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说叫罗平 若若
前段时间,有个外地朋友向我打听眉山的风土人情,我快速地敲了一段字发过去:夜灯如星,渡船横卧,一段小曲淌过浓密的夜色,自船头落下,砸出满江的水纹。行色匆匆的旅客靠近码头,小曲戛然,余音尚在耳边,热情的招呼已扑面:“大哥,过渡哇,上来上来,马上就开船!”蒿杆轻点,扁舟滑向夜的深处,女子的笑声,久久飘在水面。
朋友连着发过来一长串惊讶狂喜不可思议的表情包。过了一会儿,又砸了个阴森森杀人的图标,“你敢豁我?这明明是《边城》里的情节……”
这当然不是沈从文笔下那个叫茶垌的渡口,摇船的女子自然与翠翠无关。这是眉山罗汉场女儿夜渡的传说在我脑子里的演绎。
史载旧时的罗汉场商贾云集,船桅林立,是通往成乐水路的命脉航线。大米、火把柴、土特产从这里运出去,又购回盐、酱油、布匹等日常百货。老辈人说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前,码头依然保持着繁荣,夜晚常见船工们提着马灯上岸喝酒、品茶、听评书,因此茶楼、酒肆生意火爆,罗汉场的女子和评书也名扬水路,风光一时。而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女儿夜渡的故事。
据说,当时罗汉场摆渡的多为秀色可餐的女子,那清脆火辣的小曲,窈窕婀娜的身姿,惹得南来北往的旅客宁愿多走上数十里,也要选择在罗汉场过渡。一些风流雅士,喜欢等到星垂四野才登上渡船,企图在朦胧的月色里,制造一场与船娘的邂逅。当然,也有人说那些夜间摆渡女多数是风尘女子,而女儿夜渡,不过是青楼的花船而已。但不管怎样,这个令人遐想的渡口一度盛名远播船客云集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当我走进这个已经退隐安静的镇子时,是如此小心和忐忑。我期待与传说来一场约会。整个下午,我坐在古老的码头,等待与时空另一头的女子会合。
事实上,我确实看见自己落在石板上的影子,被故事的汁液浸得饱满而光亮。当我在余晖笼罩的码头,眺望波光闪烁的岷江河时,眼前闪过哼着小曲,俏立于船头的女子。她们无须回眸,单是那临风飘飞的青丝,足以撩拨起我满心的柔软,恨不能让罗汉场的渡口,在自己的笔下生长出和翠翠一样的船娘。
写到这里,有个谜底该掀开了。这个充满传说的罗汉场,就是位于眉山城东南20公里,与青神县隔河相望的罗平镇。罗汉场的由来,缘于300多年前在这个水码头上兴起的罗汉堂。因为码头地处水运黄金段,时常为匪患所扰,当地人渴望太平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便改名太平镇。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又更名为罗平镇。
于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走进了传说。
罗平镇的传说有很多,榕荫古屋、罗汉腾月、鱼市斜阳、白果林烟、大溏春晓………瞧这些名字,即使没有身临其境,也挡不住美景天光里幽远的意境。可惜,随着水路交通的逐渐消退,曾有着“小香港”之称的罗平,热闹已慢慢远去。现在,莫说女儿渡,就是曾经熙来攘往的水码头,也只能终日枕着江风睡大觉了。
到罗平,除了女儿渡,我还要寻找另一个传说——榕荫古屋。但等我从冷清的渡口起身,去拜访那棵百年古榕时,暮色已深。榕树下空无一人,只有旁边一家关着门的铺子里,不时涌出浓郁的药香。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状元屋”?
在罗平,说起“状元屋”,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从那间不大的屋子里,走出过留洋博士、医学界权威,还走出了政界要员,在镇上的人看来,这全靠屋外那棵古榕的荫佑。于是,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涂上这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榕,求子考学、升官发财、祈福求安,都要到榕树下烧炷香在树身上挂个红,还要在“状元屋”前磕头许愿。灵验与否,无人查证,但“榕荫古屋”的传说却不胫而走。
还是传说。
当然不仅仅是传说。至少克非和王矮子其人其事是地道的现实主义。
克非,本名刘绍祥,标准的罗平土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反映罗平土改现实的长篇小说《春潮急》就出自他之手。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春潮急》在全国放映时,引起巨大轰动,其受追捧程度几到万人空巷。克非也成为家乡人的骄傲。只是后来他定居绵阳,又潜心研究红学,慢慢淡出了罗平人的视线。
和克非相比,王矮子在罗平镇的形象要鲜活生动得多。这个曾为到眉山视察的朱德委员长主过厨的王矮子,凭着一碗甜蛋黄,被四乡八里的人翻来覆去地咂巴。说起来,甜黄蛋的做法很简单:先用猪油煎蛋黄,后倒入几勺糖水,起锅后加上搅匀的蛋清,俗称“雪花盖顶”。盖了顶的蛋不冒烟不冒气,但你要敢像喝水一样随意,说不定就会上演一场捶胸顿足遍地打滚的戏来。
有人说当初朱德委员长端起那碗平静无波的甜蛋黄时,王矮子紧张得坐立不安,生怕委员长来个“豪饮”,却又不敢提醒,硬生生把自己抖成筛子。却见委员长慢条斯理用勺子拨开那厚厚的雪花,再探入碗底舀出蛋黄品尝,还不时点头,不露声色就把王矮子出窍的魂魄招了回来。这当然是坊间乱说,当不得真。我曾经尝试做过甜蛋黄,不是雪花成了雪块,就是蛋黄板成筋,与传说中的醇甜、化渣半点边都沾不上,想来,王矮子的故事如此受追捧,厨艺确实非同一般。
从罗平返眉山时已是深夜,我闭目养神。突然,车上有人叫了一声“报恩寺!”睁开眼,一片璀璨的灯火御风而来,恍惚间,竟让人生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茫然。
报恩寺曾是罗汉场的八景之首,这座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的建筑,据说是唐朝一位姓王的信士为报母恩而修建的。虽然具体人物与事迹已不可考,但拳拳之心能以如此巍然的建筑为载体,经风历雨并流芳百世,实在令人动容。更何况,作为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报恩寺还是现存不可多见的研究宋元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难怪游人如织,夜间也会放出异彩。
车子拐个弯,又驶进深沉,倒是报恩寺的灯火,还有那无尽的传说,一直在眼前闪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倩)7月12日,青神县青城镇花园社区第四期儿童暑期培训班正式开班。据悉,在为期10天的培训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
青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青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