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火攻之后沉入江底的西王赏功币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8-09-14 15:30 大字

【编者按】本文原题为《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金银币探讨》,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08期,作者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有删节,原文注释从略。

距今372年前的一天,张献忠率领十余万大军,将金银财宝装载于数千艘船上,顺流东下。前明参将杨展闻讯,带兵迎战于彭山江口,纵火攻船,烧沉其舟,仿佛三国时期赤壁大战重现。献忠部下多年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2017年,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古战场遗址的部分区域进行了科学发掘,从而揭开了流传三百余年传说的神秘面纱。

去年1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四川眉州市彭山区江口镇附近的岷江河道进行局部围堰,抽干堰内江水后进行发掘(图一)。出水遗物夹杂于砂卵石之间或分布于由砖红色粉砂岩构成的基岩冲刷槽内(图二),有各类遗物共计3万余件。其中,发现西王赏功金银币数量达到200余枚(图三至图五),令世人瞩目。本文所说“西王赏功币”的概念,不是流通货币,不具有通货的性质。就其狭义而言,性质为奖励军功的纪念章,是明代赏功内容与钱币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亦属于广义上的钱币范畴。对于以往国内各大博物馆有关西王赏功币的收藏史、形制、性质及铸造时地等问题,笔者已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限于当时条件,使用资料均为传世品。今以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考古发掘品为重点,围绕发掘品特点及其与传世品的比较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将会对西王赏功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图一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区全景

图二 江口遗址江底基岩冲刷槽

图三 西王赏功币出水现状之一

图四 西王赏功币出水现状之二

图五 西王赏功币出水现状之三

西王赏功币学术史回顾

纵观一百多年来的西王赏功币学术史,包括其发现、流传、收藏、研究的历史。关于西王赏功币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发现者,相传为清代光绪末年的张扫巴,他在成都市上五洞桥一冷摊见到一枚西王赏功金币,以八十文购入,却将其熔化得金。清代光绪年间,即公元1875至1908年,文献中所说的“光绪末”,若以最晚的1908年作为时间坐标,至今亦有110年的历史。

目前所见发现最早的西王赏功币实物,是收藏家蒋伯埙的西王赏功金币(图六),1963年被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收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博曾经以珍藏唯一一枚西王赏功金币而闻名于世,堪称“存世孤品”。检索有关西王赏功币的发现、收藏及研究文献资料,呈现出时断时续、不甚连贯的特点。以2011年有较为明确出水时地的西王赏功金银币的发现作为重要节点,可将其学术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图六 上博藏西王赏功金币及拓本

前段属于西王赏功传世品探索阶段,即20世纪初至21世纪的前十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有关西王赏功金银币的收藏与著录见诸文献较多。1927至1932年,蒋伯埙任职于蜀地,得到一枚西王赏功金币。1933年,罗伯昭购得西王赏功银币一枚。张丹翁、罗伯昭先后于1933、1935年在上海《晶报》撰文,介绍有关西王赏功币的发现、收藏情况,张丹翁首次提出了西王赏功金、银、铜“三品说”。1938年,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刊行,将与西王赏功币相关文字内容及其拓本汇集书中。1940年,丁福保编纂《历代古钱图说》由医学书局出版,该书对西王赏功金、银、铜“三品说”予以肯定,这一观点通过此书在泉界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西王赏功金币的入藏事宜,今有档案可查。主要是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上博两家文博单位,围绕着蒋伯埙收藏的这枚西王赏功金币展开一系列活动,涉及到鉴定、征集、收购等问题。

后段是自2011年至今,特别是2017年考古发掘出水大量西王赏功金银币,使得其研究进入新阶段。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西王赏功币经历了从被疯狂盗挖到科学发掘的历史性转折,二是由收藏热点到学术热点的转变。2011年,在四川彭山岷江河道江口段的建设施工中,出水一些文物被现场人员哄抢一空,后追回部分文物,其中有西王赏功金、银币各一枚,这是首次发现西王赏功出水品,有较为明确的出水时间、地点;2012至2014年,不法分子疯狂盗挖江口古战场遗址区范围内的各类文物;2015年4月,警方采取行动,抓获6个盗掘团伙,收缴大批珍贵文物;2017年上半年,考古工作者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出水文物3万余件。上述内容是解析近七年来西王赏功币研究状况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

在了解了这种背景之后,再来分析相关文献。通过中国知网官方网站的数据库,笔者检索到1997至2018年间共计94篇与西王赏功币有关的文献,包括学术论文、科普文章、收藏信息、考古发掘新闻报道等资料。可以通过该网站计量可视化分析,做出数据统计分析柱状图(图七)。1997至2007年,每年刊发与西王赏功币相关文献0至6篇不等,共计27篇。相比之下,2008至2018年,发表西王赏功币文献逐渐呈上升态势,共计67篇。其中,2010、2011、2012、2014年,每年均为4篇,后两年是与不法分子盗挖江口古战场遗址、劫掠西王赏功金银币相关联。这些真品挟带着伪品迅速流向古玩交易市场、拍卖会,成为收藏家们的新宠。2015年文献发表数量急剧下滑,全年无一篇西王赏功币文献面世,应该是与公安部门强力打击盗掘江口古战场遗址的犯罪团伙有着直接关系,使西王赏功币由极力追捧的收藏热点降至无人问津的冰点。2016年,刊发与西王赏功币相关的文献为8篇。2017年达到最大值,为33篇,创历史新高,这一年刊登此类文献数量超过了前十年发表同类文献的总和,这与其同年进行的彭山江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有着直接关系。由此可以总结出这一类文献的刊载规律:每一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多寡,与每一次西王赏功币的新发现密不可分。

近年来,西王赏功金、银、铜币传世品在坊间多有流传,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引起众人对西王赏功币的怀疑。实际上,自民国至今偶有西王赏功实物面世,对于其真伪问题,早已有学者提出质疑,以张?伯与林染最具代表性,推测西王赏功币可能为臆造品。2017年,江口遗址出水大批西王赏功金银币发掘品,为彻底解决长达一个多世纪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图七 1997-2018年西王赏功币文献发表年度分布图

西王赏功发掘品特点及其与传世品的比较

2018年6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之一“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开幕,展出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各12枚(图八),这为近距离细致观察西王赏功发掘品实物、总结归纳其特点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八 国博南9展厅展出西王赏功币的场景

(一)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发掘品特点

这些金银币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钱体较大,圆形方孔。第二,阔缘,轮郭上密布纵向锉痕,大多与方穿左右两侧平行,个别锉痕略斜。第三,地张较为粗糙。内郭较宽,四角方正。第四,正面方穿四周,铸有“西王赏功”四字楷体阳文,对读。四字分布均匀,笔画较粗,用笔雄强。“西”“王”两字上、下相对,每个字因所处空间呈横势,故两字结体方正;“赏”“功”两字左、右相峙,单字所处空间呈纵向,两字结构均取纵势。第五,素背。内外郭、四字钱文的光洁度均高于地张。第六,铸造工艺水平相差较大,良莠不齐,优质者做工精整,拙劣者沙眼遍布。第七,西王赏功发掘品的大小、重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笔者所见到的标本来看,西王赏功金币8枚,一般为金黄色或暗黄色,有的钱体表面局部残存疑似火烧痕迹。钱径5.02—5.05、厚0.16—0.24厘米,重30.37—53.56克。西王赏功银币11枚,因钱体氧化,呈灰黑色。钱径5—5.05、厚0.19—0.22厘米,重33.22—37.84克。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西王赏功金币的钱径基本一致,相差不大,厚度相差较大。如金币钱径相差0.03厘米,厚度相差0.08厘米;银币钱径相差0.05厘米,厚度相差值较小,为0.03厘米。金币的重量相差较大,最大值达到23.19克;银币重量相差不大,为4.62克。西王赏功金币之间,色泽暗黄与金黄的不同、重量相差较大的原因,在于金币的材料来源极其复杂,有劫掠明藩王府、官府的库藏宝物,有搜刮民间的各类金器、金饰,充当币材的含金量差异较大,品质不同,导致西王赏功金币表面上的大小基本一致,差距极小,厚度、重量却相当悬殊,反映出大西政权下的金币铸造管理制度较为混乱,不重视含金量的配比。

今选取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金银币标本各3枚,详细记述其基本数据,以便于学界做更加深入的分析。金币标本一(2016PJIT2822:13),通体呈金黄色,面背轮郭、钱文上纵向锉痕明显,阔缘、方穿及地张上分布有一些沙眼,地张较为平整,上部钱缘及背面上半部有疑似烟熏火燎的黑、灰及褐色痕迹。钱径5.03、厚0.19厘米,重39.79克(图九)。

图九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金币标本一(2016PJIT2822:13)

标本二(2016PJIT2521:120),通体呈金黄色,锉痕密布,大小沙眼遍及钱体,地张粗糙,铸造粗劣,不如标本一制作精整,面背局部残留疑似火烧的黑、灰及褐色痕迹。钱径5.03、厚0.24厘米,重53.56克(图一〇),是目前所见标本中厚度最厚、分量最重的一枚。

图一〇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金币标本二(2016PJIT2521:120)

标本三(2016PJIT2520:127),疑似火烧严重,通体呈黑、灰及深褐色,锉痕、沙眼为深色所掩,不甚明显。颜色深沉,平添了几分古朴气息。钱径5.02-5.04、厚0.2厘米,重38.54克(图一一)。

图一一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金币标本三(2016PJIT2520:127)

西王赏功银币标本3枚,锉痕、沙眼须细致观察可见,制作相对精致。标本一(2016PJIT2420:382),因氧化,呈灰黑色。钱径5.04、厚0.2厘米,重35.98克(图一二)。银币标本二(2016PJIT2721:12),呈灰黑色,与标本一颜色相同。钱径5.02、厚0.21厘米,重35.71克(图一三)。银币标本三(2016PJIT2621:106),呈深褐色,与标本一、二色泽不同。钱径5、厚0.2厘米,重33.22克(图一四)。

图一二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银币标本一(2016PJIT2420:382)

图一三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银币标本二(2016PJIT2721:12)

图一四 江口遗址出水西王赏功银币标本三(2016PJIT2621:106)

以上列举出西王赏功金银币标本各3枚,反映出其钱径大小差别不大,银币厚度基本一致,重量差距不大;但金币的厚度悬殊较大,其重量存在较大差异。

(二)西王赏功发掘品微痕分析

这些金银币上均未发现使用痕迹,清晰地保留着铸造完成之后进行加工的纵向锉痕,由此推测这些金银币应是未曾颁发的新品。明代钱币的铸造与加工工艺流程,在《天工开物·冶铸》中有详细记载:

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开框,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锉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挫,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

文中记述了浇铜水、冷却成钱树、锉磨成钱的铸钱及加工过程(图一五、图一六)。尤其是后期加工程序,先锉边缘,以竹木条将钱币串起来锉磨光滑。再锉平面,则是一枚一枚逐个打磨,在钱币表面会留下一道道纵向锉痕。西王赏功金银币上密布纵向细密的凹痕,无疑是加工之后留下的痕迹。

图一五 《天工开物》中的《铸钱图》

图一六 《天工开物》中的《鎈钱图》

在江口遗址出水的部分西王赏功金银币面上,根据肉眼观察,有疑似烟熏火燎的痕迹。金币本无锈,自然色泽为金黄色,但有一些金币局部为黑、灰及褐色,更有甚者通体呈黑、灰及深褐色,如西王赏功金币标本三。在这次“江口沉银”展览中,笔者注意到除了西王赏功金币之外,还有一些金册、金锭、花卉形金扣等文物有疑似火烧的痕迹,反映出一个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现象。在展出的明代金册中,有部分金册呈现出自然的金黄色,另有部分金册呈灰黑色或其他颜色。例如,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册封荣王朱翊鉁金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册封荣王朱常溒继妃金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册封荣王世子朱由朽妃吴氏金册(图一七),通体呈灰黑色,如果不是借助于上面錾刻的文字,则不易辨识出这些长方形板状物竟然是金册。明崇祯七年(1634年)册封亲王金册,有可能因过火不匀,自上而下残留黑、灰、蓝、褐、黄等斑驳陆离的多种色彩(图一八)。在一枚通体为金黄色的金锭锭面与宝翅上(图一九)、一件花卉形金扣下部(图二〇),均留下疑似火烧的黑色痕迹。从以上各类金质文物上留下的痕迹来看,笔者推测有可能是经历了一场大火之后留下的。

图一七 江口遗址出水明册封荣王世子朱由朽妃吴氏金册

图一八 江口遗址出水明册封亲王金册

图一九 江口遗址出水金锭(左)  图二〇 江口遗址出水花卉形金扣(右)

若将上述异乎寻常的现象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来分析,可能会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清代彭遵泗《蜀碧》卷三:清顺治三年(1646年),前明“参将杨展大破贼于江口,焚其舟,贼奔还。献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且欲乘势走楚,变姓名作巨商也。展闻,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大战,烧沉其舟,贼奔北,士卒辎重,丧亡几尽,复走还成都。展取所遗金宝,以益军储,自是富强甲诸将(至今,居民时于江底获大鞘,其金银镌有各州邑名号)。”这一历史文献的记述,在2017年江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国博的这次展览中,就展出了一件盛放银锭、被称为“青杠木”的大鞘。由此可知,《蜀碧》虽为清初私人所撰史料笔记,其内容相对可信。

对于杨展与张献忠江口之战的细节,《蜀碧》卷四附《杨展传》中记述尤详,火攻成为杨展在决战中致胜的重要法宝:

(献忠)率众百万,蔽江而下。展起兵逆之,战于彭山,分左右翼冲拒,而别遣小舸载火器以攻贼舟。兵交,风大作,贼舟火。展身先士卒,殪前锋数人,贼崩败,反走江口。两岸逼仄,前后数千艘,首尾相衔,骤不能退,风烈火猛,势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献从别道逃免,旋奔川北,展追至汉州。

《蜀碧》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将此次展览中疑似火烧的各类金质文物,放在江口大战、火烧千船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来考察,有理由相信,包括部分西王赏功金币、明代金册及金锭等文物上的灰黑色痕迹,应该是经历了火烧过的遗痕。

(三)西王赏功币的始铸时地与铸币机构

关于西王赏功币的铸造时地,顾诚、毛佩琦等学者认为,其铸造时间大约在张献忠入川以后至称帝以前。笔者进一步推断,西王赏功币的始铸时间与地点应是在大顺元年(1644年)的成都。从江口遗址出水200余枚未曾颁发的西王赏功金银币来看,这些金银币的铸造只能是在张献忠进入四川成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之后才能做到。《明史·张献忠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领兵攻取成都。“献忠遂僭号大西国王,改元大顺。冬十一月庚寅,即伪位,以蜀王府为宫,名成都曰西京。”西王赏功币的始铸时间应不早于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之后的这一年。

制作西王赏功币的铸币机构,应该是大西政权所属铸局。《蜀碧》卷二: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十月,“十六日,流贼张献忠踞藩府称帝,僭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贼僭位,置丞相六部以下等官。……是时,贼设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镕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据文献可知,大顺通宝铜币的铸造是张献忠设置的铸局所为,铸局是钱币铸造的管理与实施机构。

江口遗址出水的大批西王赏功金银币与大顺通宝铜币之间,无论在形制方面,还是铸造工艺方面,皆有较多的相同点:两者内外郭较宽,背面轮郭比正面更宽阔一些,内穿四隅棱角分明。钱体均密布纵向锉痕,地张较为粗糙,细微沙眼见于轮郭与地张。两者诸多相同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西王赏功币的制作流程与大顺通宝钱的生产过程基本相同,而且同样需要一批技术熟练的专业工匠来承担此项重任,所以西王赏功币的铸造应是铸局下属工匠所为。

在明清正史中,没有关于西王赏功币的文献记载,但在清人史料笔记中似有所记述。《蜀碧》卷三:“寄园寄所寄云:献忠开科取士,会试进士得一百二十一人。状元张大受,华阳县人,年未三十,身长七尺,颇善弓马。……献喜不胜,赏赐金币、刀马至十余种。”《蜀龟鉴》卷二亦云:“华阳张大受为武状元,身长七尺,善弓马。群臣交颂,谓龙飞首科得此奇才,不日当一统天下。献召入,衣饰华靡,先后赐名马、美人、甲第、金币无算。”两篇文献均谈到,在张献忠赏赐武状元张大受的财物中有“金币”,虽未言明是何种金币,但结合目前江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有可能为西王赏功金币。因为2017年上半年江口出水3万余件文物,除了西王赏功金币之外,未曾见到其他种类的金币,这无疑增加了文献所记“金币”为西王赏功金币的可能性。

(四)西王赏功发掘品与传世金银币的比较

江口遗址西王赏功考古发掘品的发现,为传世品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成为鉴别传世藏品的标准器。上博馆藏一枚西王赏功金币,为蒋伯埙旧藏。钱币学家马定祥曾说:西王赏功“金钱发现二枚,一枚早年被熔,另一枚为蒋伯勋(埙)旧藏,金色淡黄,珍。”20世纪60年代,关于此钱曾有真伪之辨,并定为真品,入藏上博。这枚金币表面有撞击痕迹,因传世时间较长,摩挲日久,光亮如新。地张已由粗糙而变得更加平整、光滑,面、背偶见沙眼。钱径5.038厘米,重38.8克。其形制、内外郭及钱文,均与发掘品特点一致,应是真品无疑。

国博藏有一枚西王赏功银币,为罗伯昭旧藏。“因泉贾得见此泉,果然妙品,文字挺拔,黑錆班烂(斑斓)”。这枚银币正面有一些基本保持平行的纵向划痕,甚至钱文“王”“赏”右半部亦有纵向较深划痕,应是铸造完成之后锉磨加工留下的痕迹。因流传日久,钱体表面留存有许多无规律的划痕。钱径5.027厘米,重36.4克。无论是其形制、钱文,还是铸造之后加工留下的纵向锉痕,均与江口遗址发掘品相同,确为真品。

马定祥云:西王赏功“银钱曾见二枚,罗伯昭、申砚丞各藏一枚,珍。银有赝作,须慎之。”根据马氏所云,此类银币已发现过伪品。今见一枚西王赏功银币,阔缘,钱体覆盖一层淡黄色包浆。就其形制而言,正面方穿内郭边缘粗细不均,中细外粗。四字钱文之外的地张之上,平整光洁,无江口遗址考古发掘品地张的粗糙之感。背面外郭下部内侧,有重轮痕迹。正面“西王赏功”四字楷书钱文字形、结构,与江口发掘品钱文特点差别较大,疑点重重,值得深究。

附记:本文所用四川彭山江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图片、出水西王赏功金银币图片,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在拙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周科华副院长、考古发掘领队刘志岩、李飞等先生,四川大学黄伟老师,中国钱币博物馆杨君博士,上海博物馆周祥、王樾、师若予等先生,天津博物馆黄娟博士,北京消防专家马冀昆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庆庆、刘玲女士,闫志、徐涛、张安昊等先生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或为本文写作提供部分相关资料,或与笔者进行有关学术问题的交流,获益良多,谨致谢意。

新闻推荐

深入联系社区 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

本报讯(温茹梅记者廖文凯李幸)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彭山区司法局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文件精...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