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过年 没想到度了个假
春节到农村去,我和老公带着孩子,住进爷爷奶奶生前的家——这是年前就构思好了的。
想象着,在人迹罕至、万籁俱寂的地方,以相对不太便利的生活体验,和清新的空气、绝对的宁静做一次交换。比如,孩子能“敞欢”满山跑,但我们得劈柴生火才能做饭;烟花爆竹也许可以肆意燃放,但洗脸洗脚的水恐怕得用锅儿烧;能享受鸟鸣雀叫,但可能要到山顶寻块高地才能拨通电话——这是多年前某个春节在那里经历过的,当时手机在屋里基本信号全无,为了传几张图片,我举着手机满山测试,好不容易在一块大石头上捕捉到时有时无的信号——爬了半个小时,才把图片发出去。
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还因为我们要住的房子,已经空置一年有余。它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老家”,是爷爷奶奶的房子,在眉山、乐山和内江三市交界处的一个丘陵村中,村庄没有资源禀赋,也暂无特色产业。散落分布的村宅不少闲置着,其经历的故事大同小异:爷辈养育的子女,通过求学或打工离开农村,各自在城镇立户,父辈生养的儿女离乡村更远,与老家的往来只停留在节假日,而且往往限于爷辈健在时。我的老家,便因爷爷奶奶去世而空置。
印象中,农村生活好似只与“野”有关,比如泥巴、山林、鸟虫,因为那真是离城市太远的世界。小时候,从那里到成都,走路连带坐车,至少得花一整天时间,且滋味“酸痛”——全程颠簸摇晃,翻山越岭,裹带一身尘土。后来,高山被钻了洞,隧道取代盘山路。再后来,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修到了镇上,去年又新添了一条高速公路,成都到“老家”的车程缩短到1小时40分,赶不上平日里我上下班所花的时间。
回老家的当天,从高速路口出来,相继经过省道、县道,再到乡道,一路的路况都让人惊喜。
县道的选择有4条,每一条主干都是双向四车道以上,道路旁有一些装配厂、瓷砖厂,还有立着硕大“产业园”字样牌子的园区,县域和镇域经济的发展红利在道路上有着直观的显现。
乡道是崭新的,双车道还带护栏。我爸说这是不久前刚翻新扩宽的路,过去是单车道,错车很头疼。
临近老家门口的村道窄了很多,难以错车,不过五六百米,倒也很快通过。后来听村民说,村里仅剩几段单车道村路,会在今年动工扩宽。
柴火灶、大院坝、篱笆旱厕、密竹林、高低田埂,印象中的农村元素依然存在。不过,想象之外的东西也层出不穷。厨房能烧柴火,也有液化气灶,甚至天然气也已经通到村里,可以自主选择安装。自来水早就通了,WiFi也安装上了。爷爷奶奶曾住的房间里还有空调,并单独配有厕所,装着抽水马桶。卫生间配套也齐全,有蹲便器、浴霸、电热水器,拧开龙头就有热水。再仔细打量这座房子,电冰箱、微波炉、取暖器等电器都齐全,外墙装着太阳能路灯,院里还安了监控,这是爷爷奶奶健在时,我爸装上用来辅助看护老人生活的。屋外,是连绵错落的柑橘林、李子林,两三年前被返乡创业的村户租种。
我做好准备要过的乡野“露营”日子,转眼升级成了农村“度假”生活。不仅能享受乡村的自然生态,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也一样不落,冷了打开电热取暖器,橘子太凉就在微波炉里转一转,互联网+投屏还能看大屏幕春晚……更有意思的是,我爸和他那几个掌握着监控账号的兄弟姐妹,时不时截屏监控画面,分享到家族的微信群里,供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围观我们一家三口的乡村生活“真人秀”。
村落与城市之间,往返越来越便利,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相似。当然,也有一些不变的,譬如淳朴的人——回到村里第一晚,有邻居担心我们一家三口“只身”回来,紧跟着送来鸡蛋,念叨着,“明天早上煮给孩子吃,土鸡蛋。”可恨的是,我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出。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邓文瑜付虹凡记者常坚)随着春节长假结束,眉山全市企业相继复工复产。为更好地服务东坡区重点项目工程,以...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