工艺厂,虽然在国内发展了较大市场,产品远销港澳台地区,但绝大多数村民观念较为传统,仍是靠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来养家糊口。到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种植椪柑、西瓜等经济作物,不少村民跟风种植,但并未形成规模与特色,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徐朝明回忆道,兰沟村产业结构转型的首个关键节点发生在1993年。
当时,青神竹编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名气,陈云华的竹编生产、销售也连续走红。为了进一步宣传家乡的竹编产业,带动父老乡亲致富增收,他出资在兰沟村修建了占地50余亩的中国竹艺城景区。景区于1993年5月28日破土动工,历时4年建成,通过竹艺展示与竹产品生产有效带动了兰沟村及周边竹编产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
“自2012年以来,兰沟村的产业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县两级还专门成立了竹编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解决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赵小建介绍,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兰沟村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并把整个兰沟村纳入了城市发展规划,落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优先保障发展用地需求。
风好正是扬帆时,兰沟村紧紧围绕“一村一品”“农旅结合”思路,按照“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家园变公园”的理念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合,打造了集竹制品生产、研发、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现代化观光工厂群,引进殷状元竹编、华艺竹藤、青神县竹制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各类竹企业创业实体16个,新增创业就业人员200余人,年产值达4500万元。
当天,记者在孵化园内的银海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看到,这处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工厂主打参观体验、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的模式,编织精美的各式竹艺灯笼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览间内,客户现场挑选到满意的款式后可以在网店下单,以免随身携带不便。
工厂的生产车间内,竹编女工们正在赶制一批中秋节要用的竹艺灯笼订单。只见她们十指如飞,竹篾与竹丝旋转交缠织出六边形网眼,一个个素洁精雅的灯笼逐渐成形。在这里务工的兰沟村村民郑秋容说,她们都是来自园区周边的留守妇女,在参加了兰沟村连续5年开办的竹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后,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一个月能挣3000元以上。
“下一步,村里计划利用从省委组织部争取到的专项拨款发展竹韵特色民宿,并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向三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转变。”赵小建说,青神县将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中国竹艺城、熊猫馆、竹林湿地公园、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和中国竹编第一村等6大景点进行统筹整合,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形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国际竹艺城,目前年接待游客达到9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5.5亿元。村里仅有农家乐2家,乡村民宿10家,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从传统农业村,到特色不足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再到破局成为“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的发展方向几经变化,终于因地制宜,从当地传承千年的竹编技艺中寻觅到了独特的发展途径。当下,竹风竹韵已由传统民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力,推动着兰沟村向着乡村振兴的远大目标大步迈进。
新闻推荐
纠正非机动车不文明交通行为。本报讯(记者王丽文/图)8月29日18时许,青神县青衣广场十字路口,执勤交警文武和文明交通劝导员帅...
青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