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川:用一流语言写一流文人

华西都市报 2020-05-17 02:49 大字

刘小川

有一类作家,有一种书,或许没有表面上很热闹的名声,但是却像一股清流,走过山谷,走过山野,赢得越来越多的知音。刘小川的名人传记作品《品中国文人》系列问世10年,一直没有位于聚光灯下,但它靠着过硬的质量和特有的气质,慢慢地吸引了属于自己的读者,影响力与日俱增,销量不俗。在国内描写历代大文人的同类作品中稳居前列,互联网的传播热度不减,在网上各种读书论坛中,成了一个隐秘的畅销书。

奔涌的哲思随手拈来

《品中国文人》系列是刘小川2006年秋动的笔,2007年起陆续在《小说界》杂志专栏连载。总共4卷,写了从战国到“民国”的40多个标志性文人,涉及数百个。在《品中国文人》系列中,刘小川带领读者一起品苏东坡、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等。《品中国文人》一套4册系列首印8万套,至今已再版多次。刘小川说:“这本书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却形成自动销售,我都没有料到。”

有读者在网上留言评论说,因为这本书,“我又重新燃起了久违的读书的热情,在书架尘封已久的《唐诗别裁》《宋诗选注》《唐宋词选释》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逛书店又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态。也因为这套书,成了刘小川的忠实粉丝,在书店、网络上遍寻他的作品,无论是新的、老的,千方百计收入囊中。”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这位生长于苏东坡故里眉山的作家,既兴奋又沉静。火山爆发似的如此大规模品评中国文人,只几年的工夫成书近200万字。读他的书,你无法不惊异于作者的渊博学识和博闻强记,奔涌的哲思随手拈来,又恰到妙处,极其精当。

摇摆于文学与哲学之间

刘小川不是学院派,也不是科班出身,但他自幼嗜好古典,从三国、水浒开的头,白日梦里还傻乎乎做过赵云、林冲。后来一头扎进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发不尽思古之幽情。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又弥补了现实感。童年时代的活蹦乱跳,让事物得以扑面而来,打下了赢得现实感的比较坚实的基础。“想想那些人真可爱,阮步兵啊,李太白啊,陆放翁啊……他们面目各异,生存饱满。好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是晶莹剔透。这里边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概言之:活得投入,事事较真,养气养到老;世界充满了魅惑,现实不会向瘾头收缩。”

在对中国传统人物的解读中,刘小川还渗透进大量的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的精神,比如海德格尔、萨特等理论精神的营养。这是很难得的新颖角度。

刘小川坦言,20岁的时候,就在眉山印刷厂的单间宿舍捧上了厚厚的《萨特研究》,“真可谓目射纸上,心怦怦跳焉。此后30年,哲思以黑洞般的魔力吸牢我,看来今生是逃不掉了。我隐约感觉到,提取人物的生命精华,描绘人物的命运曲线,哲思很可能是决定性的。我这人像钟摆,若干年来摇摆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兼读杂书,驱动力的源头亦当在胡思乱想的童年。”

写历史上精彩人物的传记文章,没有陈旧气,而是有一种现代感。这很可贵。在刘小川看来,从屈原到鲁迅,众多波澜壮阔的文学大师,生活大师,热血智者,以后较长的时期内是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大师有了紧迫感。是的,紧迫感。“我就尽我所能,尝试着逼近先贤们的本来面目,并且把他们活生生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写的时候,我会想,能进入他们的血液吗?类似的问题一次次凌空掷下。始终面对这个单纯的问题,尝试着逼近灵魂,洞察生存,乃是这个系列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其他的皆为次要,有点像众星拱月。不断地掌握知识是为越过这些知识,步入林中路,朝着思之虔诚。“刘小川说,对他而言,写作和生活常常是一回事,”在思索中进行着。几天不思,生命就有陈旧感。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胡元坤拜会国药集团董事长、 党委书记刘敬桢

本报北京5月15月电(记者段小锋)昨(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元坤在北京拜会了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双...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