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家陈云华

眉山日报 2018-11-25 01:03 大字

陈云华作品。陈云华作品。

人物名片

陈云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面掌握了竹编制作技艺,创作的作品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风格。作品参加各种展览,所制作的多幅作品深受各界赞赏,屡获各级大奖,在国内外竹编界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很强的影响力,为竹编的保护传承和在国内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技艺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好评。

“竹之魂”的艺术人生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青神就开创了全国竹编工艺美术先河,历经近40年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被评为国际竹藤组织培训基地、中国竹编之乡,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位竹艺大师被评为世界级竹编工艺美术大师,每年向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手工艺人传授竹编技艺。作为一名竹编艺人,我有幸见证了青神竹编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说起和竹编的缘,还得从小时候讲起。小时候,父亲早逝,迫于生计,我便跟着做篾匠的爷爷走乡串户,编些椅子、扫帚、簸箕等生活用品。随着年纪越大,我的竹编技术也越发精湛,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

1984年,我组织了120名学徒办起了中岩竹编厂,本想带领大伙儿一起致富,但由于质量问题导致产品卖不出去。这个时候我就琢磨,为什么一些画家、书法家的作品价值不菲,我为何不能用竹子编出这样的字画呢?经过不断的钻研,几个月之后,我的第一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竹编书法作品问世,这也是青神有史以来的第一幅用竹丝编制的竹编书画作品。

这幅竹编书画作品成功后,我便将竹编与文化紧密结合,并用多色竹丝创新编出了《峨眉云海》。此后,青神人对竹编艺术的努力和研究被激发,不断开发出的新产品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作品,如《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是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竹编从普通的生活工具演变为艺术品,衍生了彩色竹编,使竹编技艺刷新历史,青神成为“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青神竹编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到了90年代后期,青神工艺竹编产品达3600多个品种,内销国内,外销欧美,受到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知名人士和大家的赞赏,有的作为珍藏品收藏陈列。此时,青神竹编已发展为世界上惟一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并曾获过国际级、国家级金奖10多个。200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更是授予青神县为“竹编艺术之乡”。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青神竹编艺术走过了低档、中档到高档、精档之路,从简单的竹编变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价值上万倍地上升。为了提升青神竹编美誉度,2017年我们组织成立了“一带一路竹艺文化发展联盟”,便于竹编大师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致力让“青神竹编甲天下”的美誉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发展,青神竹编也形成了多个“派别”,竹编大师们的风格独树一帜,各领风骚,成就了青神竹编的辉煌与伟业。

在竹编行业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张德明创造了“册式”竹编,如同古代皇宫奏折,便于携带、展示、保存等优点,同时将双面《百帝图》演变成单面隐形《百帝图》该技术曾在中国西部“三品”(艺术、收藏、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金奖。2005年,首创的金裱竹编专利出品,解决竹编艺术品变色、开裂、蛀虫、不便携带、不上档次的弊端。200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创造3A级品牌艺术家”册式《八仙图》获第五届中国竹博会金奖,同时被评为民间艺术家金奖,并与世界顶级品牌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不俗的佳绩。

殷超一直从事专业性的竹编创作,他把自己的书法和绘画编进竹制产品,受到市场的追捧。他的竹编制品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将自己擅长的隶书、行书融入青神竹编。在竹编行列,编织自己的书画作品算是第一人。

而我现在则主要为竹编培训、研发、产品推广、学术交流等奔走,希望能以我的微薄之力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传经送宝。

青神竹编源远流长,永远都是朝阳产业,而且它生态、环保、低碳,符合社会的需要,作为青神竹编人代表,未来我会继续为眉山竹编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新闻推荐

十四届青神县委第六轮 巡察交叉巡察组进驻县工商质监局

本报讯(胡辉)11月12日,由仁寿县巡察干部为主组成的县委交叉巡察组进驻青神县工商质监局并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这标志着县委...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