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从高冷变成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

四川日报 2019-09-30 06:42 大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的博物馆数量从两座增加到了现在的266座……”9月初,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发布会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博物馆的相关数据。,博物馆 从高冷变成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

博物馆数量从个位数到百位数的剧增,成为四川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的一个缩影。70年来,四川省文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博物馆数量、办展场次、观展人数均名列全国前茅。博物馆成为四川城市气质的象征、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提升四川软实力以及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阵地。

□沈菊文/图

数量之变

从2到266,见证快速发展

四川,如今成为在全国频频制造博物馆热的文博大省。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川仅有两座博物馆——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以及四川省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博物馆、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杜甫草堂纪念馆等十几座博物馆相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到上世纪80年代,四川博物馆数量渐渐达到52座。

博物馆数量的剧变,发生在最近10年。从2008年开始,四川博物馆数量从122座增加到266座,10年翻了一倍,数量居全国第七。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座,仅次于北京的14座和陕西的9座。

不仅数量大幅增长,博物馆的类型不断丰富、办馆主体日益多元,博物馆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综合性博物馆数量庞大,覆盖省、市、县;纪念伟人和英雄人物的纪念馆吸引全国观众造访。遗址和古建博物馆三星堆、金沙、武侯祠、草堂、三苏祠等名扬全国,恐龙、川菜、蜀锦织绣、彩灯、皮影、“三线建设”等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种类繁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批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博物馆也正在建设发展之中。迄今为止,四川省已建成富有活力、覆盖广泛的博物馆体系。

博物馆建设主体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博物馆都由国有资金建设;进入新世纪,一大批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到20年,已达81家。建川博物馆迄今已建成30多个分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其馆主樊建川主导推动建川品牌的输出,为建川博物馆扩大了影响,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经过多年的运营,许燎原现代艺术博物馆、川菜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等其他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也已小有名气,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展陈之变

精品大展成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省文物局发布一组数据:2018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了7272万人次。

观众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四川不断转变思路,推出精品大展和创意节庆活动,在文化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品大展,在全省各大博物馆遍地开花。

在四川博物院,2017年举行的“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2018年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分别吸引了20多万观众入场。

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宅兹中国——陕西西周青铜文物展”“人与神——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等一系列展览受到观众热捧,引发社会关注。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年依托金沙太阳节都会举行一次世界文明展,2017年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借助金沙太阳节的推动,吸引观众达120万人次。

在成都博物馆,大展迭出、观众爆棚成为新常态。2016年底到2017年4月,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108万人次进场看展。

精品大展多,展览用心,再加上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化、沉浸式的观展方式,使得博物馆展览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丰富的特色节庆,同样为博物馆增加了人气,打造了品牌。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庙会、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太阳节、杜甫草堂博物馆诗圣文化节以及三星堆博物馆的大祭祀,年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成为四川重要的春节文化活动。

四川的博物馆建设,正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也正在改变着四川人的生活方式,让博物馆成为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

服务之变

优质公共服务让博物馆更接地气

四川博物馆的火爆,离不开政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有形之手”。在四川,博物馆智慧服务、延时错时开放是一大亮点。

2017年,省文物局着力推动博物馆错时延时服务,从最初的两家试点,变为在全省系统推广和因地制宜实施,四川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由省级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印发通知,在全省统一部署并推进博物馆错时延时服务的省份,得到相关主管部门肯定。目前,全省180座国有博物馆和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实现了各具特色的错时延时开放。得益于此,更多上班族和外地游客在晚上也能走进博物馆观展。

博物馆智慧服务,则让观众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刷身份证、智能门禁、电子门票等简化入馆流程。免费或低价的手机语音讲解让观众看懂展览不再困难。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部分博物馆已实现通过网络预约门票或活动,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能。

丰富的博物馆教育,也正在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一课”,四川博物院在全国最早开办“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让孩子爱上传统文化。四川博物院还在全国率先打造网络“文博教育”平台,让全省近千万名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学文物、赏艺术。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研发实施了300余项教育项目,每年开展教育活动超过1万场次。

“博物馆+文创”,也让文物承载的文化随时可感知可触摸。在四川博物院,张大千、齐白石、石涛等大师名作纷纷印上丝巾、书签和手机壳;在刚刚举行的第三届西博会进出口商品展暨国际投资大会上,三星堆继面具饼干等网红文创之后,将青铜面具印上了领带,让文化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播。

与此同时,与国内外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也日益活跃。不光把精品大展“请进来”,以古蜀文明为代表的展览也不断“走出去”。截至目前,古蜀文明已60多次走出国门,三星堆文物仿制品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

可以预见,随着四川省博物馆体系的丰富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更多国内、国际文化展览活动将在四川博物馆里“生根发芽”,四川省文博事业必将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并惠及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新闻推荐

巡河清河并举 水质持续改善

日常河道清理。毛河保胜段。毛河流域。岷江。□刘晨夏嘉憶本报记者雷卓鸣文/图今年以来,彭山区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强...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