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一场思想与技术的变革
正在配音的李沛宇。正在采访文明劝导员的李沛宇。
本报记者 雷卓鸣 文/图
10月,今年26岁的李沛宇来到彭山区广播电视台4楼新闻部,成为一名一线记者。而此前,他已在6楼的配音室、演播室当了3年的播音员。从播音员到一线记者,转变仿佛只是在这两层楼的距离和3年的时光,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彭山区3年来融媒体建设发展的变革之路。
2015年7月,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李沛宇来到了彭山区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栏目播音员。每天,他到演播室熟悉新闻播报内容,随后换好西装,上节目播报新闻。“记者把每天的新闻素材采编回来后写出稿子,我便及时完成配音播报。”他坦言,当播音主持虽是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但永远在路上,用脚步和初心去寻求真相的记者,也是他内心所想要追求的。
2016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报纸、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纷纷开始走转型之路。2017年,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媒体界的一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彭山区也开始逐渐探索融媒体的建设之路。在这期间,彭山区广播电视台于2017年3月升级开通了《彭山传媒》手机APP移动客户端,丰富了新闻传播平台,新增直播板块和栏目组数,聚集多种智能生活服务应用,让用户切实感受到移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
此外,记者的工作内容也有了转变。“之前就看到他们每天拿着摄像机、话筒出去拍摄画面和采访群众,带回来的新闻也主要是供给电视的新闻栏目使用。”李沛宇说,随着融媒体建设逐渐开始,除了稿件共享,在遇到重大突发时,记者不仅要拍回画面,还需要现场直播,临时当上主持人等等。
“现在除了采访、出镜、播音,还要做后期。每天都很充实,也很锻炼人。”李沛宇说,不只是他,所有新闻部的记者都是一兼多能。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很有成就感,因为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力。“新闻素材不需要多次转手,大大缩短了新闻到受众的时间,受众能够更快地获知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时效性弱的遗憾。”
从“高大上”的室内演播厅走到“烟火”人间地,李沛宇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土”记者,而这,只是彭山抓好融媒体建设的一个缩影。11月27日,彭山区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彭山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以区广播电视台为中心,融入“不老彭山”和“微彭山”两大微信公众号、彭山传媒手机APP客户端、眉山日报彭山版,以及门户网站、机关团体主要公众号,实现“两微一端,一报一网”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相融,把握舆论主阵地,形成信息整合、发布合力,打造全区权威传媒平台。
该区广播电视台还在传统新闻节目的基础上,与“不老彭山”微信公众号、“彭山传媒”APP,实现“一次采集、内容共享、多种生成、多种传播”,不断扩大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满足多元化传播需求,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把电视台的视听优势和舆情控制的特色功能均加进去,打造方便快捷的融媒体中心的“传媒利剑”,同时也朝着新型移动主流媒体全力冲刺。
打通新闻“最后一公里”,这便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魅力。
新闻推荐
开展整治。为着力推进“三创”工作,彭山区城市执法局对城区占道经营进行全面取缔,老城区规划缺位,农贸市场、水果市场、停车...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