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雅 一剪芳华 守望初心
李惠雅用对每一个细节近乎完美的追求,诠释着坚守和热爱。
编者按
手艺,这个词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借由物,传递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羁绊。裁缝、鞋匠、铁匠、字画装裱师、蛋糕师……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许多手艺人。
城市在快马加鞭,可对手艺人而言,人生很慢,一辈子只做好“手艺”这一件事。他们的存在,让城市多了诗意和温度。
即日起,让我们跟着本报“走近身边手艺人”系列报道,走近身边的手艺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守和热爱。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毅 文/图
将缝纫机台面仔细擦拭一遍后,铺上一层白纸;双手洗净,再仔细涂上护手霜……做完这些,李惠雅才将一块白色绣花真丝布料放在缝纫机上,开始做边缝。
春寒料峭里,从轻薄的真丝面料里,李惠雅摸到了夏天的气息。
4月5日下午,眉山城区落虹巷一家时装定制店内,李惠雅正准备做一件白色真丝旗袍。双眼皮、大眼睛,剪裁得体的西装,让44岁的李惠雅显得别有韵味。
4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被隔成里外两间。外间陈列着上百种布料和李惠雅设计制作的样衣。里间是工作间,放了3台电动缝纫机,一张熨烫台用来剪裁衣料,此外,便是各式定制衣物和样衣。
“这件旗袍是老顾客做的,外面真丝,里衬真丝缎。不但裁剪要注意,缝的时候也要特别小心,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李惠雅表示,春夏季,定做真丝、醋酸类高档面料衣物的客人较多。她要定期将指甲剪短修圆,随时搽护手霜,避免指甲或手太粗糙挂坏布料。
说话间,李惠雅手上动作轻柔小心,脚下缝纫机踩得飞快。这一声声的“哒哒哒哒”是她几十年经验造就的底气。
李惠雅10多岁就到广州的服装厂做工。从一开始的打杂到做领子、上袖子等高工序,她向别人请教、看书学习,掌握了裁缝手艺。
18岁时,李惠雅在乐山开起了裁缝店,生意不错。22岁时,她却转身去了深圳打工学习。
“衬衣厂、西装厂等我都待过,基本上一年换个厂,主要是为了学技艺。干得最久的是在当时深圳最大的制衣公司,可能待了四五年。”李惠雅回忆道。很多人不解,她在制衣厂打过工,也开过裁缝店,是个有经验的“老裁缝”了,怎么会想到又去打工?
这,源自心底的热爱。李惠雅认为,做裁缝,一针一线都是沉淀。何况,时代在发展,自己不提升只能被淘汰。
在1000多人的公司里,大家争分夺秒赶制生产任务,枯燥劳累。可李惠雅干得有滋有味。不能只用吃苦耐劳来形容她,她是被热爱赋能。公司里不仅有来自我国香港的制衣师傅,还有来自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师傅进行技术指导。那是李惠雅最辛苦,也是收获最多的几年。
31岁时,李惠雅在眉山城区落虹巷开起了时装定制店。
和人一样,每一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一个裁缝来说,最重要的是能表达衣服背后的东西。那是经过精心设计、剪裁后形成的,是诚挚、灵动、有温度的美。
让做出来的衣服更契合客人气质,也让不完美的身材“扬长避短”。每一件衣服,李惠雅都死抠那些可以体现高级感的细节,比如西装开口袋,只能用手工缝制,上下两条边必须严格平行。“缝线只要宽两分,高级感就差十分。”李惠雅用对每一个细节近乎完美的追求,诠释着坚守和热爱。
10多年过去了,落虹巷冷清了许多,这里的制衣店从李惠雅刚来时的10多家变得屈指可数。可李惠雅的店依然伫立,很多客人都是熟客,有些是自她开店时就在这里做衣服的。
虽然不缺客人,可新客人却没以前多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制造业和网络不断发展,很少人会想去定制一件衣服,而是网购或者在实体店里购买成品。
“不管干什么,只要有博采众长的钻研精神,不停止脚步,就能一直往前走。我正在努力,希望开一间设计公司,创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李惠雅眼睛里闪着光。在她心里,裁缝是手艺人,而手艺是要把整个身心全情投入进去的,可能一辈子都钻研不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潘敏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近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贯彻落实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六大行动计划”,开展“百...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