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习俗“三月三”
■刘时和
汉族很早就有“三月三”的民俗活动,在古代,“三月三”被称作上巳节。史载,上巳节早在周代就已存在,到汉代正式被列为节日。东晋时,连皇帝都要乘坐步辇,带领大臣们前去观看“三月三”的盛大民俗活动。自晋以后的上巳节,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江上水戏、芳林苑禊饮、赌射、马射、戴荠菜花、斗百草、做青艾饼、采柳絮、采桑、做桃花酒、临水宴饮等游乐活动。而最具特色的,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举行的“曲水流觞”。
唐宋时期,朝廷依然重视上巳节的祓褉仪式。皇帝经常在此日招集文武百官,赐宴、赐钱。唐朝制度,上巳祓褉,皇帝要赐侍臣们细柳圈,说是戴在头上,可以免毒侵瘟疫。民间活动也十分繁盛。杜甫《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十分形象地描写了唐代时期的风俗景观。但宋代以后,祓褉不再进入史书礼志,上巳节活动在上流社会消失,而逐步演化成越来越大众化的民风民俗。
古代巴蜀盛大的朝山活动
巴蜀号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自古繁华,爱好游赏,很早就开展了“三月三”的游乐活动。
元代成都人费著《岁华纪丽谱》载:“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学射山,即现在的凤凰山,最早名斛石山。因三国时刘备、诸葛亮为培养刘禅的文韬武略,选中此地让他习武射箭,后遂呼为学射山。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山上建成规模宏大的至真观。据“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所见,观中“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余躯。石坛三级,周回百步。铜钟一口,重七十斤。”唐代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山南开凿了万岁池(今名白莲池),盈盈碧波,广袤十里,渔歌唱晚,画船迎晖,更加吸引四方游人。于是,该山成了成都的春游胜地,以后习武者也在那天登山演武竞技。从司空曙的《晦日益州北池陪宴》一诗可知,唐代时池边修有七座桥,周围花树相连,十分美丽;游人众多,常有歌舞、管弦、游骑、飞桡之类。
据宋代蜀中文人文同的《学射山仙祠记》,传说道士张伯子于三月初三在此跨虎升天。又言:“一年祸福率指此日惰与恭之所招致也”,意思是如懒惰不去朝山,就会被神人诛责。此后,凡是到了三月三日,大家都会恭恭敬敬地奔先走后赶到学射山上,朝拜通真观,祷告神人,祈求一年的吉祥如意,从道士处接受秘箓,心满意足而归。通真观前又有蚕市,会期三日。朝山的人们,也会祈求仙人保佑稼穑和养蚕的顺利。
文同说:此山之会最为盛大,太守与其僚属,会一早等着打开城门就出去。随行的钟鼓旗旆,绵延二十里。都人士女,戴着珠宝玉器,穿着锦衣丽服,仿佛给山麓绘上了彩藻,映照了北门外的原野。山上山下,人流成列,“穷极繁丽,徜徉徙倚”。人们一直会玩到日暮,方才回城。宋真宗时的龙图阁直学士赵汴,治平二年(1065)夏来蜀中作太守,第二年上巳节,也来游学射山,主持民间的游乐,并写下《次苏寀游学射山》一诗:“锦川风俗喜时平,上巳家家出郡城。射圃人稠喧画鼓,龙湫波净照红旌。迎真昔诧登天虎,命侣今闻出谷莺”。诗中既写了三月三日的成都风情,又写了“龙湫”和张伯子“登天虎”的神话传说。
相对而言,诗人田况的《三月三日登学射山》就要写实一些:“门外盛车徒,山半列廛市。彩棚飞镝远,醉席歌声起。”
范镇有诗《仲远龙图见邀游学射》:“十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雨初收。指挥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旆拥遨头”。范成大也留有《上巳日万岁池呈程咏之》一诗。
那一天,成都人几乎倾城而出。北门官道,车水马龙,人流滚滚,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一眼望去,真是“十里香风尘不断”。沿途道边,巫觋卖着驱鬼的符纸,临时搭起的店肆数不胜数。那时的风筝比赛,雅称“角鸢”,风筝色彩鲜艳,造型精美,成了游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抢手货。
山下茂林之中,官府辟有射圃。四围矮墙,中间搭起彩棚。官吏们宴集后,来此观看众军士骑射表演。几通鼓响,军士飞马射箭,命中箭垛,赢来门外围观如堵的人们阵阵喝彩。表演完后,由太守率先,众宾客都乘兴依次骑射,并有红装翠袖的官妓专门“计筹”——当场计算中箭的多少。
万岁池中,箫鼓欢响,几队轻舟,竞渡争标,以夺得红旗为胜。池中雪浪飞溅,岸上观者如山。喝彩声、加油声,震耳欲聋。香客、武士、文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个个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明代,蜀王府把凤凰山占为墓地,上巳习射、游春之风便停绝了。到明末,至真观仍然还存在,只是游人稀少,香火大不如昔。不仅是学射山,据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记载:蜀王府把薛涛井作为专用,平时用井栏封住,不准老百姓汲取。每年到三月三日,汲取井水制造薛涛笺24幅,进贡皇室16幅,剩下的则留存藩邸中。但是长期流传的民俗,力量是十分巨大而持久的。成都人把上巳日的春游转向了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在薛涛井旁,人们或登楼眺望,或吟诗词悦情,或送亲友远游。“骊歌唱罢酒初酣,流水桃花月正三。”又别是一番情趣了。
进入清代,上巳日的民俗活动依然流传。嘉庆年间,洪雅一带上巳日,祀三霄神;士大夫“曲水流觞”以为乐。华阳县“临水修禊”“人家采荠菜悬于门,或铺于灶上及坐卧处,云避虫蚁。”温江、峨嵋等地,认为三月三日是土地神诞辰,各备牲醴献祭。广汉是日,士子出游,多以诗文会友。彭山的习俗较为特殊,三月初三日为“彭女降诞”,“四方男女朝拜,祭赛者前后十日络绎不绝。又为‘媒神圣母降诞\’,士人名为‘三婆会\’,演剧庆祝,妇女求子者杂沓。”
道光年间的隆昌、綦江、忠州(今忠县)、夔州府(辖地为今达州、万县等地乃至湖北恩施)等地,三月三日“士民祓除不祥,多为曲水流觞之饮。”
同治年间,成都的三月三日,民间习俗是到“东岳庙、娘娘庙攫取木刻童子,馈送亲友之望子者。”
光绪年间的铜梁、合江一带,每到三月三日,老百姓有放风筝的游戏。盐源还保持了唐代祓褉赐圈之遗意,游人在郊外各折柳枝戴头上。儿童还会拍手群歌:“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越雟县的三月三,要举办“金马山会”,其“抢童子”的活动十分有趣。
明清时代巴蜀各地的“三月三”风俗
民国时期,巴蜀各地三月三日的民俗,也有所演变。华阳、新繁等地修禊事已逐步减少。绵竹、简阳、华阳、灌县、万源等地基本上变成了踏青活动。万源的乡农们要举办“鹊鸟会”,禁入山采樵,传说若惊动了鹊巢,必然导致鸟鹊耗践谷物。华阳、新繁一带人家采荠菜,金堂县一带是扯雀雀草,用以“扫门窗,置几案,云可避虫蚁。”
简阳的当天,要举办“童子会”。还要在白塔寺买卖农具,准备春耕。松潘县因为本地气候春天来得迟,民间要进行栽接花木的农事活动。
很多地方都会举办“抢童子”的活动,像龙泉驿、双流、新津、郫县、彭山、金堂县一带。如龙泉驿地区有四处,以洛带为盛,地点在燃灯寺前的川主殿。童子为木雕,共12个(闰年13个),分头童、二童、三童及一般童子。迷信说法,无嗣者抢得童子可以生育。头童最大,据说最灵验,所以最珍贵,抢夺亦最激烈,故有“三月三,堆人山”之说。值此日,参加抢童子者成百上千,观众数万。活动一开始,照例先演唱川剧《仙姬送子》,戏毕,会首焚香礼拜,通禀神灵,然后鸣炮三响抛出童子,台下便开始激烈争夺。往往要争抢三四个钟头,途程达两三华里,直至不知在谁手中时为止。童子抢得后,即于当晚鼓乐吹打,送往事先约定好的求嗣者家中。主家则要迎童供奉,并设宴酬谢祝贺宾客,对抢童者另加厚酬。
为了避免争抢中发生斗殴伤人,郫县还议定了“亮童”的规则,即抢得童子并高举过头的,他人不得再抢。抢得童子后,由亲友将童子置彩亭中,有的地方是选一个男童骑着扎花的高头大马,敲锣打鼓送往无子之家,主家须设宴待客,厚谢帮助抢夺之人。以后此家主妇如碰巧怀孕,须备贡品和钱物送庙中还愿。新中国成立后,认为此项习俗事涉迷信,已基本废除。
三月三日也是一些行业的传统庙会,同时兼有“物资交流”的作用。如双流、蒲江县的印染业行会举办“二仙会”,供奉布料染色发明者梅仙、葛仙。灌县有聚源镇的歇马寺庙会,太平镇的娘娘庙会。崇州羊马场的三月三,逐步演变为人们旅游或进行春耕物资交流的节日。
民国时期的“抢童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高峰记者廖文凯)3月5日至3月16日,市交通运输局对成乐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彭山九龙山隧道二期、仁寿天府大道大化至城区段等全市11个重点在建项目开展质量安全综合检查,共派出11个检查工作...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