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巧手编就好日子 妙思创造好未来 ——青神竹编系列报道·富民篇

眉山日报 2017-07-26 07:14 大字

罗巧丽正在编织灯笼。

本报记者 肖倩 文/图

7月24日,青神县银海竹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数十位女工分工合作,有的忙着安装竹灯笼的主要框架,有的十指翻飞,灵活编织着竹灯笼的外部装饰……

早在“十二五”期间,青神竹编产业就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眉山市顺势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竹编产业打造成带动百万人就业、产值过百亿的“双百”产业工程,推动竹编产业全域发展。青神县更是将竹编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截至目前,全县有竹产业从业者3.5万人,竹产业产值达16亿元。竹编产业正日益成为致富加速器,青神群众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发展壮大竹产业,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就近就业 团圆生活美

“2014年,我选择参加县里组织的竹编技术培训,在家门口就业,当一名产业工人,3年过去了,时间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当天上午10时许,31岁的竹编产业工人罗巧丽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说道。

2014年之前,罗巧丽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留大女儿在家同爷爷奶奶生活。2014年,罗巧丽回家待产时发现,青神县正在组织竹编技术培训。经多方打听,她了解到,家乡开办了好些竹制品生产企业,正在招工人。她由此萌生了学会竹编技术在家乡就业的想法。

于是,罗巧丽参加了当年的竹编技术培训。她边学技术边就业,最初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

生产后,罗巧丽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便再次返回工作岗位,继续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随着竹编技术的日益精进,罗巧丽的工资也在相应增加。目前,她的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买了彩电、冰箱,每逢端午、重阳,我还能给家里老人一些钱,让他们买想吃的、想用的。”罗巧丽说,除此以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在家陪伴孩子成长,“大女儿是最开心的,妈妈在身边,她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一大截,小儿子更是从出生起就得到了悉心照顾,各方面都成长得很好。”

自2012年以来,青神县每年组织一次竹编技术培训,共计培训5430人。许多像罗巧丽一样的群众通过培训,成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参加培训的学员要先缴纳学费给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可以申报与学费相等的补贴,相当于免费参加培训。”青神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创业 打造致富路

如果说罗巧丽是留守妇女中靠着竹编产业富裕起来的代表,那么张仕强则是青神县竹编产业创业者的一个缩影。当天下午2点15分,在青神县华韵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室内,40岁的张仕强右手拿着火焰枪,左手拿着一根弯曲的木棍,专心致志地研发新产品。“我想在弯曲的木棍中间装上更多的细竹签,让竹签灯笼的造型更加复杂精致。”张仕强说。

1995年,中专毕业后,张仕强四处讨生活,当工人、干销售,一直没有安定下来。他一直渴望着能回乡创立一番事业。

2011年,张仕强回乡开办了公司,生产竹木制品。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对设计一窍不通的他毅然担起了研发产品的责任。起初,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没有气馁,积极向行业内的前辈请教,又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学习,终于慢慢摸清了门路。“青神县举行了3次平面竹编艺术技能大赛,许多竹编技师通过参加比赛,提升了技艺。希望县上可以举行竹编产品创意大赛,我肯定要参加。”张仕强说,公司目前能生产上百种造型的竹签灯笼。

如今,依靠着扎实的产品做工和多变的产品造型,该公司年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通过自主创业,张仕强结束了四处打工的日子,在家乡买房买车,和妻子、父母过着富足而有朝气的生活。

新闻推荐

探秘眉山历史名人之尾篇 回望眉州先贤 传承眉山精神 本报记者 张玉

核心提示作为成都平原腹地的眉山,历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经过时光的沉淀,愈发熠熠生辉。尤在当下,这些历史名人是眉山突出的优势和宝贵的资源,值得深入挖掘和发扬光...

青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