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天地人神 丝绸最早或许不是用于穿着

四川日报 2021-03-22 05:39 大字

迄今发现的最早丝绸距今5500年左右

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特质。中国发现的最早丝绸,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

2019年,郑州荥阳汪沟遗址的一件瓮棺内发现碳化织物。根据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可以确认呈绞经状态的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这与20世纪80年代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郑州市汪沟、青台遗址发现的丝绸,及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确切证明中国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家蚕制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铃

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为何会将丝绸埋入祭祀坑?四川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究竟有何意义?业内专家纷纷发表看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丝绸出现在祭祀坑

或被视作沟通天地的一种媒介

三星堆1、2号祭祀坑发现以来,学术界大多认同大立人、神树等青铜器,是古蜀人立于宗庙的祭祀对象。最终,它们被砸碎、焚烧、掩埋,完成最后的祭祀使命。然而,丝绸为何会出现在祭祀坑?它们是用来包裹青铜器的吗?

“这也是我们想要了解的真相。”省考古院文保人员郭建波说,现在发现的丝质物残留与青铜器的关系都很密切,1、2号祭祀坑,已有30多件青铜器被发现有丝织物残留,它们分别在青铜尊口沿的内外侧、青铜璧、青铜罍、青铜眼泡等器物上。有的残留,还在青铜薄片的夹层里被发现,“所以我们曾经推测,丝绸是不是用来包裹青铜器的?”

但是,1、2号祭祀坑的器物经过打砸,且青铜神树等器物体量巨大,包裹似乎并不现实。考古人员认为,或许在掩埋青铜器等物品前,古蜀人以丝绸层层铺垫,或者和青铜器一起焚烧后倒入祭祀坑。

丝绸和祭祀的行为扯上关系,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周旸看来并不奇怪。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整理,周旸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或许并非是制衣服而是事鬼神。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或许是在原始桑林中观察到了蚕自卵至蛹并化蛾飞翔的变化,把它与人的生死、天地沟通联系,渐渐蚕被视为通天的引路神。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开始养蚕,并开始对茧丝利用,其目的就是把它作为沟通天地的一种媒介。

“根据这个理论,祭祀坑发现丝绸就能说得通。”郭建波说,中国历史上有在丝绸上书写吉祥文字或符号祭祀神灵的行为,“如果丝绸的祭祀行为成立,那在祭祀坑的丝绸残痕上发现文字,便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

为四川的丝路地位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不管祭祀坑的丝织物当年为何埋入,它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3000多年以前,古蜀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周旸认为,从四川的气候环境而言,3000多年前古蜀人种桑养蚕是有基础的。2000多年前的汉代,四川终于成为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源地,成都被誉为锦官城,中间应该存在必然联系,而非一蹴而就。

2000多年前的四川,织锦业有多发达?汉代扬雄曾在《蜀都赋》中发出“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的赞叹。最近几十年,来自四川的丝绸不断在河西走廊至新疆等地考古出土,亦证明了史书的记载。

1995年,考古人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便被专家考证是汉晋时期的蜀锦。此外,新疆还出土过印有“双流县”的联珠龙纹绮、钤有“益州都督之印”的衣物;现藏于日本的吐蕃文书也有“益州半臂”“梓州小练”的记载。3年前法国图书馆公布的敦煌遗书电子版,也发现了“西川织成锦”“彭山绫”“红川锦”“软锦”等字样。软锦、红川锦等都是蜀锦的分类。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再次出土汉代织机模型,经中国丝绸博物馆证实,这是汉代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此后,博物馆还利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汉代工艺最复杂的织锦“五星出东方”织锦,以事实证明四川先民曾经创造灿烂文化。

今年年初,四川渠县城坝和宣汉罗家坝的一批战国墓葬中,也发现明显的丝和麻痕迹。另外,在三星堆1986年的发掘中,还出土陶纺轮。基本上可以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证据链:三星堆纺织麻布甚至纺织丝绸的历史,至少在3000多年以前。

四川能否找到更多关于丝绸起源证据,还有待更多考古揭晓答案。

新闻推荐

奉献,融入青春的温度 眉山市多措并举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

青年志愿者正在为游客测量体温。3月12日,家住东坡区苏祠街道的纪婉秋穿上“红马甲”,和志愿服务团队一起,到该区三苏镇望苏...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