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外一篇)
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王茂荫,是晚清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在《家训和遗言》中曾告诫后人:做人须从取舍上起。他原话是这样讲的:
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富与贵是人
之所头章,所以从此说起也。此处利害得失利害关头,人心安得无动?惟当审之以义,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时,即不取非义亦有,命里无时,即取尽非义,终归于无。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之横祸,则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王茂荫的这席话,是一个半世纪前说的,至今仍然掷地有声。金钱、美女、职位和物质利益,究竟诱惑人。人们在它们面前,毕竟脆弱。“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这说的似乎有点绝对。但细想来,却是万古不易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有谁不是如此?!
王茂荫将自己少年时代一直践行、成人后一直奉为圭臬的两句话——“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用来勉励自己,告诫后人,实在发人深省,震撼人心。
始于足下不迟
韩愈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裙”,意思是说人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就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为人不读书,不通古今,不学无术,可悲可叹。因此,认真读点书是必要的。有人强调工作忙,没时间读书。其实,真正发愤苦读,始于足下不迟。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中的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人称苏老泉,湄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在青少年时期,无心好好读书,19岁完了婚,还是四处游荡,长女出生后,依然终日嬉游。弱冠之年还没发愤读书,父亲也“纵而不问”。24岁头上死了母亲,才意识到要读点书。但真正下决心攻读,还是27岁那年。当时,长子苏轼已经两岁。旧时《三字经》中说“年廿七,始发愤”,指的正是苏老泉。
这个苏老泉可真是了不得,苦读五六年,学问初成。从38岁到47岁,居家“面壁十年”再苦读,同时教授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学问大进。48岁那年,他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第二年,两个儿子双双高中进士,京城轰动。
苏老泉发愤读书,态度十分认真。有一年端午节,夫人程氏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一并送进书房,没打扰他便悄悄离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但砚台四周却残留不少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原来他全神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而不是糖。
苏老泉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各地,广交有学问的师友,以增加见闻和人生经验。他的刻苦磨砺,深深地影响了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自己也因为有学问被人推荐做了秘书省校书郎,还当过霸州文安县主簿。
苏老泉在世58年,后31年最光彩夺目。他擅长散文,语言既古朴凝炼,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珍宝。他的散文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而深得当世大家欧阳修、曾巩等以及后人好评。苏洵在谱学领域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创造的“苏氏谱例”,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身为领导干部,不可不学无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担忧。他们不妨学学苏老泉,发愤读点书,掌握真本领。只要真正下决心,现在开始也不迟。
新闻推荐
舞蹈表演。本报讯(记者殷勇文/图)1月18日,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举行2019年度表彰大会、2020年迎春文艺演出,现场表彰...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