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蓉40年春夏秋冬 用行动诠释“孝”和“爱”

眉山日报 2020-07-20 04:43 大字

汪丽蓉为叔父剃胡子。

□本报记者 周华 张丹梅 文/图

7月17日下午,东坡区通惠街道平春社区5组,居民汪丽蓉家。大门外,瓜果蔬菜绿意盎然;大门内,多肉、花草长势正好,一幅恬静舒适的田园美景。堂屋外,一名衣着整洁的八旬老人安静地坐着,汪丽蓉一边给老人剃头、一边比划着与他交流。“这是我的叔父。他是聋哑人,一生无儿无女、孤苦伶仃,我就把他接来供养。这一晃,都20年了。”63岁的汪丽蓉面带笑容地说。

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农家妇女,有着不平凡的品质和经历。在过去的40年里,她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贫寒的家庭,用爱心温暖着身边的亲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和“爱”。她的家庭被省妇联、省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四川省五好文明家庭”,她个人先后获得“东坡区十佳孝子”“眉山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0年,23岁的汪丽蓉经人介绍,嫁给了平春社区5组居民游春光。走进这个家庭,汪丽蓉在感受新婚幸福的同时,更面临生活重担的压力:婆婆因病刚去世不久,丈夫9岁的妹妹需要人抚养,年迈的公公患有严重风湿病。

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汪丽蓉与丈夫起早摸黑,一天到晚忙碌。然而,辛苦一年,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汪丽蓉的公公担心拖累大家,提出干脆把家分了,各过各的。小姑子则流着泪,怎么也不肯和哥嫂分开。

“老人家的心意我明白,他是怕连累我们。可我们又怎能忍心让老人单独生活。”汪丽蓉拍板说,“这个家不能分,无论如何也要一起过。”稳定家庭以后,汪丽蓉调整脱贫致富的思路,她让丈夫进城踩三轮车挣钱,自己在家承担所有农活。慢慢地,日子有了好转,土砖房改建成了二层小楼房,家电家具也添置了不少,这让公公的脸上露了喜色。

丈夫多数时间在城里踩三轮车,家里大小事大多落在汪丽蓉头上。对小姑子,汪丽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她。两姑嫂从没闹过不愉快,小姑子在外人面前直夸嫂子好。对公公,汪丽蓉更是尽够孝心,无微不至照顾公公的吃、穿、用,公公生病了,她就精心照看。

2010年7月,公公突发脑溢血去世,但汪丽蓉照料老人的担子并没减轻。由于娘家兄妹们不便照料,留守在家的父亲成为汪丽蓉的一块“心病”。她同丈夫商定以后,便将父亲从娘家接过来一起生活。跟随父亲过来的,还有无儿无女的叔父。

为让叔父安心住在家里,汪丽蓉添置了床上用品,还给他买了新衣裤。同时,尽量让老人吃粑软可口的饭菜,每天将热水端到老人面前,帮老人洗脸洗脚。为使两位老人愉快地生活,汪丽蓉还经常让丈夫骑三轮车载着两位老人出去看风景、散心。“前几年,父亲去世了,现在就剩叔父了,我就想照顾好他,给他养老送终。”汪丽蓉说。

汪丽蓉的孝心深深地影响着儿媳妇。“我儿媳妇懂事又心疼人,我穿的衣服、鞋子,还有这个金戒指,都是她给我买的。”汪丽蓉说,儿媳妇对老人很孝顺。每次上街或外出归来,儿媳妇都会买些水果回家,洗干净,削好皮,切成块,送到老人手中。平日里,婆媳俩共同孝敬老人,操持家务,不分彼此,把一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和和美美。

采访最后,记者了解到,今年疫情期间,汪丽蓉和丈夫发挥道德模范示范作用,主动奔赴抗疫一线,在社区卡点协助网格员测量来往人员体温,做好信息登记,坚持服务近2个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聚焦薄弱环节 推动创文提质升级

7月16日13时13分,积翠路上,共享单车倒在路边。7月16日13时23分,文安路东二段路面坑洼。7月16日13时21分,文安路东二段,垃圾箱...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