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治水 一河清流润两地
青林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跃凯在巡河。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隆冬时节,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视高街道柴桑河畔有白鹭驻足,河水清澈,鱼儿欢游其中。
就在前两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疏于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黑臭不说,每逢进入汛期,视高街道一侧的河岸越来越高,河中的淤堵物、漂浮物常常倒灌到河流另一侧的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籍田街道,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安全隐患。
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和成都片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聚焦柴桑河流域治理问题,以河长制为纽带跨界治水,创新探索了新的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呵护了当地的绿色发展本底。
一条河“串”两地
近日,视高街道青林社区5组村民邱吉林沿着柴桑河一路漫步,微风缓缓吹过,河面波光粼粼。
“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喜欢到河边玩,要是以前,河水又黑又臭,人人都躲得远远的。”沿河散步,已成为邱吉林等当地群众的日常。
柴桑河又名倒流水,发源于龙泉山脉,这条河如同玉带一般,串联起天府新区眉山片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滋润着两边的土地和人民。
过去,柴桑河的水环境问题突出,甚至一度被最高检察院列为水污染公益诉讼案件予以挂牌督办。究其原因,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现实息息相关。
以视高街道为例,柴桑河及其数条支流贯穿其中。这里人口富集,流域覆盖了近6万人;同时,这里还是当地的“工业重镇”,密集分布了100多家企业。“长期以来,不规范的生活污水排放,部分企业的偷排、直排废水,都对柴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视高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陈诚说,柴桑河流域在眉山视高街道和成都籍田街道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其中,柴桑河主河相交约两公里,支流跳磴河相交约3公里。视高街道的青林社区和籍田街道的清华村交界,两村恰好“隔河相望”。
早在2018年,两地便开始联合治理柴桑河,取得了一定效果。而随着农村两项改革的完成,当地的生态共建进一步深入。2020 年 4月,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牵手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签署了柴桑河流域共治的合作框架协议,以此为基础探路成眉一体化河长制合作及水环境治理的跨界会商治理。
创新“双河长制”
“柴桑河的流域共治,我们在三级河长制的基础上,创新了双河长负责制。”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梅说,所谓“双河长制”就是指一条河有两个河长,一个是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一个是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的。
这项制度的亮点在于:双方约定,以交界断面上下游3公里为试点区域,每月开展一次村级河长联合巡查,共同查找污染和防汛隐患,协同开展问题整治,互相监督治理成效;每季度开展一次镇级河长办联合巡查,交流工作思路,谋划改进措施;每半年开展一次区级河长办联合巡查,总结经验教训,商定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我和清华村的党委书记张修华都是柴桑河的村级河长,隔几天就要通一次电话,为的就是一旦发现污染问题,能够头天发现,次日整改,从而有效地推动治理工作。”青林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跃凯告诉记者,两地交界的跳磴河是柴桑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汛期时常常出现河道淤塞、倒灌的情况,为此双方将其纳入了三级河长巡查机制,共同加强巡查管理。去年七八月雨季的时候,当地党员群众,就曾投入机械50小时,清理了淤堵物和漂浮物50余吨,还整个河道一个清爽干净。
如今,柴桑河的水质早已经从V类提升到Ⅲ类,彻底甩掉了“脏河”的标签。生态治理好了,也为区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规化面积近4000亩的柴桑河生态湿地公园正在打造中,园内亭、台、榭、廊、桥环绕,1000多个品种的湿地生物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望成为当地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新闻推荐
聚力制造强市目标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访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盆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聚力建设具有核心优势的高技术...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