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振兴路上的“大小协奏曲”

眉山日报 2021-02-19 07:58 大字

(上接01版)

大平台搭载小产地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苏轼的一行诗,道出了眉山的物阜民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眉山,自古便被誉为“坤为上腴,岷峨奥区”,意为“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峨间最神奇的地方”。

同时,眉山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垂直落差约3000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更是多样,往往转过一个山头,种植的作物便不同了。

3万亩葡萄基地,2.8万亩无公害藤椒生产基地,10万亩枇杷基地,1.75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对于一个人口超过300万的农业大市来说,这样的产业规模算不上大,但众多“小而精”的产业却生机勃发,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在山地丘陵区搞农业,“上规模”面临先天不足。规模有限的农产品如何对接市场,是道由来已久的难题,眉山在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又是如何让其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

眉山的答案是用“开放”和“品牌”构建大平台,搭上大平台的“高速列车”,小产业、小规模的农产品也能在市场上飞奔起来。

“眉山紧扣‘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战略定位,坚持‘融入成都、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农业立体开放发展格局。”胡元坤说,产业发展要“跳出眉山看眉山”,以“大开放”促进对接“大市场”,为眉山特色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立足一域,眉山抱成都、倚乐山,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川南、川西南、川西的黄金走廊;放眼全局,眉山与成都共享天府新区、四川自贸区成长红利,共享机场、中欧班列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明显。

在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一栋栋钢化大棚沿着主路一直铺向远方,大棚内的葡萄藤仿佛在弯腰招手,迎接着爱吃、爱玩、爱休闲的成都客人。“这里的葡萄品种多、味道好,每年我都会带着孩子来园里采摘。”成都市民张铭正拿着剪刀挑选葡萄。

设施葡萄大大延长了采摘期,迎合了旺盛的市场消费需求,彭山区成了成都市民采摘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眼下,眉山已建成86万亩直供成都市场的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10余种特色农产品不用落地即可直达成都商超。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近年来,眉山巧用优势,久久为功发展外向型农业,已连续举办12届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连续3年承办中国食品安全年会,成功举办和参加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节会活动,省内外来眉山落户农企不断,农业开放平台不断完善。

“小产地农产品影响力有限,要想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还须变‘一盘散沙’为抱团发展,形成合力谋出路,把品牌做大做强,向大品牌要效益。”熊英介绍,眉山市正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2018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出台《眉山市“味在眉山·香飘世界”行动计划(2018-2021年)》,以“味在眉山”品牌统揽包括调味品、粮油、泡菜、茶叶、乳制品、畜产品等在内的13个产业发展,已建立起系统的产品体系,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261个,有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2020年,“味在眉山”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消费者随意走进一家大超市,通常都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寻到“味在眉山”的影子。

“借着政府组织的品牌推介活动,我们的特色菜已经出口到印度、尼泊尔了。”川南酿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陈彦汐说。除了食品,眉山其余小产地农产品也不断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东坡区的3万亩蔺草基地这几年成了“香饽饽”,蔺草编织的榻榻米、凉席等用品漂洋过海,装点着日本百姓的家庭。

如今,除了泡菜、生猪、粮油几大主导产业之外,眉山的鹌鹑、水产种苗、东坡蜂蜜、彭山设施葡萄、仁寿枇杷、洪雅茶叶、洪雅藤椒等一批特色产业也走在了全省前列。眉山先后创建“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13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多个,可谓是特色产业交相辉映、活力无限。

大项目带富小农户

长期以来,种养等农业产业税收低、甚至零税收的状况,让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但同一问题辩证地看,农业产业是“藏富于民”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是城乡发展的最大潜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要在‘强市’与‘富民’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二者共赢。”熊英分析,要兼顾县域发展与农民致富,就要构建起从大园区、大项目到家庭农场、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眉山引进了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德康200万头生猪、正大300万只蛋鸡、蒙牛二期等39个重大农业项目。在加紧项目落户的同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模式完善“园区+项目+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小农户的带动超过80%。

在仁寿县始建镇,几栋蓝墙白顶的现代化生猪代养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周围山坡上的柑橘林郁郁葱葱。山腰的监控室里,养殖户侯元德正盯着屏幕查看猪舍内的情况。

“这是育肥区,圈里的猪已经长到200多斤了,下个月就能出栏。”侯元德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监控镜头里,产房、猪舍、保温箱等区域情况一目了然。

侯元德的代养场是德康集团在建的1700个代养单元中的一个。按照“大项目+小业主”的发展模式,去年,仁寿县政府与德康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资20亿元新建祖代种猪场,德康为小养殖户统一提供仔猪和技术,小养殖户则为德康“代养”。

“县里为鼓励农户代养,对每个代养单元提供20万元建设奖补,并协调金融机构为代养户提供每个单元50万元的信用贷款,代养户只需出资30万元就能建起一个存栏量1200头的代养单元。”仁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赖利军介绍,代养单元按德康标准建设,实现了“圈舍标准化、管控数字化、粪污资源化、经营代养化”。

“按照今年的猪肉价格行情,一个代养单元大概能赚30万元,我还承包了附近的山地种植柑橘,采用‘种养循环’模式,施的是猪粪做成的有机肥,明年果子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在侯元德看来,“大项目+小业主”的模式,不仅帮养殖户解决了养猪无资金、无标准、缺技术的难题,还规避了疫病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目光转移到竹乡青神县,这里半城山水半城竹。在翠竹的见证下,青神富庶了千年,进入新时代,这一古已有之的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青神依托竹编产业园区引进项目集群,打造了国际竹会展中心、竹艺培训基地、竹业研发基地、竹企孵化基地、竹文化旅游路线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竹产业交易博览综合体。

川西田园上,阡陌纵横;竹掩水乡处,游人如织。从会展中心到竹林湿地公园,一条竹林风景线串起了一处处竹编工坊、一间间乡村民宿、一片片川西林盘,这条路线,不仅是产业路、景观路,更是农民的致富路。

“这两年,来这边的游客越来越多,手工竹编很受欢迎,我家每月的零售收入在7000元左右。”西龙镇的竹编艺人刘前兴说,他已经把女儿、儿媳妇召集来办起了加工厂,准备扩大产能接订单。

在项目集群牵引下,竹编已走出国门,远销欧美。据统计,青神县总人口仅20万人,却有3.5万人从事竹相关产业,细细的竹条,“编”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山再高,高不过攀登的脚步;路再长,长不过抵达的决心。迈着奋进的步伐,眉山已经找到产业兴旺的要诀,在审时度势中强主导,在协调发展中兴特色,在不忘初心中扶弱小,奏响了振兴路上的“大小协奏曲”!

(转自2月18日《农民日报》)

新闻推荐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中国古建研究的一段时光印迹中国营造学社旧址。①梁思成、林徽因旧照。②旧址内的绘图室。③旧址小...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