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彭山的俗语民谚
各地方言 □徐敬德
先看这几个方言歇后语:
灶烘头掏出块火巴红苕——又吹又拍。
瘌痢壳(kě)儿赶场——光光耍。
麻子打呵嗨——全体动员。
床底下的夜壶——离不得又见不得。
偷屎爬钻桴渣儿——看不出来。
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灶烘头掏出块火巴红苕”为什么是“又吹又拍”?“瘌痢壳(kě)儿赶场”为什么是“光光耍”?“麻子打呵嗨”为什么是“全体动员”?“床底下的夜壶”为什么是“离不得又见不得”?“偷屎爬钻桴渣儿”为什么是“看不出来”?就很少有人答得上来。
这怪不得现在的年轻人,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歇后语附着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又怎么答得上来呢?
现在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电灯根本不用挑,年轻人就很难懂“灯不挑不亮,话不挑不明。”因为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上再也没有灯草的身影,年轻人从没有见过灯草,不知道它有多轻,理解“说得轻巧,佬根灯草。”自然就很费力。
“命中只有三角(gě)米,走遍天下不满升。”这句俗语年轻人不懂,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升子,不知道什么是三角(gě)米。升子是以前量米粮的量具,三角(gě)米,就是倾斜升子,保持升子处于三个角有米的状态,三角米相当于3/4升米。这句俗语民谚的意思是说没有富起来,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你运气可能不够好。
“乱想汤圆开水喝”是用来说人乱想占便宜的,年轻人会说,想喝汤圆开水怎么会是想占便宜?汤圆开水有什么喝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苦难,无法理解汤圆开水里的那一点米粉味、糖味对人的诱惑。
“输得来裤儿挽疙瘩”和“穷得叮当响”也是不解释年轻人就无法理解的俗语民谚。他们会问,怎么会“输得来裤儿挽疙瘩”?“裤儿疙瘩”怎么挽?“裤儿挽疙瘩”和“输”有什么关系?他们不知道以前的裤子都是统腰裤,都是在裤腰上缝一圈管子,里面穿一根带子系在腰上的。为防止裤带缩进去,常常在裤带的两端系两个小钱,输得来连这两个小钱都没有了的时候,就只能靠挽疙瘩儿来解决”了。说“输得来裤儿都挽疙瘩了”。就是裤带上的那两个小钱都没有了,输光了的意思。
“兜兜来兜兜待,没得兜兜干(吃)酸菜。”是“根据客人礼物的轻重,用不同规格招待客人”的意思,拿为什么是这个意思问年轻人,他们恐怕也答不出来。这是因为“提着兜兜走人户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以前走人户都是用兜兜装着礼物去的,“兜兜来兜兜待,没得兜兜干(吃)酸菜。”就是“带着礼物来的,就按提着礼物的级别招待;没有提礼物来的,就用酸菜招待他。”不就是“根据客人礼物的轻重,用不同规格招待客人”的意思么?
当然,这只是一个俏皮的说法,我们四川人的待客之道不是这样的。
彭山人把疟疾病叫“打摆子”,因为得了疟疾病的人,有冷得发抖的症状,疟疾病患者发抖的症状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用彭山土语说,就是一高(次)接一高(次)的,彭山人就用疟疾病的这个特点,用“打摆子也要隔一高(次)嘛。”来说说“哪有接到连到的事啊!”而今,疟疾病被消灭了,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打摆子”,更不知道“打摆子有一高(次)接一高(次)的”特点,怎么会理解得到这个俗语民谚呢?
“抹(mǎi)脱鼻子就开跑。”是彭山人用来说“摆脱束缚就开溜”的方言俗语。这个民谚俗语不做解释,年轻人也不懂,他们会说,“抹(mǎi)脱鼻子”怎么可能?他们不知道,这句民谚俗语中的“鼻子”不是人的鼻子,而是牛的鼻子。人们为了约束牛,就打穿牛的两个鼻孔,系上绳索。这肯定是牛最不愿意的,一旦有机会,肯定会“抹(mǎi)脱鼻子就开跑,摆脱束缚就开溜”。想想,这个方言俗语还挺生动形象的。
“虱多不痒,账多不愁。”是“虱子一多,痒得抠不过来,就干脆不抠;欠账太多,忧得愁不过来,就干脆不愁。”现在,虱子基本绝迹,没有见过虱子什么样,没体会过被虱子叮咬痒得难受的感觉的年轻人理解这句话肯定困难。
纵观这些不加解释年轻人就无法理解的俗语民谚,无不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无不显示着社会的进步。
新闻推荐
昨(29)日上午,眉山市纪念川军出川抗战80周年报告会在彭山区举行。会上,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授予眉山市11位抗战老兵代表“抗战老兵民族脊梁”荣誉铜牌。图为眉山市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给抗战老兵...
彭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