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请等等“掉队”的老人

眉山日报 2020-11-17 04:25 大字

在市场里卖菜的老人不懂移动支付,只收现金。智能时代,老人们需要更多关爱。眉山东站出站口,工作人员教老人扫健康码。医院里,老人向医护人员摆手表示没有健康码。

扫码出行、移动支付、网上挂号……智能时代,原本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技术,却成为一些老人难以跨越的门槛。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扫码,不少老人常有寸步难行或被拒之门外之感。

□本报记者 周华 余毅 文/图

不懂移动支付

卖菜老人很无奈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市民出门购物越来越方便。然而,对于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使用移动支付功能的老人来说,小本生意更难做了。

11月14日上午,眉山城区新区大市场人来人往。豌豆尖、萝卜、猪肉……不同的摊位前是同样新鲜的蔬菜、肉类。无一例外,这些摊位的显眼处都设置了“扫码支付”标志,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付款,微信或支付宝到账的声音不时响起。

在自产自销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好些席地摆放的摊位上摆着自家种的蔬菜或水果,种类不多,摊主大多是老人,不懂移动支付。

一早从东坡区太和镇过来卖菜的张建发老人面前放着一块塑料布,上面摆满了码得整整齐齐的豌豆尖、白菜、莴笋等蔬菜。张建发手里捏着刚卖菜收到的零钱,正乐呵呵地整理面前的蔬菜。

“这是刚才那位师傅买豌豆尖给的现金,我们不会用手机收钱,喜欢大家给现金。”68岁的张建发说,他不是专门卖菜的,这些菜都是自己种的,他用的不是智能手机,无法开通扫码支付。遇到市民买菜要求手机扫码支付的,如果旁边摊主有收款二维码,就让他代收后给自己现金,如果没有收款二维码,这菜只能不卖了。“有些老年人卖菜,用的子女的手机二维码收钱,钱不多,十几二十元的,子女忙,每天问他们要也不好意思,就算了。”张建发说。

当天下午,在眉山城区齐通路西段一便民农贸市场,记者看到不少老人在摆摊卖菜。66岁的陈大爷正是其中一位。

“小白菜两块钱一把,嫩瓢儿菜两块钱一斤。”陈大爷招呼道。一个小伙子在陈大爷的三轮车前挑选一番后,选了一把小白菜,掏出手机问在哪里扫码?陈大爷没有收款二维码,隔壁卖菜的老人也没有开通扫码支付。小伙子翻遍全身,最终没找到现金,只得放下菜走了。陈大爷眼里满是失落,默默地将小白菜重新放好。

陈大爷住在菜市场附近,自家种了一些当季蔬菜,家里吃不了那么多,就拿一些出来换零花钱。虽然菜很新鲜,可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开通扫码支付,让他少了不少生意。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用手机扫码付钱,我们用不来,只能收现金。”陈大爷说,把钱放在“手机”里,也不太放心,“听他们说有些人买了东西后用手机扫码付钱,只是做做付钱的样子,卖家最后根本没收到钱。我们卖菜挣点小钱,还是见到现金踏实一点。”

不会用智能手机

出门时常遭遇尴尬

如今,移动支付不仅成为部分老人的痛,还有可能让一些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寸步难行。家住眉山城区苏祠街道的刘女士,给记者讲述了她今年夏天带父母出游遭遇的尴尬事。

今年8月,刘女士打算趁暑假带老人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出发当天的清晨,一切准备妥当,刘女士一家早早地赶往眉山东站,拿出手机扫健康码,准备进站。

“知道现在走哪儿都要扫健康码,我和老公提前给老人的手机开通了流量,但我爸怎么都不愿意开通。”刘女士说,父母都已是古稀之年,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本就不易,父亲担心忘记关流量或者不小心把流量键打开,所以一直不愿开通手机流量。

“之前我就想好了,打开我的手机热点,让我爸使用。但当时突然出了问题,他的手机怎么都上不了网,可急死我了。”刘女士说,还好她急中生智重启了父亲的手机,终于扫码成功顺利进站。

“没想到这才是麻烦的开始。”刘女士说,疫情防控期间出行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健康码,每到一个城市都需要给4位老人重新扫码录入信息。“连景点所在的区县,健康码都不同,每次都需要重新录入。”

带着4位老人的刘女士,一路上经常和丈夫一起帮助4位老人扫码,进景区、住酒店、乘坐高铁地铁……处处都离不开扫码。刘女士笑言,这次出行印象最深的不是美景美食,而是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如果不是和我们同行,父母自己肯定应付不来。”刘女士感叹。

疫情防控所需要求出示健康码,有老人翻遍手机也找不出“码”;有些景区、地铁站“仅支持移动支付”,有老人拿着现金无可奈何;不少城市看病、买火车票要手机预约,一些老人离开子女帮助寸步难行……不少老人感叹,智能手机应用为现代生活打开了一扇“快捷之门”,却把不少老人挡在了快捷之外。

“女儿女婿工作忙,以前孙子打预防针都是我和老伴儿带去。因为疫情防控需要,现在孩子打预防针都要在网上预约,我们不会,就只能孩子爸妈带着去。有一次他们提前在网上预约了,但临时有事,让我和老伴儿带孙子去。结果到了卫生院,没有健康码进不去,我们的手机又不能扫码。工作人员让我们拿身份证登记,可我们都没带,只得赶紧又打车回家取身份证。这一来一回的,差点就错过了预约的时间。”说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家住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普田社区的徐大爷深有体会。

今年5月,徐大爷因为生病去医院,女儿提前在网上给他挂了号。吸取上次带孙子打疫苗的教训,徐大爷出门前还特别确认了一遍带没带身份证。“进医院还是顺利的,医生开了检查单子,女儿在网上给我缴了费。”徐大爷说,排号时医生让他出示网上缴费条码,自己拿不出来。“女儿用她的手机给我缴的费,我这边什么都没有,折腾了好久,医生最终用就诊卡给我查到缴费记录,排上了号。”

“现在去哪里都要扫码,我们没用智能手机,很不方便,平时都尽量少出门,但有时生病了没办法,医院总得去吧。”徐大爷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不管去哪里都要出示健康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非就是打开手机,熟练地连接网络,扫码填资料,只需花费几分钟。可他已经60岁了,眼睛不太好,用的非智能手机根本没法上网,就很麻烦。

多一些关爱

让老人更好融入社会

“智能时代,真的感觉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衣食住行的事情了。”市民周丽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现在出门基本不带现金,买单的时候直接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支付,吃饭可以点外卖,打车也用手机软件预约。

对于年轻人来说,智能时代确实让生活变得快捷方便。但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群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呢?

据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有2.5亿人,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只有6100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上网比例仅占23%,4个老人中,就有3人未曾接触过网络。

央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使用电子支付的仅为51%,这个数据意味着,有一半的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由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国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水平并不高。

采访中,不少市民建议,子女可以多一些耐心,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这样不仅能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体会到晚辈的关怀。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智能手机使用学习的相关活动,引导志愿者等群体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此外,还有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要保留人工帮扶。比如,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不仅可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也是公共服务更加全面、更加精细的体现。

走访中,记者在医院看到,一些老人用的非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医护人员很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登记,量体温。

菜市场里,邹女士买菜时遇到73岁的豆志刚老人没有开通扫码支付。没带现金的邹女士特意去其他商贩那里扫码换了5元现金付给他。

“老年人不容易,我们要对他们多一些耐心。有时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就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邹女士说,她的舅舅是残疾人,今年五十多岁了,平时卖点饮料和小零食,不懂移动支付,很多时候遇到买家没现金就做不成生意。她把自己的收款二维码打印了挂在舅舅的车上,顾客扫码支付,钱都付到她的账户,她每个星期给舅舅送一次现金。“希望大家平时出门能带一些现金在身上,如果买东西遇到没开通扫码支付的老人时,让他们不那么为难。”

“我平时买菜遇到老人尽量给现金,但毕竟习惯了扫码支付,有时难免会忘记。”市民王丹建议,菜市场能否设置一个扫码兑换现金的点位,方便没带现金的市民兑换使用。

“就像公交车一样,可以刷卡,可以用手机扫码支付,也可以投币,这样就能方便不同人群。”有市民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扫码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用现金支付,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支付方式。“我们的公共服务要做好,不仅需要技术和效率,更需要用心和用情,要考虑到公众的特殊需求。”

智能时代,愿老人们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社会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别忘了等一等他们。

新闻推荐

东坡区民坤养殖场 东坡区民坤养殖场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我公司委托眉山琼洲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担《东坡区民坤养殖场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现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根据生态环境部...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