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肥肠捞饭
□郭平
彭山老城区的新南街已经不“新“了,而脑海中关于街上“家常肥肠”的记忆却历久弥新,一想到它,味蕾就蠢蠢而动,满口生津。
“家常肥肠“是一家很小的店,小到只能放下两张小方桌。店主是个中年人,个不高,精瘦,上唇留着一道浅黑的胡须,看上去有些冷硬而执拗。在彭山美食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关于店主“个性”的传说——有人说是他不卖给那种“说三道四”的客人,有人说他为了快点卖完好去喝茶打牌,所以不卖烧酒……当时我的认为就是店主怪脾气,因“怪”闻名。
“家常肥肠",顾名思义,最招牌的菜就是肥肠,熟客一般进门点三样:一碗肥肠,一碗“肥肠捞饭",加上一份凉拌竹笋,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前段时间,不知为何这家小店关门了,似乎一夜之间,客人们再去的时候,发现已经找不到“家常肥肠”的招牌了,很多熟客互相打电话问原因,美食江湖又流传了几种说法——有的说改行了,有的说他不愿招服务员没人干活了,有的说独门手艺传男不传女,自家是女儿,没有继承人……
几经周折,我联系上了店主,交流过后才知道,小个子店主真的不容易——他是为了记忆中的味道而关门!做不好就不做,不能“将就"坏了名声,那么决绝,没有勉强,我对他也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细细想来,还真有他的“道道":第一是鲜。不管是猪肠还是鸡血,都是当天一大早在宰杀点候着买,上等新鲜的。第二是净。回到店里,先用温水泡一会儿,时间到了用手工将表面的油腻去掉,放入凉水锅里“紧"一下,再切成段状。第三是脆。在小的蜂窝煤炉上,一锅只能烧两“笼"肥肠,也不知道他为啥不换个大锅多赚钱。烧好了,敞着温在锅里,客人来了盛上桌,碗不大,加上几瓣拍烂的生蒜。第四是亮。红汤汁水,色彩艳丽,咸而不腻,依稀能照见人影,细品慢饮,耐人回味……真是食在彭山,味在民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诗雨)为帮助银行和企业做好交流沟通,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近日,彭山区工商联与区国资金融局、人民银行彭山支行...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