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小家故事 见证大国变迁”系列报道之时代记忆 70年交通巨变“说走就走”成常态

眉山日报 2019-09-23 00:42 大字

老眉山县岷江河简易桥。宽敞便捷的岷江大桥(岷江一桥)。过去出行全靠走。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东坡区与外界的距离。岷江大桥建桥前群众渡江时的拥挤场景。正准备开车出门的马天学。太和互通立交桥。过去渡口乘船。东坡道路上处处是风景。

□本报记者 蹇玮杰 文/图

9月21日,秋高气爽天气晴,眉山东站一辆辆“和谐号”不断驶入靠站,载满乘客后又缓缓出发驶向成都,仅仅40分钟车程就能抵达成都。随着高铁的开通,眉山人一大早“赶成都”的时代终结。而放眼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整个东坡区交通版图扩大和充实,国道、高速、高铁四通八达,群众出行从“早出晚到”的岁月迈入了“说走就走”的时代。

对于交通的变迁,今年67岁的马天学体会很深。几十年来,他一直从事农资买卖,长期跑运输。“几十年前,我们从永寿去城里得坐船,或是走浮桥。那时,岷江大桥都还没修建,公交车也没有,哪像现在这么方便……”

马天学是土生土长的东坡人,除去年轻时在外闯荡的时间,在眉山生活了50多年。20世纪六十年代末,岷江大桥还没有建造,从永寿到东坡,走路与乘船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那个时候坐船过渡口要2分钱,还是那种比较旧的机帆船,木船坐得也比较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走路。”马天学告诉记者,过去不管是割猪草,还是去捡柴,从永寿进城都需要渡河,而且一走就是大半天,来回就需要一整天,碰上回来晚了没有渡船,还需要住上一晚才能回家。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自行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当时的中国也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永久、凤凰等品牌自行车成了“时尚宠儿”,几乎人手一辆,马天学也不例外。“最早的时候,自行车还要凭票才能买,条件允许了以后,我才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周末不在城里干活时,我就骑自行车回老家永寿。”马天学回忆,当时的路还是砂土路,路面也很窄,骑车摔跟头也是常有的事。每次从城里出发,得骑上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马天学的记忆里,还没有城乡公交的概念。“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公交车,汽车站的车子都很少,到城里的车一天只有几趟,车子小站点又少,道路坑坑洼洼的。甚至因为路太差,一些远的地方都不通车,到了终点还要走上很久的路才能到家。”马天学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路也十分糟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这些年来,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马天学所在的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外的砂土路浇筑成了柏油路,村内的黄泥路也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不仅道路宽敞了,路边还种上了绿植。”如今,从东坡城区到马天学的家,车次较过去增加了近10倍,车程也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站点就设在家门口。“城乡公交实在是太方便了,现在的车子坐着舒服,路上的风景也很不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东坡交通一直在发展,群众的出行方式也在不停变迁,从马天学这样老一辈东坡人的亲身感受中折射出的是当下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东坡区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管养为主线,以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为重点,全力打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目前,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545.5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5.9公里,国道73.415公里。全区26个乡镇、街道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238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全区已形成了以遂资眉、简蒲高速公路为两横,成乐高速公路为一纵的高速公路网和国道351线为一横,国道245线、岷东大道、滨江大道、工业大道为四纵的干线公路网。

道路通畅,百业兴旺。随着交通条件的日新月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公路网络,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优质条件,农产品货畅其流,东坡经济发展乘势而上。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东坡的发展之路必将拓展延伸,越走越宽广。

新闻推荐

全市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黄海波)昨(20)日,全市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召开。会议分析研判了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