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彭山,如歌的行者⑧ 马金花 欢乐连箫 演绎惊艳的民间艺术

眉山日报 2018-12-07 07:03 大字

马金花在练习连箫(区文化馆供图)。马金花。2014年彭山区非遗项目展示连箫表演(区文化馆供图)。

一支三尺余长的竹竿,每节凿洞后穿上铜钱,表演者手持着它,随着音乐、唱腔或讲词,有节奏地敲击地面,或人体上的肩、胸、背、腰、腿、脚等部位,甚至蹲、跑、滚着敲打,其声铿锵悦耳,这种集舞蹈、说唱、音乐于一体的曲艺形式,便是连箫。

有着悠久历史的连箫表演已被列入彭山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凤鸣镇和保胜乡,而现存的表演者仅凤鸣镇81岁的民间艺人马金花,多年来,她和丈夫走南闯北,把连箫的喜悦和热情带到了全国各地。

坚持连箫表演60余载

“我一辈子就这一个爱好。”马金花说,这个爱好她坚守了一辈子。

据介绍,连箫起源于清朝,在北方被称为“霸王鞭”,又叫“莲花十八响”,关于连箫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传说明末将领秦良玉叫士兵以竹子藏粮过关卡后,士兵们高兴得敲打竹竿,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连箫。还有一种说法,连箫是乞丐沿街要饭,怕恶狗伤到自己,手持竹竿并随时敲打演变而来。连箫曾一度在巴蜀大地风行,其来源和川剧相似,是“湖广填四川”时由外省移民带入。

“十几岁的时候,我来到彭山,和丈夫一起到茶馆表演曲艺,打花鼓、唱小曲儿……”马金花回忆说,有一次到成都表演,看到有人在一旁跳连箫,那一刻,她便被连箫灵动的舞蹈动作、优美动听的唱腔深深吸引,于是,她决定拜师学艺。当然,说是拜师,但大多是自学,“那时候,大家都忙着表演挣钱,根本没时间手把手教你,我只是站在旁边看,边看边学、边看边练。”

从成都回来之后,马金花便每天在家练习,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创新技巧,如“黄龙缠腰”“雪花透顶”“跑马射箭”等精彩动作。熟练之后,她就和丈夫在彭山的各个茶馆试着表演,没想到却收获了意外惊喜,围坐着看她表演的人越来越多,掌声也不绝于耳,这让马金花越来越自信了。

“连箫打在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清脆明快的节奏能够抒发人们心中热情、欢乐的情感。在过去,特别是丰收季节、节假日,表演者常常用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马金花说,正因为如此,她这一生都在坚持跳连箫。

致力于民间艺术传承

彭山连箫在过去大多为二人、四人表演,或十多人、上百人参加表演。当一男一女表演时,男的手握连箫,身穿戏曲服装,女的扮成戏曲中的传统人物,相互配合边跳边唱。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除个别民间艺人还在表演外,连箫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便很少在公众场合见到了,即使近年来在个别地方看到的连箫表演,也是经过现代舞蹈者的挖掘、整理而形成的现代舞蹈。

如今,在彭山会跳连箫的民间艺人只剩下马金花了,而她渐渐年迈,腿脚已不如从前。为了让彭山连箫技艺能传承下去,几年前,她决定招收徒弟。当时消息一传出,彭山区业余文化骨干沈留利、郑菲、孙瑶、许慧波和韦锡琼5人便相约来到马金花家中,用传统方式举行了拜师学艺仪式,并开始了连箫技艺学习。

“真心希望我的这项‘绝活儿’可以传给更多喜爱民间艺术的人,让它可以永久传下来,不被丢失。”对于马金花来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我看过其他省市的连箫表演,虽然大体相同,但细节却跟我的不一样,彭山的连箫有它的独特之处,这也是精髓。”

据了解,彭山区境内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项目,重点分布在双江片区及沿岷江河至武阳乡、牧马镇等。非遗资源特色均与彭山的长寿文化、孝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但如今的现实是,许多项目的发展状况已经到了濒危状态。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把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真的需要很多努力,我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成为这样的传承者,把彭山文化发扬光大。”据该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彭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从源头“活”起来,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和管理机制。

新闻推荐

争做志愿者 文明交通劝导成风景线

劝导“电马儿”。本报讯(刘统华周晋记者廖文凯文/图)“请再等待几秒钟,不要闯红灯。”12月2日上午,彭山区彭祖大道与区委红绿...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