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成为生力军 职业农民是怎样炼成的(下)

眉山日报 2019-12-25 05:45 大字

李相德到田间检查水稻生长情况。(资料图片)生态农业园区。(资料图片)袁晓慧用测糖仪测试春见糖度。本报记者 雷卓鸣 摄徐洋(右)和晏亚利(左)在发酵基地。正在发酵的有机肥。

□本报记者 陈甜 文/图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近年来,眉山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措并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吸引了一大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其中不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随着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奋斗在农村,不仅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还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如今,年长的职业农民凭借他们丰富经验,已经成为推动眉山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年轻人的加入,会让“农业大军”多一支敢闯、敢拼的新力军。本篇分别从农村个体户、农村职业经理人和青年创业者三个方面选取典型,通过他们个体的奋斗经历管中窥豹,看不同年龄段的职业农民是怎样炼成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近年来,眉山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措并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吸引了一大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其中不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随着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奋斗在农村,不仅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还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2017年,眉山全市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人数为1663,其中40岁以下人群占比为28%;2018年,全市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人数为1775,40岁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44%。如今,年长的职业农民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已经成为推动眉山农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越来越多年轻血液的注入,“农业大军”多了一支敢闯、敢拼的生力军。本篇选取3个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样本,通过他们个体的奋斗经历管中窥豹,看不同年龄段的职业农民是怎样炼成的。

70后李相德

“让想种田的人会种田,让会种田的人能赚钱”

提起眉山的种粮大户,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李相德。他从一人种粮,到带动大家一起种粮,不仅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更是农村致富带头人。

12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东坡区悦兴镇金光村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好味稻合作社”)。当下不是农忙季,几十台插秧机整齐地停放在机电库区,合作社年加工5万吨稻谷的生产线正在轰隆隆地转动着,加工厂区里堆放着一堆堆烘干好的稻谷。

今年48岁的李相德是“好味稻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展厅内有许多他获得的荣誉证书,比如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十佳农村致富带头人等。

1989年高中毕业后,李相德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寻找发展机会。他先后从事过废旧物品回收、修自行车、配钥匙、烧锅炉、维修手机和承包工程等工作。1997年,通过承包工程尝到甜头的李相德回到家乡,准备招更多老乡一起去工地。人还没招到,李相德却被家乡的情景惊呆了——很多土地没有种好甚至被搁荒,田间杂草丛生。原来,由于种田利润低,家乡的青壮年劳动力像他一样宁愿外出务工,没有人愿意在家乡种田。

“如果大家都不种田、不种粮,将来我们吃什么?”这次回乡的所见所闻对李相德触动很大。“别人不种田,我来种!”带着这个想法,李相德回来后就没有再离开。他把所有的积蓄当启动资金,流转土地开始种粮。之后几年,他流转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100亩、300亩、500亩……但渐渐地,李相德意识到了自己“单打独斗”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将乡亲带动起来抱团发展。

2014年5月,李相德将周边种植业主、家庭农场主组织起来,成立了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迅速吸纳社员,流转了更多土地,形成了规模化种粮模式。“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机制,即‘五统一’,包括统一农技知识、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农机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李相德介绍说,“五统一”机制有利于合作社标准化种植、生产、销售,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每年一到收获期,合作社就会把社员及周边业主种植的稻谷统一收购,按照稻谷的品种、外观、口感等分别进行仓储。合作社生产出来的精米加工包装后一部分销售到周边企业,同时也向学校、小区、机关单位、企业等供应优质大米。“合作社每年的稻谷供不应求,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全部销完。”李相德笑着说,这样既保障了合作社利益,又避免了粮食陈化。

合作社赚到钱后,首先进行社员分红,今年“好味稻合作社”亩分红为285元,共计分红680万元。对于盈利分红,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把盈利的10%提取为“公积金”,余下的90%作为可分配盈余,把可分配盈余的60%根据社员交易量作第一次分红,余下的40%根据出资额进行第二次分红。

“让想种田的人会种田,让会种田的人能赚钱”。李相德说,这就是他们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80后袁晓慧

“只要喜欢,回到农村就不觉得后悔”

“你看,这个叶子又大又圆的树,就是爱媛;叶子又小又尖的,就是春见。”12月23日下午,在彭山区黄丰镇丰华村的一处果园,袁晓慧非常娴熟地向记者介绍区分不同柑橘树的方法。

袁晓慧的身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种——农业职业经理人。这次到果园查看春见,是在为月底的销售做准备。

谈话间,袁晓慧从树上摘了一个春见,掰开取一小瓣,然后一手拿着测糖仪,一手将橘子汁挤在测试小盘里,按下开始键,只见屏幕上显示着“12”的字样。“糖度达到了12,说明这个果子已经不酸了,到了可以销售的时机。”袁晓慧解释说,柑橘的糖度数值总共有三个阶段,刚刚成熟时糖度一般为10%、中期为12%、末期为14%。

“原本春见的销售期一般是从元旦节后的第10天开始,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春见在售,再加上今年过年早,到了过年前一星期,基本上就不会有人收货了,所以目前销售期只有20天左右。”为了给消费者带去品质一流的果子,袁晓慧准备在当天下午查看10家左右的果园,从糖度、外观、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择优选出合作的供货商。

此时,距离袁晓慧从北京辞职回到彭山老家,已经过去整整五年了,她也从一个对柑橘一窍不通的“水果小白”,成长为半个“水果专家”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她这些年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积累。

今年39岁的袁晓慧,2004年从北京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就留在北京从事公关工作。后来,袁晓慧的女儿出生了,她的母亲去北京帮她看顾小孩,但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哮喘发作了好几次。2014年底,在照顾家人与工作之间难以平衡的袁晓慧决定辞职,带着母亲和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乡。

回家以后,正赶上自家果园的“不知火”采摘,袁晓慧本想着拍了几张图片发在微信朋友圈,让大家感受一下农村的自然风光,没想到收到朋友很多“点赞”,还有一些朋友主动询问是否可以购买。就这样,袁晓慧在朋友圈里卖出了近两百箱柑橘。“大城市的人有消费能力,也有这个消费需求,他们只是缺一个购买渠道而已。”这次偶然的“触电”让她看到了商机,袁晓慧开始瞄准农产品电商销售。

2016年,在当地政府电商政策扶持下,袁晓慧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品牌,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今年,袁晓慧还准备成立一家合作社,“目前已经在走流程了,估计这两周就能办下来,合作社成立以后,有了固定的供货社员,果子的质量也有了保障,这样利于拓宽销售渠道,包括电商平台、高端生活超市等。”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袁晓慧做什么工作不好,偏偏要回来卖水果。“工作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袁晓慧说,她对于当初回来的决定一点都不后悔,现在她既能陪伴在家人身边,又能发挥自己所长在农村打拼一番事业,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90后徐洋

“以前没干过农活,但我愿意尝试”

当农村、农业发展迅速,乐于接受挑战的年轻人,也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今年3月,5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成立了一家致力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臻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润公司”),他们的基地位于彭山区公义镇马林村。

上周,记者在基地里见到了其中两位合伙人,晏亚利和徐洋。

今年24岁的徐洋是彭山区城里人,之前从未做过农活,这次创业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农活。“虽然以前没有干过农活,但我愿意尝试。”徐洋说,他到农村创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三年前,徐洋大学毕业后回到彭山,在一家民意调查公司工作,认识了现在一起创业的4个伙伴。那时,由于工作原因,徐洋一行人经常到乡镇调研,有许多机会和村民交流。整洁漂亮的村庄、宽敞平坦的道路、果香花香四溢的农场……“现在的农村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徐洋由衷地感慨。

后来,徐洋一行人到北京参加培训时,接触到了“微生物高效生物降解技术”,他们联想到彭山的农业发展得那么好,有很多秸秆、树枝却堆放在那里无人利用,如果将那些农业废弃物发酵成有机肥,然后用于果树施肥不是很好吗?于是,有人提出来,“我们要不合伙创业。”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并很快就付诸行动。流转土地、建设基地、招工人……目前,臻润公司拥有260余亩的规模,其中农业废弃物处理50余亩,种植基地200余亩。

“要下田种地,免不了做一些脏活累活,这是当初我预料到了的,所以并没有觉得难以接受。”从3月到现在,徐洋觉得他收获很多,通过看工人师傅工作,他学会了简单的农活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徐洋回到农村创业,其父母也是支持的,因为他们也觉得现在农村变化很大、发展很好,很有前景。“因为我爸爸看好农场发展,今年他都去流转了25亩土地,准备种植柑橘。”徐洋说。

“我们特别鼓励像徐洋这样的年轻人主动回到农村创业,明年会推荐他们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让他们可以尽快上手。”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职业农民里面的年轻人比例上升了不少,今年彭山区认定的51人里有9个是30岁以下的,这是一个好现象。

短评

唤醒年轻人心中的“田园梦”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焦点。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当农村有业可创,既有前途也有“钱”途时,年轻人是不排斥回到农村发展的。只是他们常年在外,难以及时接收到农业农村的最新信息,如果不是偶然的遇见,他们也发现不了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时,对年轻人关于农业农村的宣传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年轻人听到农村的召唤,也许他们心中沉睡许久的“田园梦”就会被唤醒,也许他们就会知道,除了背井离乡在外漂泊,他们还多了一个回乡造梦的选择。大城市的“奋斗梦”是美好的,乡村里的“田园梦”也是美好的,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中国梦”。

新闻推荐

构建“一轴四区” 打造“天府乐活城”

本报讯(记者罗端)近日,彭山区召开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构建“一轴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