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实践 一次体验 一种家风的收获 《勤俭节约永不过时》系列报道③
朱万东带着女儿阅读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孩子们体验种菜的不易。孩子们协力去给蔬菜施肥。
勤俭节约,方能民富国强。勤俭节约的意义绝非简单的财富数字累积,更是立足当下的责任担当、放眼未来的人生智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孩子传承勤俭节约美德至关重要。
如何教孩子做个勤俭节约的人?有家长通过一次劳动实践,一次“吃苦”体验等方式,虽然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持之以恒,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勤俭节约意识,用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典范,勤俭节约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幼小心田发芽、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余毅 文/图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实践农事方知惜粮
每一桌饭,都是从一粒粮食开始的。每一粒粮食,都是辛勤耕种的结果。现在的孩子是否知道农活是怎么干的?那些农具,还认得多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经历过田间劳作,虽然对《悯农》倒背如流,但不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无法产生共情。”市民张女士说。她的儿子王贝阳今年6岁,国庆中秋假期里,孩子在东坡区崇礼镇的原沐自然教育基地参加了一场主题为“谁知盘中餐”的劳动实践活动。“我们想让孩子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鱼虾、鸡鸭是怎样长大的,让他知道食物的来源,这样会更珍惜粮食。”
“以前我不知道蔬菜是辛苦种出来的,以为从菜市场买就可以了。”王贝阳说。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地里,听老师讲解蔬菜是怎样来的以及种菜需要什么农具,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挖土、种菜,还一起挑粪给蔬菜施肥。
晚饭也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小一点的孩子择菜、洗菜,大一点的孩子切菜、炒菜,还有孩子擦桌子、洗碗、扫地……对不少孩子来说,这是第一次自己做饭,有的菜炒糊了,也有的菜盐放多了,可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吃起来可香了。”王贝阳兴致勃勃地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水稻变大米”。他和小伙伴们背着装有稻谷的小背篓,走了20多分钟到镇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稻谷用打谷机去壳变成米,再用手动风车过滤大米。一路上大家都在感叹,原来农民伯伯这么辛苦。
用米糠喂鸭子,给认领的小鸭子取个名字;在稻田里捉鱼,通过劳动获取食材…… 在基地,王贝阳和20多个孩子分工合作,从学习生火做饭、种菜、打米到森林探险、田间运动会……在劳逸结合的劳动体验中,他们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孩子回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爱惜粮食了,每次吃饭都不会剩饭了。”张女士说,以前,王贝阳吃饭挑食,也常常剩饭。自他参加了劳动实践活动后,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还常常给父母讲,要根据大家的饭量做饭,不要浪费。
“一次活动,可能不会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但起码让孩子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有多辛苦。”此次劳动实践活动相关负责人李敏表示,作为一个从事教育行业7年的“90后”,她了解孩子,也知道身边家长的困扰:孩子们和大自然的接触不够,认为泥土是脏的,不知道食物的来源,对节约趋于表面。“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了解食物的来源。只有他们知道来源,知道劳动的辛苦、食物的来之不易,才会自发地珍惜食物。”
贫困山区“吃苦”体验 培养孩子珍惜意识
10月17日,在眉山城区文忠街一商业广场的自助餐厅里,陈林和女儿正在享用晚餐。他们的桌前,放着三四种食物。
“吃多少拿多少,避免浪费。”陈林笑着说,带孩子吃自助餐的时候,她会给孩子讲文明用餐礼仪,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
陈林说,小时候如果剩饭,是要被长辈教育的,大人会说:“山区的孩子都揭不开锅,你还在这里剩饭。”所以她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她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少孩子从小被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的他们,对勤俭节约这个概念十分淡薄。
女儿小时候,陈林就爱给她讲勤俭节约的故事,阅读相关绘本,可孩子有时还是会挑食、剩饭。有一次,女儿看到一档反映贫困山区孩子家庭困难、上学不易的电视节目后,红着眼眶对陈林说:“妈妈,这些小朋友只能吃咸菜下饭,太可怜了。我以后一定不浪费粮食了,把我的零花钱和零食节约起来送给他们。”女儿的一番话启发了陈林,何不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吃苦”,让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激发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正好,那段时间网上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的孩子是个小学生,云南昭通人。脸蛋通红的他站在教室里,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陈林说,她把照片给女儿看,告诉她,小男孩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他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因为气温太低,头上染了冰霜。
“女儿当时就沉默了,看得出对她触动挺大。我有朋友正好在昭通,我也去过那边,知道贫困山区家庭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就想带她去看看。”陈林说,她抽了个假期带孩子去昭通的山区住了几天。
坐了3个小时的车后,再走2个小时的泥泞山路,陈林和女儿才到了昭通深山的一个村子。那里海拔高,土地贫瘠,只能种土豆,所以他们的午饭就是土豆。一开始,女儿还很新奇,说自己就喜欢吃土豆。接下来的几天,陈林带着女儿住在泥土草房里,吃苦荞饼、土豆饭,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割草、劳动。山区的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他们穿的是旧衣服、旧鞋子,基本没有课外书和玩具,每天除了做作业,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大一点的孩子还要带弟弟妹妹。
“那次经历改变了女儿。回来后,她变得懂事了,也更节俭了。零花钱会存起来,也不吵着买新衣服了。”陈林说,“她不仅不挑食了,有时我们随口说一句饭菜不好吃,她还批评我们,说有些小朋友一周也吃不上一次这样的菜。在外面吃饭有剩菜,会提醒我们打包。”
在陈林看来,让孩子去体验、去理解艰苦生活的不易,有助于他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我们身处于优越的条件中,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家风传承潜移默化 大人做啥孩子学啥
“爸爸,淘米水别倒了,我等下拿来洗菜。”10月18日,在眉山城区临江邸小区,朱万东刚淘好米,女儿朱湘灵就进厨房提醒他。这是他们家平常的一幕。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环境中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朱万东说,虽然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要让孩子懂得节约的道理,让孩子意识到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这不但是对劳动者的一种尊重,也是我们对社会应有的一种责任。“一直以来,勤俭节约就是我们的家风。”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朱万东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家里的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践行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一步步地建造幸福的小家庭。
“我从记事起就知道父母很节约,一年到头难得买件新衣服。吃饭时,掉一粒米在饭桌上,他们都会捡起来吃掉,房间里没人时灯必须关掉……”朱万东说,他深知种地的辛苦,再加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现在,他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也买了房,生活条件比小时候好了不少,但家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俭节约,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家风。
朱湘灵现在7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朱万东坚持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我们家客厅的灯有4个灯泡,为了节约用电,我们基本只开饭厅的小灯;平常做饭,按人头来准备饭菜;吃饭时,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吃完自己碗中的饭菜,孩子也一直如此。”朱万东说。在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家吃饭不剩饭;在学校吃午饭,吃多少盛多少,不够再盛。此外,随手关灯、淘米水用来浇花、垃圾分类放置……这些行为也影响着孩子。“前几天女儿还提醒我,天气冷了,大家用热水的时候多了,让我准备一个桶装放热水前的一段冷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拖地。”朱万东说。
“从小,爸爸和爷爷奶奶就用行动告诉我,勤俭节约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朱湘灵说,以前自己吃饭时总掉几粒饭在桌上,她没在意,但爸爸总会用筷子夹起掉下来的饭放进她碗里,告诉她,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要节约粮食。
“生活环境好了,我们也要有危机意识。如果等到粮食危机出现的时候才懂得它的珍贵,就晚了。”朱万东说,我国有10多亿人口,不管每个人每个家庭节约粮食还是浪费粮食,加在一起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他看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勤俭节约美德,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受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种子也会深埋孩子心田。
勤俭节约从孩子抓起
短评
□丫丫
从食品短缺年代走过来的年长者,勤俭节约是他们从小根深蒂固的意识。但现在大多数孩子生活优越,不知粮食来之不易,有的挑食,有的随意浪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让孩子从父辈手上接过接力棒,让勤俭节约的美德不“断层”。也唯有孩子们的节俭意识不断被激活,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才能聚积起民族生生不息、善德向上的内生力量。
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子,司马光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示子。古人这些经典家训值得我们借鉴,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必会让他们受益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在日常点滴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
不见瓜果,不知丰收喜悦;不尝农事苦,不知珍惜幸福生活。浪费粮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食物是怎样来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在春种秋收时适当体验农事的艰辛,一起参与家庭劳动,让孩子不仅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还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看似细小,实则宏大。发扬勤俭节约精神,能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财富。从历史的维度而言,勤俭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于当下,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凝聚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让我们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新闻推荐
“每片叶有红蜘蛛10多头,这种情况下套袋,以后水果损失就大了。”10月5日,在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古新村一片果园地里,区农业科...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