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妈妈” 用爱守护新生命 护士节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眉山日报 2021-05-12 06:53 大字

配奶班护士严格按需进行精准配奶。日常护理。为新生儿检查身体。查看新生儿即时数据。大手牵小手。每天穿梭在病房里,陪伴“小不点”们一起“闯关”。来自“临时妈妈”的关爱。“临时妈妈”呵护新生命。请扫描二维码

解锁更多精彩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丽 杜艳 李燕

孟飞 文/图

新生儿病房的一天是忙碌的。这里的患者,都是小月龄的婴儿,其中大多是提前来到人世的早产儿和养护不得当的新生儿,各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还不成熟,出现了各类疾病。

“滴,滴,滴……”5月10日清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内,医疗器械发出声声“生命律动”。护士们穿着隔离服,戴着手套、帽子和口罩,穿梭在病房里,为新生儿患者进行检查、查看即时数据等,忙碌不停。

2011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10年来,万余名新生儿先后在这里接受治疗和护理。

这里,住过几位“特殊的客人”——因早产出生时体重共3.05kg的三胞胎。

“在对三胞胎进行护理时,喂养1个娃娃花费的时间,相当于其他10个娃娃需要的时间。”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刘海平说,由于早产宝宝身体机能不及足月儿,早产得越早,吸吮能力转为正常需要的时间越久,所以护理非常重要。期间,护士每天用母乳对三胞胎的口腔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干预、训练,让他们一步步具备完全靠自己吸吮的能力。“对这些娃娃的护理,就不只是我们常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甚至要达到‘九分’的护理。”

这里,还住过一个仅28周、体重仅0.95kg的“特殊客人”。

低体重早产儿静脉穿刺及护理一直是新生儿护理领域的一大挑战。因这类新生儿的自身身体条件不好,要尽力保证一针就能穿刺,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

对于这个体重仅0.95kg的“特殊客人”,科室采取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技术。通过为宝宝搭建“生命绿色通道”,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上腔静脉,避免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有效保护了上肢静脉,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只需每天维护,穿刺一次便能直至输液结束。这也是该院开展的首例早产儿置管技术。

“出院后一个月左右,家属带着他来医院洗澡。给他洗澡时,彼此眼神交流的感觉太奇妙了。”刘海平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电脑里一直保存着当时给这个宝宝洗澡的照片。

对于住进新生儿科病房的孩子们来说,绝大多数还没有来得及让父母看上一眼,就被紧急送往新生儿病房,而这里的医生护士就成为他们的“临时妈妈”。医院会成立专门医疗小组,根据宝宝的成长情况,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同时,护士们还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会将家长的祝福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暖箱旁边,陪伴着孩子,还会记录宝宝的成长过程,拍下宝宝的表情和动作,做成卡片送给家属。

这里的护士都很年轻,最小的22岁,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不到30岁。虽然年轻,但她们的仔细和担当,为这些新生儿患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每天,护士对这里的“小客人”都有“定制服务”。比如根据病情需要,喂养的种类会有所不同,例如母乳、早产奶、足月奶等。而根据宝宝的体重不同,喂养的频次也有所不同,有1小时1次,1次2毫升的;有两小时1次,1次3毫升的;有3小时1次,1次十几或者几十毫升的;还有4小时1次、6小时1次、8小时1次的……

在新生儿病房工作,酸甜苦辣各类滋味遍尝。有时刚下班回家端起饭碗,就接到电话,又得立刻返回病房忙到凌晨三四点;有时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都来不及喝口水……可家属一句真诚的“谢谢”,一个敬礼,一面锦旗,却又让她们热泪盈眶。

她们说,小生命的慢慢强壮,小脸蛋的慢慢红润,就是给她们最好的礼物。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祝全市所有的白衣天使节日快乐。

新闻推荐

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眉山市举行2021年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救援。现场消杀。救治伤员。搭建帐篷。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会文/图“报告,应急演练各项工作准...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