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创新生态建设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5-14 06:25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 (雷卓鸣 黎亮 记者 常坚)“过去清澈见底的毛河又回来了!”近日,眉山市彭山区保胜乡的村民们,说起近日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母亲河毛河发生了大变化。据该区环保部门水质检测结果显示,今年以来,毛河保胜段出入境断面对比,高锰酸盐、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9.2%、75.6%、87.3%和28%,地表水平均水质由劣Ⅴ类上升到Ⅳ类。

毛河水质改善,只是保胜乡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保胜乡长期以来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天蓝、山绿、水清、境美”为总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毛河流域、畜禽污染、人居环境三项治理,保护碧水蓝天,守住绿水青山。

据了解,毛河是包括该区保胜乡在内的多个乡镇的母亲河,过去几年污染严重,从一条“见水就有鱼”的清澈河流变成了人人捂鼻走的臭水沟。而保胜乡作为毛河入境眉山市的源头,受到沿河养殖场、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治河有河长制,治乱有‘三三’制,治污有‘四三’制。”保胜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改善环境,在全区实施河长制的背景下,乡里针对畜禽污染等突出问题,深入摸排,认真“问诊”,开出了几张有效的“药方”。

“最大手笔的‘药方’是去年开出的治理畜禽污染的‘四三’制。”保胜乡党委书记刘庆伟说,养殖业是当地主打产业,不仅养殖户多,而且养殖面积大,仅生猪年出栏量就有8万余头,许多粪便都是直接排入毛河,造成河周边“臭”气熏天,甚至流入下游“臭”名远播。

“办法总比困难多”。“四三”制的出台,为保胜乡畜禽污染这块“病田”带来了福音。目前,通过整治该乡已减少养殖片区3个,规模以上养殖户28家,规模以下养殖户34家,拆除养殖场所2200余平方米,全乡生猪年出栏量减少到4万头以内。

据介绍,“四三”制是“三个限制”“三牌监管”“三条铁律”和“三个一律”的简称。其中,“三个限制”分别是全域实行限养,划定禁养区和可养区,减少养殖片区;“三牌监管”则是对养殖大户、一般养殖户、养殖散户分别实行红牌、黄牌、蓝牌监管;三条铁规”和“三个一律”则是对畜禽养殖的要求和对产生不同污染的处罚力度。

“环境确实变美了,空气也变清新了!”保胜乡占地50亩的养殖业主祝志斌,对畜禽污染整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据了解,他曾在2015年关停了2200平米的奶牛场,配合镇村干部进行了畜禽污染整治,现在是当地有名的水果种植大户。

在畜禽污染整治上下了“猛药”,在创新环境治理上也不能只“调理”。据悉,“三责任、三考评、三联动”的“三三”制长效工作机制是保胜乡治理环境的重要手段。该机制一方面明确了村干部、农户、业主的责任,另一方面坚持年考核、季考评、月检查,实行卫生保洁管理、环境治理和治理成效奖惩等“三联动”,在环境治理上对全乡实现了“全覆盖”。保胜乡也因此成为了眉山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佳”乡镇的常客。

如今,毛河水质长期稳定在四类以上,保胜乡境内山清、水绿、景美,对彭山打造西翼,建设以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支撑的生态田园区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深入现场调研 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本报讯(记者雷卓鸣)近日,彭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钟建成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对该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区人大...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