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小家故事 见证大国变迁”系列报道之时代记忆 住房变迁 见证幸福生活

眉山日报 2019-09-19 07:43 大字

乡镇的老房子。航拍金龙小区。过去的房子。(资料图片)过去的人们点煤油灯看书劳作。(资料图片)过去的正西街口。(资料图片)每天喜欢在楼下与老邻居们聊天的肖文洁。东坡城市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蹇玮杰 文/图

房子,不仅仅是容身之所,更多地被赋予了“家”的意义。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多少年、多少代,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希冀和憧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蜗居到安居再到优居,东坡人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86岁肖文洁是其中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走进肖文洁如今居住的金龙小区,漂亮的绿化、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等错落有致,宛若一个生态公园,居民们在其中悠闲地散步遛弯。“小区环境真好,有专门的健身场,卫生也有专人清理维护,绿化面积大,进出还有门岗。”肖文洁居住的是一套3室2厅1卫的房子,布局合理、温馨舒适。这样的房子,过去,肖文洁不敢想象。

1952年,肖文洁从崇礼镇嫁入了金龙村。当时,一家5口人都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农村晚上没有照明,只能点煤油灯,长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或做针线活,眼睛难受,有时还会被油烟熏黑了脸。土胚房很“脆弱”,时不时地漏雨垮塌,几年就得翻修。肖文洁说,“土屋的屋顶是麦草盖的,怕风,稍大的风,能把屋顶掀掉。遇到连续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锅碗瓢盆个都用来接雨水了。雨水斜打在墙上,时间长了,墙壁上的土会被雨水冲掉一层。土墙冬天会冻,春天又变松,有些土就脱离了土坯,更加经不起风雨。”提起过往,肖文洁老人的记忆带着苦涩。

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逐渐改善。兜里有钱了,村中开始有人攒钱盖瓦房。1983年底,50岁的肖文洁一家用攒下的500多元钱,准备盖瓦房。自己买材料,为了购买盖房用的瓦、水泥等原料,一趟趟地往城里跑。建房原料备齐,下一步就是找人来盖房。”这家请个泥工,那家请个电工,陆陆续续地把工人找齐,就开始建房子了。”肖文洁回忆道,“半个月,三间大瓦房就建成了。当时,房间窗户用的是磨砂玻璃和透明玻璃,地面也成了水泥地面,虽然家里还是老家具,但是整个屋子采光很好,进到里面感觉亮堂了很多,遇到刮风下雨,也不担心房子漏雨,屋顶被掀了。”

虽然住房条件改善了很多,但由于厕所、厨房等都是在一个院子里,加上旱厕的密封性不好,每到夏天,院子里还是能闻到一股臭味,而且房子的瓦片也随着风吹日晒出现损坏的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眉山市对东坡岛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过去的金龙村变成了金龙社区,将建设金龙小区用于安置原来的居民。消息传来,村民们沸腾了。从农民到居民,从平房到楼房,肖文洁家的房子再次发生“飞跃”。“2号楼封顶了。”“5号楼开始挖地基了。”在盼望金龙小区早日建成的日子里,肖文洁和原来的邻居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小区的建设进度。

没多久,占地约200亩,涉及两个社区2800户的白虎滩、金龙社区两个安置区拔地而起,白虎滩、金龙社区的安置房全部按照商品房的标准建设,全新的居民小区配置了完善的停车库、文化活动室、报刊亭、社区用房等配套附属设施,小区附近还有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8年,肖文洁家所在的楼交房,打开位于7楼的新房房门时,肖文洁感觉眼前一亮:雪白的墙壁、平整的地面、推拉的铝合金窗户……拿到新房钥匙的第二天,肖文洁就催促着子女着手装修。“原来的旧家具我都扔了,全部换成新的了。”肖文洁笑着说。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肖文洁家的住房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东坡家庭住房变迁的缩影。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今天,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包里有钱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城里的高层住宅、花园小区,乡村的生态农家、绿色新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舒适的住房,越来越优越的居住环境,折射的是发展带来的实惠,印证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版资料图片由东坡区档案局提供

新闻推荐

强化举措 抓好落实 切实推进无偿献血工作

本报讯(王小普)为认真贯彻落实眉山市《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无偿献血核心指标的通知》要求,督促各区县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