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美丽 我们在一起”系列报道之二 用我的努力 让城市更美好

眉山日报 2018-05-03 07:47 大字

刘桂华正在整理蔬菜。每天,李小平都准时到岗。工作中的张青荣。

菜摊主刘桂华

起早贪黑20年 念好“蔬菜经”

见习记者 王莉 张莉 文/图

5月1日,晚上11时,仅睡了三个小时的刘桂华便起床了。他和妻子徐志英急匆匆骑上三轮车,往圣丰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赶去。

半夜的批发市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从刘桂华的家到这里,骑车需要20分钟。

一进市场,夫妻俩直奔熟悉的摊点,挑选当天要进的货。刘桂华负责挑选空心菜、菠菜、小白菜,一把把地挑好,豆角恨不得一根根地拣。徐志英负责挑选各种蘑菇。等到各种“精细”菜选完了,才开始挑土豆、胡萝卜、南瓜之类的大众菜。“早点来,才能挑到新鲜的好菜。”刘桂华说。

刘桂华47岁,和徐志英都是青神人。夫妻俩到眉山大市场做蔬菜生意已经20年了。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琢磨出经营之道。“来买菜的多是回头客,大家都想吃好点,买菜就图新鲜,价钱倒在其次,所以进货一定得挑好的,挑新鲜的菜。”刘桂华说。

凌晨5点半,夫妻俩回到眉山大市场,仔细码好各种蔬菜,准备迎接客人。天慢慢亮了,刘桂华的摊位前开始人来人往了。

“大哥,我买了冬瓜,送我点小葱行不?”“行,我给你拿,你看这点够不?”因为蔬菜品种多,又新鲜,加上刘桂华性格爽朗,见人就笑着打招呼,生意着实不错。

中午一点半,生意渐渐淡起来,刘桂华和徐志英开始吃午饭。午饭很简单,一个炒土豆丝,一个西红柿蛋汤。这是徐志英上午忙里偷闲回家做好带来的。“要是生意好,午饭还要迟一些,忙起来根本走不开,哪还顾得上吃饭啊。”刘桂华说。

吃过午饭,刘桂华和徐志英会轮着回住处睡一小会儿。

“卖菜苦、累、脏,利润还薄。现在这天气还好,遇到夏天,汗水分分钟湿透衣服。”徐志英说。为了省一点电费,他们经常连电风扇都舍不得开,“都是血汗钱啊”。

刘桂华说,20年来,因为竞争激烈,在市场里坚持下来的摊主少之又少,大都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像他们这样的“老人”很少了。

傍晚时分,生意又好了起来。晚上8点,刘桂华和徐志英才顾得上吃晚饭。

“我想把三轮车换成小汽车!”说起未来,刘桂华满脸笑意。这么多年过去,夫妻俩起早贪黑,贷款买了一套房,女儿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看着市场里其他摊主都换上了面包车,刘桂华打定主意:“努力挣钱,换新车!”

记者手记:

“吃穿住行”每个环节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有着普通劳动者默默付出的艰辛。菜贩刘桂华和徐志英用他们的早出晚归,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在城市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感恩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美好的生活。

节假日不休息 为城市美容

环卫工李小平

见习记者 张莉 王莉 文/图

4月29日凌晨4时,眉山城区三苏大道,街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路灯下,李小平拿起扫帚,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劳作。

清晨6点,天刚放亮,街上出现三三两两的行人。李小平已将他负责的区域打扫了一遍。看着干干净净的街道,他舒了口气,停下来歇了歇。

“我们分工明确。我主要打扫三苏大道。附近有个夜市,我偶尔去帮忙处理垃圾。”李小平说。他所在的环卫小组里有14名环卫工人,主要负责明星路到高灯街片区的卫生。“五一”小长假,他们没有休息日,一直在岗在位。

很快,李小平又开始打扫第二遍。清扫完一段路,他将垃圾倒入垃圾车,再清扫第二段。脸上出了汗,他用衣袖擦了擦,又接着干。为了倒垃圾方便,他索性卷起了裤脚。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李小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么多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现在眉山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大家都很注重维护城市的清洁卫生,我们的工作也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上午8时,李小平的垃圾车已经装满了垃圾。他放下扫帚和撮箕,把垃圾车开往附近的垃圾站点。“这段时间天气凉快还好。最难受的,就是夏天和冬天。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先出一身汗,太阳出来,再晒出一身汗。”

上午的工作结束后,李小平停好垃圾车,脱下工作服,往附近的菜市场走去。时间较充裕,他准备给自己做顿热腾腾的午饭吃。如果遇到时间紧的情况,就吃得简单点。两个一元钱的馍馍,一杯豆浆,就是一顿午饭。饭后,在路边坐一坐,休息一会儿,就得开始下午的工作了。

下午1点半,李小平准时上岗,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桶。热辣辣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他似乎浑然不觉。

记者手记:

当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干净的道路旁,人们会感叹城市的美丽。而这座城市的美丽,离不开环卫工人的努力。他们,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他们,用一把扫帚扫出了文明和整洁。

工地挥洒汗水 浇开幸福花

农民工张青荣

见习记者 张莉 王莉 文/图

4月27日,天蒙蒙亮,张青荣已经起床了。匆匆吃过早饭,他便骑着摩托车,来到眉山城区彭寿街的建筑工地上。

清晨6时30分,在工地上临时搭建的工作棚里,张青荣跟工友们挨个打招呼。棚子不大,但气氛温馨,来自川南川北的工友们,带着各自的地方口音正在闲聊。张青荣说,大家喜欢在干活前唠家常,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时间久了,聚在一起有话题也就不孤独了。

张青荣41岁,来自资阳。他说,在这个工地干活的老乡有20多个,都是实在人,很少有人迟到早退。

上午10点30分,工地上的钢筋弯钩机“轰轰”作响,张青荣和工友两两配合,一根接着一根,不停地扎着钢筋。干了一上午活,他的手臂渐渐酸痛起来,长期弯着的腰背也有些僵硬了。张青荣是一名钢筋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钢筋弯钩机把钢筋扎成需要的形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工作量很大。一天下来,一个人要扎近1000根钢筋。

“做了20多年的建筑工人,工钱从最开始的一天6元钱到现在一天200多元钱,我已经非常知足了。”他说。

下午干活不怎么顺利,张青荣在搬放钢筋条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割伤了。他熟练地往伤口上吐了点口水,然后抹匀。记者递给他创可贴,他拒绝了。“口水消了毒,让伤口自然愈合就好,贴了创可贴反而容易发炎。”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下午6时,下班了。张青荣和老乡们骑着摩托车回租住的小屋。路过市场的时候,他买了猪肉、辣椒和青菜。回到位于眉山东站附近的出租屋,一阵忙碌后,热气腾腾的几个菜陆续上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顿都要吃上一点肉,不然干起活来没劲。”

“距离上次回家已经一个月了。如今工地正在赶工期,下次回家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晚上9时,和爱人通完电话,白日里一直笑呵呵的张青荣显得有些伤感,“不过,忙起来也好,做得多才能挣得多嘛。”说到这儿,他的脸上又挂上了笑容。

张青荣很少购物,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钱全存起来了。“两个孩子读书,还得养爸妈,一家六口,一年下来光开销就要3万多元。在工地上,虽然苦了点,但收入还是可观的,除了支出,每年还能存些钱。前几年家里还建了新房子,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张青荣笑着说,“只要肯干,舍得下功夫,就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记者手记:

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像张青荣这样的建筑工人还有很多。他们长年累月地奔走于各地,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支撑着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这些普通的建筑工人,用他们的汗水书写出城市的辉煌。

新闻推荐

实地走访调研 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

本报讯(见习记者林琳)4月26日,青神县委副书记、县长徐琳率领相关乡镇、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思濛河流域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思濛河南城大桥下游段、思濛河白塔寺河段,查看河道清淤...

青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