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看见乡愁”系列报道① 透过东坡剪纸 触摸缕缕乡愁
彭德平正在进行剪纸创作。彭德平创作的部分眉山景点剪纸作品。
编者按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老家门前流过的小溪,是家乡老柿子树上结出的香甜……乡愁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倾心书写的幼时脚踏的那片土地,是我们精心复原记忆里那渐行渐远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是我们将过去与现在、生命与自然融合,刻画出的一件件饱含深情的文艺作品。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从这里看见乡愁”系列报道,和读者在剪纸、泥塑、绘画等作品中,一起品味浓浓的乡愁,坚守深藏记忆的美好。
□本报记者 余毅 文/图
眉山景点、东坡文化等家乡元素,对东坡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彭德平来说,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和动力。“用剪纸的形式呈现眉山,留一份看得见的乡愁,是我的一个小心愿。”昨(19)日,彭德平在家中创作《一门三父子》主题剪纸。
咔嚓、咔嚓……刀锋过后,纸屑落下,一条条或纤细或粗犷的线条,组成一幅幅我们熟悉的画面,唤醒乡愁。这东坡剪纸又何尝不是一种乡愁的寄托和赓续?
现年45岁的彭德平剪纸20多年,创作与眉山元素、东坡文化相关的作品已有10来年。他与剪纸结缘,要追溯到大学时。当时,喜欢书法的彭德平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幼儿剪纸书,对书中精美的剪纸图案“一见钟情”。他和剪纸的故事由此开始。他不仅购买书籍参照学习,上网观看视频,还通过网络向一些名师请教。大学毕业后,彭德平成为一名化学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着剪纸的爱好。随着剪纸技术的成熟,彭德平开始思考如何在剪纸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剪出自己的特色。
殷殷期盼引情由,浓浓乡愁绕心头!家乡在发展,城市在变化,东坡文化的熏陶,家乡情愫在彭德平心中越聚越多,越酿越浓。既然剪纸可以展现花鸟虫鱼的灵动,何不用来记录眉山看得见的美景、留得住的乡愁?
2010年年初,彭德平开始创作展现眉山风物的系列剪纸作品。既有沉淀老眉山时光和文化韵味的三苏雕像、三苏祠等“老景”,也有见证新眉山成长与自豪的四大主题公园、远景楼等“新地标”,张张剪纸勾勒出他的“眉山情结”。
三苏雕像,是眉山人的情结。多年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矗立雕像广场,深情凝视家乡。大家都说,每个眉山人应该至少有一张与三苏雕像的合照。彭德平的剪纸作品,也有着深深的三苏雕像情结。在他的剪纸作品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仰面囁云霞,垂手抚百山,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豪放东坡”“凝炼老泉”“冲雅颍滨”,能从中读出父子三人宦海沉浮,却永不改变的忠诚以及信念;也能读出三苏父子“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文坛巨人气质,以及“以草木之微,当天地之泽”的博大胸怀;还能读出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东坡湖畔的远景楼,是眉山地标性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远景楼始建于北宋时期,由眉州知州黎稀声主持修建,是当时眉山城内最高的建筑,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大气、精美,堪称巴山蜀水一大胜景。因苏东坡作了《眉州远景楼记》,远景楼闻名遐迩。
现在的远景楼,是2004年采用宋代建筑风格建成的,高80米,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凭栏远眺,可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意境。到了晚上,华灯初上,远景楼与天上星光、楼下粼粼波光交相辉映,仿佛海市蜃楼,恰似人间仙境。在彭德平的剪纸中,皓月当空,远景楼巍巍屹立,主副塔楼鳞次栉比,庄重古朴,舒展大方,散发出东坡文化的魅力。
“我更注重选择三苏祠、远景楼、老泉桥等具有东坡文化气息的建筑或景点,守望乡愁。”彭德平说,创作这些作品,仅凭热爱不够,要如苏东坡“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要熟悉了解这些眉山风物,烂熟于心。
如何用剪纸承载乡愁,彭德平左思右想,夜不能寐。他常利用闲暇时间对三苏雕像、远景楼、三苏祠等代表性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为准确地展现景点细节,他除反复考察拍照外,还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一个个细节,常常一观察就是一个多小时;为让作品更能展现神韵,彭德平大量阅读关于眉山历史文化、东坡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常向文化人士、专家、学者请教;为让作品凸显现代元素,又不失传统剪纸的韵味,彭德平大胆将美术作品空间感与剪纸相结合,以阳刻为主、线线相连,突出远近、大小之别,让传统的剪纸人物、建筑等具有立体感,更加形象逼真。
“我希望通过这些剪纸,记录眉山风物,传承东坡文化,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彭德平说,未来,他将继续用剪纸保留乡情乡愁,唤醒更多人的家乡记忆,滋养更多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心灵。
新闻推荐
本报讯(瞿艳华)“多亏了你们,我的工钱终于拿到了!”日前,东坡区复兴镇群英村5组村民刘某来到东坡区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员连...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