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有出路 返乡创业有天地
□农民日报记者 张艳玲
“小康”是什么?“种出了好果子,娶到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孩子,买上了好车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6月1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面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组的提问,果农绝妙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不禁拍起了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之一。老乡的“钱袋子”鼓不鼓,是硬指标,来不得半点马虎。
日前,记者走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四川,探寻蜀乡大地上的富民增收故事。
出得去——
农民工服务中心搭起连心桥
彝族小伙倮伍克的子的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
6月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玉林社区的大榕树下,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头发微卷的倮伍克的子。2010年4月,19岁的倮伍克的子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的大山中,到了中铁八局成都地铁2号线15标项目部,成为一名建筑工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盾构机。通过勤学苦练,10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专家型工人,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凭借这一技之长,倮伍克的子不仅工资跟着上涨,还收获了中国中铁劳模、“成都工匠”等诸多荣誉,全家人的生活也步入小康。
作为人口大省、农民工大省,四川每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4000亿元,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边天。这中间有千千万万个倮伍克的子,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在城市打拼,不仅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在眉山市仁寿县,记者见到了39岁的蔡永强和34岁的谢洪梅夫妇。十余年来,他们一直在江苏苏州务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们取消了返苏计划,而是通过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的仁寿籍农民工回引工程“让爱回家”,双双入职县里的重点企业。“工作稳定,一家团圆,这就是我心中的小康生活。”蔡永强说。
据了解,通过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各类线上专场招聘会以及各县纷纷展开“一对一”就业帮扶。面对疫情不利影响,截至今年5月,四川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已达到237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还增长58万人。
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省内农民工就业数量逐渐超过省外,但仍然有1000万农民工远离家乡。为了让年轻的父母放心进城,近年来,四川各地纷纷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团队。遂宁市射洪县西山坪村村民马雪梅便是其中一员。3年前,共青团四川省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伴计划”落地西山坪村,曾是留守儿童的马雪梅主动应聘,在村里的“童伴之家”当起了“童伴妈妈”,为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营造了一方温馨快乐的小天地。
据了解,为了更好服务农民工,四川创新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措施”;在2019年的机构改革中,四川进一步搭建起省、市、县三级农民工服务中心,负责农民工回引、创业、培训、维权救助、服务等业务指导。
留得住——
找准产业激发致富潜力
“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在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村口,墙上的巨幅标语透着村民的志气。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到过上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目标升级的底气,来自果园村近年来下大力气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真功夫。
20世纪90年代,果园村“名不副实”:全村7000亩土地,仅100亩葡萄园,种植户靠天吃饭,每亩收入仅3000多元。2007年,彭山“葡萄大王”杨志明牵头成立果怡农业合作社,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秀兰等一批农业专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引领村民依靠科技发展葡萄产业。为克服降雨难题,全村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为解决光照困难,葡萄田里铺上了反光地膜;为提升葡萄品质,农户们用上了标准化高光效塑造型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
如今,果园村名副其实:全村种植特色葡萄5200亩,葡萄品种43个,成为当地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
果园村并不是个案。在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村民靠着龙安柚走上了致富路。村子里的龙安柚母本园是个宝,涉及到的123户柚农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2户,10万元以上的有15户,5万元以上的有76户。经过多年发展,龙安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当地企业不仅开发出了柚枳实、柚白皮、柚青皮等初级产品,更研发出了柚子精油、柚皮浴足粉等各类深加工产品。
资阳市安岳县被誉为“中国柠檬之乡”,10个柠檬就有8个产自安岳,其编制的《柠檬鲜果标准》等7项标准成为中国柠檬生产、加工、销售标准。立足于柠檬产业优势,安岳文化镇燕桥村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着力打造田园绿道、山地骑行道、柠檬博览园、柠(萌)宝嗨主题乐园、柠檬展销中心等以柠檬为主题的旅游设施。村民纷纷参与休闲娱乐、农家餐饮、农家采摘、生态农业观光等,2019年实现旅游年收入1200万元,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措施,推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色”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各地因地制宜,着力发展打造了川油、川菜、川果、川茶、川药、川桑等优势产业,促进了四川特色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品种日益丰富,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回得来——
“乡愁经济”带来新机遇
从默默无名的小乡村到如今众创共建的诗意田园,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向人们展示了小康生活的诗意。
2014年11月,3个城里人来到高槐村,看中了城郊的地理优势以及村民前庭后院的开放空间,他们租下村民的房屋建起了高槐村首家咖啡屋“不远咖啡”,由此拉开了高槐村以乡村咖啡为特色的农旅发展序幕。
看着村里的乡村咖啡生意红火,2018年,刘春梅和丈夫结束了城里的美发事业,回到老家,把宅院整修一番,也开起了自己的咖啡馆,取名“芳华·旧时光”。刘春梅回忆,2018年10月初,经过近半年的装修改造,咖啡馆开业,正好遇到国庆长假,生意火爆,最多时每天要接待300多位客人,可以说是一座难求。
如今,高槐已经有了24家乡村咖啡馆。城里人纷纷下乡寻找乡愁,老村民陆续归巢就业创业。高槐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咖啡文旅聚落。
不久前,民谣小院乐队的8个年轻人把工作室也搬到了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村里的广场就是他们的舞台,村民就是他们的观众。他们以高槐村为灵感,歌唱着诗意的田园生活,成为诗意高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槐,有宁静的田园风光、友善的新老村民,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文创环境。”乐队鼓手小黑告诉记者。
“乡愁经济”带来了新的产业业态和消费场景,让乡村正在成为创业乐土。日前,四川省首次整体推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项目,欢迎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这是四川省首次整体推出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投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70余万人,实现创业产值4000多亿元。仅今年以来,四川省新增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4.7万人,新增企业实现总产值88亿元,带动就业10.7万人。
(转自7月20日《农民日报》01版头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茂春)近日,彭山区李密大道北延伸段一侧,建设中的竹韵廊公园已初具雏形。据彭山区林业和园林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